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一石多鸟
不止是太子,就连太上皇帝崇祯,其实也是一样的想法。
不可打击面太大,适可而止。
很快,太上皇崇祯也派人传来了口信。经历过王朝末路的惨痛,崇祯的看法更为消极和谨慎。
“皇儿兴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魏阉之祸,殷鉴不远。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当此之时,稳定压倒一切。切莫因一时之愤,而坏祖宗之基业。”
崇祯的态度,显然是倾向于“稳”字当头,甚至带有一丝息事宁人的意味。
太子的“稳”和太上皇的“忍”,让朱兴明更加难以决断。
他独自在乾清宫徘徊,夜不能寐。他知道,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而此刻,诏狱中的陆沉,在经历了最初的绝望和疯狂后,反而渐渐冷静下来。
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在死前,他还要做最后一件事——将水搅浑,让朱兴明也不好过!
他开始在审讯中,“积极配合”,不仅交代了自己的罪行,更开始“攀咬”,将他所知的所有与他有过往来、收受过他好处的官员,无论轻重,无论是否参与核心机密,都一一供出,甚至添油加醋,夸大其词。
他就是要用这份无比冗长、牵扯极广的供词,给朱兴明出一道无解的难题!
骆炳将陆沉这份不断加长、几乎要将半个朝廷都装进去的供词,呈送到了朱兴明面前。
陆沉的恶毒用心,他如何看不出来?这分明是临死前也要拉整个官僚体系陪葬!
压力,如同不断上涨的潮水,从四面八方涌向朱兴明。
是挥泪斩马谡,壮士断腕?还是投鼠忌器,妥协让步?
就在这僵持不下、气氛最为凝重微妙的时候,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发生了!
太子朱和璧,竟然拿到了那份关键的、记录着数百名官员名单的陆沉原始供词。
供词在孟樊超手里,太子找到他,说父皇想要看名单。
孟樊超哪里敢怠慢,便将卷宗呈上。
结果在一个深夜,太子于东宫之内,屏退左右,竟将那厚厚一叠供词,付之一炬!
跳跃的火光,映照着他年轻却坚毅的脸庞。
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这可能带来的后果。但他更知道,若让这份名单公之于众,对大明朝而言,将是一场不亚于叛乱的灾难。
他宁愿自己承担“毁证”的罪责,也要替父皇,替这个国家,斩断这无限蔓延的恶性循环。
几乎就在太子烧毁供词的同时,诏狱传来噩耗——主犯陆沉,在严密看管下,竟“突发恶疾”,暴毙而亡!
消息传出,举世哗然!
陆沉一死,最重要的活口和证词来源断了。
那数百名原本惶惶不可终日的官员,在短暂的惊愕之后,几乎是齐齐地松了一口气,仿佛压在头顶的巨石瞬间被移开。
一种诡异的气氛开始在朝堂蔓延,那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以及对某些“默契”的心照不宣。
然而,乾清宫内,却是雷霆震怒!
“逆子!安敢如此!”朱兴明“勃然大怒”,摔碎了心爱的茶盏,厉声下令,“太子朱和璧,私自毁坏重要证物,干涉司法,目无君父,即日起幽禁东宫,无朕旨意,不得踏出宫门半步!闭门思过!”
圣旨一下,百官心情复杂。一方面,感念太子“烧书”之举,等于变相保全了很多人。
另一方面,看到皇帝如此严厉地处罚太子,又觉得陛下圣明,法度森严。
只有极少数人,嗅到了这其中不同寻常的气息。
孟樊超在得知太子烧毁供词和陆沉暴毙的消息后,独自在衙署内静坐了很久。
他回想起皇帝这些日子以来的犹豫,回想起太子进言时的沉稳,回想起陆沉死得如此“恰到好处”……一个个片段在他脑海中连接起来。
他深夜求见皇帝。乾清宫内,只有君臣二人。
孟樊超没有绕圈子,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判断:“陛下,太子殿下烧毁供词,陆沉恰在此时暴毙……这一切,是否太过巧合?”
朱兴明看着他,脸上没有了白日的“震怒”,只有一片深沉的平静,甚至嘴角似乎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
孟樊超继续道:“陛下若真要彻查陆沉余党,纵然太子烧了供词,以锦衣卫和暗卫之能,岂会没有备份?陆沉又岂会死得如此不明不白?陛下此举……是否意在借太子之手,行稳定朝局之实?幽禁太子,看似惩罚,实为保护,更是做给那数百名涉案官员看的。让他们感念太子‘恩德’,又敬畏陛下‘天威’。如此一来,既避免了朝堂震荡,又让那些人心怀畏惧,日后必然收敛行径,对陛下和太子,感恩戴德,更加忠心。”
他将自己的推测和盘托出,最后总结道:“陛下圣心独运,臣……佩服。”
他这话,并非谄媚,而是真正想通了其中关节后的叹服。这已不仅仅是政治手腕,更是帝王心术的极致运用。
朱兴明听完,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他只是静静地看了孟樊超片刻,然后,脸上缓缓绽开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端起桌上新沏的茶,轻轻呷了一口,目光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悠悠地说了一句:
“这茶,滋味不错。”
一语落下,满室皆静。窗外,似乎有夜风掠过檐角,发出细微的呜咽,仿佛在为这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风暴,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一场看似足以颠覆朝纲的巨案,最终以主犯伏诛、太子受罚、数百官员侥幸过关的结局落下帷幕。
表面上看,皇帝似乎妥协了,太子似乎冲动了。
但唯有置身棋局核心的寥寥数人明白,在这场雷霆与雨露的交织中,最大的赢家,依然是那位端坐于龙椅之上,看似犹豫,实则始终掌控着一切的帝王。
朱兴明用一场“愤怒”的表演和太子的“牺牲”,既维护了法度的尊严(,又保全了官僚体系的稳定,更在无形中,为年轻的太子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和潜在的拥护力量。
这一石三鸟之计,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妙。
(https://www.02shu.com/9_9512/1110994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