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云深禾自安:被拐小妹归乡记 > 第435章 李瑜的嫌弃

第435章 李瑜的嫌弃


立于周太妃身侧,望着书堂中正为姑娘们授课的自家小姐,

淑文妈妈恍惚间觉得,周太妃周身仿佛笼着一层光晕。

光影流转间,眼前的身影倏然与记忆中那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重合……

“淑文,去把咱们院里不识字的粗使丫头都唤来。”

“今日本小姐要为她们开蒙——”

那清脆的声音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带着稚气,却满是笃定。

那是她们在周府小院中的日子,一方院落,却是小姐最自在、最欢欣的天地。

“小姐,那您岂不成了咱们院里的女夫子啦?”

当年只比周太妃年长几岁的淑文,声音雀跃。

“正是,我就要做女夫子!”小小的周令容扬起脸,语气坚定,

“我周令容院中的丫头,个个都得是有学识的!”

那时的淑文虽也随着小姐雀跃,心底却隐有忧虑。

小姐若只是一时兴起带着丫头们玩耍倒也无妨,若真要教她们识字,只怕老爷夫人不会应允。

出乎意料的是,夫人虽极力反对,老爷却未加阻拦。

正因有老爷的支持,小姐竟真的做到了,她们院中的丫头,后来果真人人识字。

此后多年,周家小姐才学过人、院中连倒夜香的丫头也识文断字的佳话,在京城广为流传。

小姐也因此博得了品性高洁、体恤下人、德才兼备的美名。

乃至后来小姐入选宫中,圣旨之上的赞词,也特地提及此事。

淑文妈妈仍记得,小姐入宫后,先帝曾含笑对她说:

“令容,朕听闻你素来善教,不如将宫中不识字的宫人都调来你宫里如何?”

可小姐自那以后,却再未提过这桩曾令她引以为傲的往事,自然也未应下先帝那句笑谈。

如今,再度望着周太妃为姑娘们讲学的模样,淑文妈妈心头蓦地一恍,随即涌起一阵难言的欣慰。

安禾自然不知周太妃这些前尘往事。

此刻她立于书堂门外,望着堂中几十位年轻姑娘。

她们眼中闪烁着单纯而赤诚的光芒,正带着羞涩又热烈的神情,向周太妃诉说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安禾嘴角不自觉泛起一丝笑意。

人都说少年心气不可再生,可少女心气,又何尝不是?

这个年纪的她们,天真、单纯、鲁莽、懵懂,却又那样热烈、那样美好。

这份天真与热烈,是历经世事、拥有许多、也看透许多之后的人,再也无法拥有的。

就像此刻的安禾,虽满面含笑地望着堂内,脑中却已不自觉盘算起诸多事务。

这几乎成了她的本能,一旦面对这些心思玲珑之人,她便自动切换回宫中掌事的模式。

唉,太子一日不登基,她这颗心,便一日不能真正放下。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安禾虽两辈子都未曾有过自己的孩子,如今却多少体会到了为人母的心情。

实在是因为李瑜自三岁起便跟着她,她从看着他从一个霸道的糯米团子,长成如今这个粘人却早熟的少年。

尽管面上始终谨守尊卑,心底却早已将那位天家贵人视若己出。

何时才能登基啊……待那小子真坐上龙椅,岂不是轮到我沈安禾作威作福了?

安禾的思绪从周太妃转到周家的态度,再跳到昭王一派,顺着昭王又想到朝中局势……想着想着,竟开始幻想自己养大的小子登基之后。

哈哈哈,到那时,她的小日子岂不是彻底安稳了?

越想越是美滋滋,安禾的嘴角压都压不住。

而被安禾如此信任的“那小子”李瑜,此刻正端着一张犹带稚气的脸,

眉头微蹙,审阅着一份呈到他案头的春试试卷。

“这便是安掌事那侄儿的试卷?”

一旁躬身侍立、大气不敢喘的贴身内侍赵平顺连忙应道:

“启禀殿下,正是安掌事的侄儿,沈君仁的春试卷纸。”

李瑜又翻看了几眼,神色仍是不豫:

“太傅不是已去沈家庄有些时日了?怎的仍是这般水准。”

深谙太子脾性的赵平顺悄悄后退半步,躬身继续充当背景,心中却不禁为唐太傅与安禾姐那侄儿掬一把同情泪。

可怜的唐太傅,开年才出发,路上还需耽搁些时日,算来在沈家庄也不过待了数月。

便真是孔孟在世,这般短的时日,也难以令人脱胎换骨啊。

况且……那名叫沈君仁的少年,其实考得并不差。

小小年纪已过乡试,是妥妥的秀才公。

十几岁的秀才,怎么也称得上一句“少年英才”了。

谁料到了太子口中,竟成了“仍是这个水平”。

可怜,实在可怜。

谁让他是安禾姐的侄儿呢?

遇上这位心急“揠苗”的太子,往后怕是少不了吃苦头。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必是大好的锦绣前程。

所以,少年,努力吧!

赵平顺未说出口的话,李瑜何尝不明白。

只是,安姐姐既想在宫外过得逍遥自在,娘家人便必须能撑得起门面,那才是她真正的底气。

纵使他日后能赐她再多恩典与荣耀,待他登基,总有力所不及之处。因此,沈君仁必须尽快成长起来。

况且……安姐姐的家人,也算得上是他一半的家人。

这样的自己人,培养起来,日后用着,也才能真正放心。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515/4321586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