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这位小友,你说呢?
孟冬喜没读过什么书,想不来太深奥的道理。
大姐家再不同,也还是她的大姐。
“红林,下午跟娘去地里开荒吧。”
收回看向三个少年的视线,
孟冬喜转头看向自家儿子。
“好,那我去把锄头磨一磨。”
红林也敛回目光。
孟冬喜领着两个儿女回到院子里,
没一会小院子便传出磨石的声音。
她家的确没有大姐家富裕,
不过她家日子也踏实。
红林虽没有外甥会读书,有见识,
但红林有力气肯听话,能干活,不惹事。
以后老老实实在村里种地,闲时也跟着大姐夫他们去做些工。
以后娶个媳妇生个胖儿子,这日子一样过的顺心。
孟冬喜洗着衣服,心里充满干劲。
红杏终于吃到了心心念念的糕点,
小心翼翼的把掉落在衣服上的渣子捡到了嘴里,
一脸的幸福和满足。
“看你哥多疼你!哪家哥哥舍得把糕点分给妹妹?”
“万万记得你哥哥的好!”
孟冬喜絮叨着,“以后你哥就是你的靠山!”
这观念像呼吸般自然,
至于她自己现在不再帮衬大哥和娘家,
那是因为她大哥实在不是好大哥。
红林这般老实疼妹子,自然与她那大哥不同。
不过,该说不说,也有一点道理。
这哥与哥确实也不同,
红林作为哥哥属实比孟冬青要好了不知多少倍。
“哦~”红杏此刻满脑子只有糕点,
也不知道听没听到她娘的话,反正点头总是没错的。
沈君仁几个说笑着来到河边。
孟子言和钱坤今日来访,既是拜访长辈,也是听闻沈家庄要建码头前来看看。
这等大事,孟、钱两家经商的门路早就得了消息。
自家的爹知道了,孟子言和钱坤自然也知道。
等沈明德想到给镇上两个儿子去信告知家中这好消息的时候,
沈安怀两兄弟已经早一步从钱老爷那里得知了。
“君仁,我爹说以后你们沈家庄怕是要成为下一个临清镇。”
钱坤转述着父亲的感慨。
“你这臭小子,给老子惹了十几年的麻烦!”
“没想到这次总算给你老子帮了个大忙!!”
钱老爷得知沈家庄要修码头,
而自己的合伙人家里有大把村里的荒地,
破天荒的把这日常只会闯祸的儿子夸了又夸。
自打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被老爹夸的钱坤,
那几日走路都要绑沙袋,否则怕是要飘到他家房顶上。
“属实,以后君仁这沈家怕是要成为堪比镇上第一富户的人家了。”
孟子言在旁边感慨一声。
对于沈家的变化,他怕是比钱坤更有发言权。
毕竟他在沈家还落魄时,就与沈君仁交好。
曾经他还一度想借银钱给沈君仁上书堂来着。
“诸位说修码头能使村落繁荣,”
河畔一位儒雅男子忽然开口,“可否详述其理?”
标准的官话带着独特气韵,一听便知不是本地人。
三个少年循声望去,只见一位三十许的青衫文士负手而立,仆从静候身后。
“晚生有礼。”沈君仁与孟子言执书生礼,钱坤也跟着拱手。
男子微微颔首:“不知哪位可为在下解惑?”
“这还用说!”钱坤嚷道,“临清镇就因码头才兴旺的!”
钱坤只觉这人多此一问,这不是理所应当。
男子不置可否,转向沈君仁:“这位小友以为呢?”
被那温和目光注视,沈君仁竟生出面对夫子考校的紧张。
他定神思忖片刻,郑重拱手:
“先生垂问,愚生谨对。”
“夫津渡者,通衢之咽喉也。舟楫既泊,则商贾辐辏,货殖流通。
南金象犀,北输粟帛;东鱼盐而西漆丝,皆汇于此。
民得贸迁有无,官府收榷税之利。
且行旅络绎,酒肆逆旅因之兴,工匠庖厨赖之以生。
人聚则财聚,财聚则城邑盛,此《管子》所谓『市者,天地之财具也』。
故一埠立而百业昌,非独渔樵之便耳。”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515/4321606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