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人的缘故
注释:码头是水陆交通的要道。船只停泊后,商人聚集,货物得以流通。
南方的珍宝、北方的粮食布匹、东海的鱼盐、西山的漆丝,都在此交汇。
百姓能互通有无,官府可征收商税。加之旅客往来,带动酒楼客栈兴起,
工匠厨师借此谋生。人口聚集则财富汇聚,财富汇聚则城镇繁荣,
正如《管子》所言“市场是汇聚天下财富之地”。
因此一座码头能带动百业兴旺,绝非仅有打渔砍柴的便利。
“晚生愚见,伏惟先生教之。”沈君仁深施一礼。
男子待沈君仁说完,轻轻点了点头。
“《史记》《管子》所学融会贯通。”
“这书未读死,不错。”
“听你所言,对这码头运作很是有些了解?”
男子虽语气平淡,却让沈君仁心生欢喜。
“晚生不才,曾因家贫做过三年零工。”
“各种活计都做得一些。”
沈君仁听男子的问话,如实说道。
“学以致用,虚实结合,属实不错。”
男子面上终于露出赞许。
这十五六的年纪,正是爱慕虚荣的年华,
能坦然说出曾经艰辛过往,
这心性就值得一赞。
更别说,他还能把三年的零工经历与自己所学融会贯通。
虽不是什么天资绝顶的,但也可以说是个好苗子。
“那不若你再说说,若你是这一方父母官。”
“这通衢选址如何定。”
“选后如何施政,方能达到你刚所说效果。”
沈君仁还在自喜于男子的夸赞,
没想到紧接着又一个问题被抛了出来。
……
这个他可没实际经验。
不过根据自己从书上学到的,
沈君仁思索过后仍是回答了一二。
但这次的答案显然就没有上次出彩。
不过男子也并未失望,
这问题本就超纲,能作答一些已是不错。
“按你所学已是不错。不过除了典籍,还可多思量人的缘故。”
男子开口说道。
“人的缘故?”
沈君仁不懂,选址难道不是因为位置和以后的规划考虑吗。
男子见他不解,也不多言。
少年,你说的河边,离镇子的距离,
村子的大小,荒地的大小,都是原因。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你家小姑想在这里建啊。
这便是人的缘故。
男子心下莞尔,面上仍端方如故:
“诸生后或将仕进。夫为官之道,非唯墨守经义,贵乎纵横权变,斡旋阴阳。
昔管仲通货于齐,诸葛抚民于蜀,皆以机杼运化,非独冰蘖自持也。
廉吏如松,无藤萝附则孤峙霜雪; 干臣若鼎,缺三足撑必倾覆宗祧。
惟衡之以仁恕,参之以时势,使豪强敛锋、黔首得养,方为不负青衿所学者。”
这一番学贯古今又融会官场的言论,让三个少年肃然起敬。
便是一向对读书无甚兴趣的钱坤,
也收敛了懒散的神色。
刚还以为这人只是喜欢舞文弄墨的虚架子一个,
仗着比他们年长许多就想指教他们。
在钱坤看来,许多屡试不中又自视甚高的老书生,
都有这个臭毛病。
却不想,今日河边的这个,显然是真是个有学问的。
虽然他自己学问不高,但他也是能听出来的,
这男子怕是比他们镇上的山长还要厉害几分。
钱坤性子虽散漫,但是他幕强。
自己不喜欢读书,却最敬真才实学之人。
三人肃然长揖,齐声说道:
“先生明训,晚生醍醐灌顶。”
虽然钱坤也没醍醐多少,
不过必要的礼节还是要有的不是。
几人声音并不大,
但是四个清俊读书人站一起,头戴纶巾,
身穿长衫,气质儒雅又昂扬,
在这河边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特别他们又用官话说着那些在旁人看来听不懂的话,
过往工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那个少年,拱手的那个,知道吧。”
“就是这沈家庄现在大地主的儿子。”
“沈家庄的新地主,以前的沈秀才家,你们听说过吧~”
一个正在搬石头的零工,一边干活一边跟旁边人自豪的炫耀。
“怎的,你认识啊,说的像你识得人家一般。”
另一个零工见他这副傲娇的样子驳斥道。。
“怎的不认识,我以前还跟他一起在码头扛过货!”
“嗨哟,你就吹吧,自己都说人家是地主家少爷!”
“人家这读书人,怎的可能去跟你扛货!”
“不信?他爹沈安怀当年求工头半天才让这娃娃上工!”
“你这人净满嘴胡诌!”
……两个零工吵吵着就要撸袖子。
“你们两个,吵吵什么!”
“还不赶快干活!”
“再吵今日的银钱给你们扣掉一半!”
旁边的工头过来厉喝一声。
两个快要撸袖子的零工马上鹌鹑。
“还有那个大嫂,不赶快干活发什么愣呢!!”
工头指向旁边愣神的黑面妇人。
“哦哦,好的,好的。”
那妇人回过神,慌忙弯腰去收拾地上的碗和水壶。
心里却掀起惊涛骇浪。
沈秀才家成大地主了??
这书生的爹竟是沈安怀??
沈安怀的儿子竟然与那些富家公子一般与人在说着她听不懂的话。
妇人心下惊诧。
总觉得自己怕是听错了,弄错了人家。
沈安怀家,怎么可能??
今年回娘家时,姐姐怎的半句没提?
这妇人不是别人,正是孟氏嘴里时常念叨的沈安怀那无缘的初恋,
张秀秀。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515/4321605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