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取舍
陆沉被投入诏狱最深处,铁链加身,关押在特制的石室之中。
这里暗无天日,只有墙壁上微弱的油灯提供着昏黄的光线,空气中弥漫着潮湿、霉烂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
这位曾经权倾朝野、跺跺脚京城都要抖三抖的暗卫同知,如今成了阶下之囚,等待着最终的审判。
然而,对皇帝朱兴明而言,抓住陆沉,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甚至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步。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庞大到令他寝食难安的烂摊子。
骆炳和孟樊超联合呈上的初步涉案人员名录,像一块千钧巨石,压在了乾清宫的龙案上。
名录以陆沉为核心,如同蛛网般向外辐射,触角伸向了朝廷的每一个角落:
中枢六部,几无幸免:
吏部: 两名侍郎,四名郎中,十余名主事、员外郎,涉嫌在官员考核、升迁、调任中为陆沉党羽大开方便之门,收受巨额贿赂,将国家铨选之地变成了结党营私的巢穴。
户部: 度支、仓部等关键司衙的官员,与陆沉控制的漕运、商号勾结,在钱粮拨付、税收减免、仓廪管理上做手脚,贪墨国帑,数额之巨,触目惊心。
兵部: 武选、职方等司官员,为陆沉关联的将校提供晋升捷径,泄露边防情报,甚至涉嫌在军械采购中以次充好,中饱私囊。
刑部: 多名官员收受陆沉贿赂,在其党羽涉案时或压案不查,或重罪轻判,使国家法纪形同虚设。
工部: 从尚书到主事,牵扯进铁路工程、河道治理、宫苑修缮等多项工程,与陆沉利益集团瓜分工程款项,偷工减料,遗祸无穷。
礼部: 虽不直接涉及钱权交易,但也有官员与陆沉过从甚密,在其“沉园”饮宴中充当清客,为其笼络士林人心提供便利。
地方大员,牵扯更重: 名录上不仅有京官,更有多位封疆大吏的名字。
其中最刺眼的,莫过于辽东总督田文浩。
他虽未直接参与叛乱,但奏报显示,他与陆沉在经济上往来密切,陆沉控制的商队在其辖区享有特殊便利,田文浩甚至曾动用边军为陆沉的走私活动提供掩护。
田文浩显然也意识到了大祸临头,不等朝廷问罪,已然上表称罪,言辞恳切,却难掩其惶惶之态。
此外,漕运总督、两淮盐运使、乃至几个富庶省份的布政使、按察使,都赫然在列。
勋贵集团,同流合污: 多位国公、侯爵的子弟,与陆沉称兄道弟,参与“沉园”的奢靡宴会,利用家族影响力为陆沉铺路,并从中分得巨额利益。
宫廷内外,渗透严重: 除了已查出的几名管事太监,名录甚至暗示,部分低级妃嫔的家族也可能与陆沉集团存在某种联系。
粗略统计,涉案官员高达三百余人!其中三品以上大员就有二十多人!
这已经不亚于一场政治地震,其波及范围之广,牵连人员之众,堪比前朝崇祯皇帝扳倒魏忠贤阉党!
朱兴明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头顶。他靠在龙椅上,闭上双眼,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励精图治,推行新政,开发岭南,整顿军备,自以为掌控着一切。
直到此刻,他才骇然发现,自己脚下的帝国基石,早已被蛀虫啃噬得千疮百孔。
一个他亲手提拔起来的陆沉,竟然能在短短数年间,编织出如此庞大、如此根深蒂固的利益网络!这是何等可怕的腐蚀力!这是对他这个皇帝权威何等巨大的讽刺!
“彻查……必须彻查!”
一个声音在他心中呐喊。如此巨蠹,如此窝案,若不连根拔起,严惩不贷,如何整肃朝纲?如何警示后人?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
他仿佛能看到史官那支如椽巨笔,正在记录着他的抉择——是姑息养奸,还是铁腕肃贪?
然而,另一个声音也随之响起,充满了忧虑和现实考量。
“牵一发而动全身啊!”这声音仿佛来自那些忧心忡忡的老臣,也来自他内心的理智。
“三百多名官员!几乎囊括了六部核心和半数地方大员!若一并拿下,朝廷政务立刻就会陷入瘫痪!各地官府也将动荡不安!那些涉案官员,为了自保,会不会狗急跳墙,激起民变?甚至……会不会有边将不稳?辽东的田文浩,可是手握重兵!”
他想到了父皇崇祯。当年崇祯扳倒魏忠贤,固然大快人心,但也使得朝局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党争,大量职位空缺,政务废弛,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衰亡。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他朱兴明,难道要重蹈覆辙吗?为了一个陆沉,将整个大明的官僚体系推到崩溃的边缘?
两种念头在他脑中激烈交锋,让他备受煎熬。他第一次感到,皇帝的宝座是如此沉重,一个看似简单的“惩恶”决定,背后却关联着整个帝国的稳定。
就在朱兴明犹豫不决之际,两种不同的意见也传到了他的耳中。
东宫。 太子朱和璧在经历了绑架惊魂后,似乎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他主动求见父皇,神色凝重地进言:
“父皇,陆沉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其核心党羽,自当严惩,以儆效尤。然儿臣以为,此案牵连甚广,若一味深究,恐动摇国本。涉案官员中,或有胁从,或有被蒙蔽,或有虽收受好处却未参与核心罪行者。若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从严,必使朝野震动,百官惶惶,于国无益。儿臣恳请父皇,明察秋毫,区分首恶与胁从,惩首恶,诫胁从,安抚人心,稳定朝局为上。”
太子的意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年轻官员和务实派的想法,主张控制打击面,避免过度震荡。
太子的宽仁,一方面让朱兴明欣慰。
另一方面,朱兴明也对这个太子的性格颇有不悦。
太子太过懦弱,不够杀伐决断。作为一个储君,将来的皇帝。
这对于帝国,尤其是强盛的大明帝国,是好是坏谁也不知道。
(https://www.02shu.com/9_9512/1110994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