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胆小圆滑刘大人
沈老爹耳背,心里的话一出口就变成了响亮的自言自语。
他浑然不知,门外早有个人影悄悄跟着——正是放心不下的沈老娘。
她起初扒着门缝,听到老头子前几句嘀咕,心头火“噌”地就上来了,
暗骂道:“好你个沈老栓!果然孩子不是从你肚皮里爬出来的,你就不知道心疼!”
“拿几年阳寿跟要你命似的,抠抠搜搜!”
可这念头还没落地,沈老爹后面那几句话便撞了上来。
她那刚要推门理论的手,不知不觉就缓缓地收了回去。
“呸!”沈老娘嘴硬地对着空气轻啐一口,眼角却不受控制地湿润了,
“还你能多活几年?”
“列祖列宗可别听他的胡诌!明明是我身子骨更硬朗!”
“自己耳朵都背成那样了,还好意思说大话……”
她低声嘟囔着,用粗糙的手背狠狠抹去眼角的湿意,只留下微微发红的眼圈。
最后看了一眼祠堂里那个依旧絮絮叨叨的模糊身影,
她转过身,轻手轻脚地离开了,把这一方安静的空间,
留给了正在与祖先“讨价还价”的老伴儿。
这老头子说的对,反正都是他们老沈家的祖宗,自家儿孙打商量总比她这外来媳妇好说话吧。
与此同时,阴冷潮湿的县衙大牢里,沈家人蜷缩在散发着霉味的稻草堆上。
男丁们无一幸免,身上都带了伤。
除了那日伤势最重的沈安怀,沈明德、沈安然、沈君仁也都被金吾卫提审过,
受了些皮肉之苦。
万幸的是,几人伤势都比沈安怀轻许多。
更让沈明德他们暗自庆幸的是,
金吾卫最初威胁要对女眷用刑的骇人话语,之后竟再未提及。
这让悬在全家心头最重的一块石头,总算稍稍落地——
他们男人受些苦楚尚且能忍,
若家中的妇人、女儿受辱,那他们全家倒不如一起死了了事。
而那日迷迷糊糊的沈安怀,
现在虽仍是有些虚弱,但伤情显然已是稳定了下来。
当然,他那伤情稳定靠的自然不是沈安然那瓷瓶里仅剩的几粒药,
而是……
“拿好,省着点用。”
“下次我再给你们送,我一次藏不了太多。”
那负责开关牢门的狱卒觑了个空踱了过来,
左右看了看,然后飞快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陶罐,
从牢门的缝隙里塞了进去,压低了声音嘶哑的再次强调道:“省着点用。”
沈安茹见状,赶忙上前接过,
满面感激的低声说了一声谢谢。
那狱卒也不敢多说,迅速转身消失在昏暗的走廊尽头。
沈安茹拿过伤药,不敢耽搁,走到伤势最重的沈安怀身旁,
小心翼翼地用指尖剜出药膏,涂抹在那纵横交错的伤口上。
抱着兆儿的张氏赶忙放下小外孙女,
和茵儿一起凑过来帮忙。
小小的兆儿被放在稻草上,不哭不闹,自顾自地揪着干草玩。
不得不说,自打入狱以来,除了最初受了惊吓啼哭过几声,
这孩子倒是整个沈家表现最淡定的人。
这几日,她不是一个人乖乖的玩,就是靠在娘亲大姐身上说着童言童语,
再不就是一个人老实的睡觉。
就连牢里难以下咽的粗粝饭食,她也比大人们适应得更快。
她的这份懵懂的乖巧省心,倒着实让沈家人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也在这绝望的牢狱中,成了支撑大家的一丝微光。
“唉,苦了这孩子了……”
张氏一边给儿子上药,一边抹着眼泪叹息。
阴差阳错,家里其他几个年纪更小的孩子那日恰巧不在家,侥幸躲过一劫。
如今跟着他们一起遭罪的,只剩两个半大的孩子和这个最小的兆儿。
特别是这小小的兆儿,之前就遭了沈春花那妇人的算计有了那地窖中的一劫,
现在偏又赶上了这个。
“娘,事已至此,咱们便走一步看一步,听天由命吧。”
“指不定后面老天也会再给我们条生路也不一定呢。”
沈安茹苦中作乐的举起手中的伤药说道:
“这不是,咱们也没敢想竟有人在这情形下还敢帮我们。”
张氏闻言,抹了一把眼泪,点了点头。
沈明德也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这狱卒第一次偷偷送来伤药,是在沈安怀被打得奄奄一息、金吾卫被刘知县借口请去吃酒的那天。
当时的沈家人如同惊弓之鸟,根本不敢相信这突如其来的善意。
在这皇上亲自下旨查办的铁案中,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一个小小狱卒怎会无故援手?
沈君仁当时便断定“事出反常必有妖”,警惕地将那药丢到了墙角。
然而,当夜沈安怀伤口恶化,高烧不退,眼见着气息越来越弱。
沈安茹把心一横,想着“横竖都是死,不如赌一把”。
颤抖着将那丢弃的药膏捡回来,给大哥敷上。
没想到,第二天,沈安怀的高热竟真的退了下去,伤口也开始收敛。
这奇迹般的转变,让全家人又惊又喜,对那狱卒感激涕零。
等到狱卒第二次冒险送来药时,沈家老少再也忍不住,隔着牢门就要给他磕头谢恩。
也就是这次,他们才从狱卒含糊的低语中得知,真正在背后授意帮助他们的人,
竟然是那位刘知县——那位之前在沈家庄因为沈春花一事有过一面之缘、看起来颇为圆滑,且在金吾卫面前显得唯唯诺诺、八面玲珑的刘大人!
这个真相让沈家人震惊不已,也充满了困惑。
他们与刘大人并无深交,他为何要冒如此巨大的风险?
但细细回想被关押的这几日,确实蹊跷不断。
每当金吾卫的刑讯逼供到了关键时刻,眼看就要下死手时,总会被各种“意外”打断
——不是刘大人派人来报,说城外发现了“逆犯”孟氏的踪迹请金吾卫即刻去查证,
就是他备下酒席,殷勤谄媚的邀请诸位上官前去歇息。
再不然就是“恰巧”有京都来的公文诸如此类。
这些安排,次次都精准地卡在点上,
虽无法免除他们的皮肉之苦,却总是在千钧一发之际,
为他们争得了一丝喘息之机,留下了一线生机。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515/4321579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