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开局睡了徐妙锦,但家父朱元璋 > 第660章 好消息连连

第660章 好消息连连


潭王府的日子,在最初的喧嚣过后,归于一种温馨的平静。

朱梓卸下了征尘与朝堂的谨慎,享受着难得的闲暇。他每日会抽出时间陪伴徐妙锦和两个咿呀学语的孩子。他看着朱佑焌晃晃悠悠,小腿用力,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又看着朱泠玥伸出肉乎乎的小手,好奇地抓挠他袍服上的云纹图案,心头那份属于父亲的柔软不受控制地蔓延开来,充盈着胸膛。

这日午后,光线正好。朱梓坐在书房,窗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斜斜地洒在书案上,带来一片暖意。他手中拿着一份卷宗,是关于他封地两广那边的一些事务报告,正看得入神。书房里很安静,只有他翻动纸张的细微声响。

王府的管事迈着极轻的步子走了进来,在书案前几步远的地方停下,躬身禀报:“王爷,宫里传来了消息。”

朱梓放下手中的卷宗,抬起眼睛,看向管事:“何事?”他的心微微提了一下,宫里的消息,总让人不由自主地多想几分。

“回王爷,”管事脸上带着明显的喜色,语气也轻快,“户部今日下了明文,自下个月起,各地将恢复常例赋税征缴。陛下体恤战后民生凋敝,今年的税额较之往年有所减免,但总算是恢复了旧例。朝廷的运转,看样子能重回正轨了。”

朱梓闻言,手指在光滑的紫檀木书案上轻轻敲击了几下。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释然。这意味着,他之前为了支撑朝廷运转、尤其是支撑北伐大军粮饷而主动承担的那部分巨大财政压力,终于可以卸下了。那几乎掏空了他这些年积攒下来的财富。虽然他从未后悔过当初的决定,国家危难之际,身为皇子理应分忧,但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国库的正常运转,赋税的稳定征收,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知道了。”朱梓点了点头,声音平稳,“这是好事。朝廷能恢复元气,国库充盈,百姓也能少些额外的负担。”

管事恭敬地应了一声,随即又禀报道:“王爷,还有一事。魏国公徐达大人前来拜访,奴才已将国公请至前厅奉茶等候。”

“魏国公?”朱梓站起身,脸上露出些许意外。徐达,这位大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战功赫赫,位极人臣,更是他四哥燕王朱棣的岳父。这样的人物,亲自登门拜访,绝不会是寻常的问候。他为何而来?朱梓心中快速思索着。“快请。”他吩咐道,同时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家常袍服,迈开步子,快步向前厅走去。

前厅之内,徐达正端坐着。他今日穿着一身深色的常服,没有佩戴任何彰显身份的玉饰,显得随和。虽然须发已染上风霜,但腰背依旧挺直,眼神锐利有神,久经沙场和官场沉浮,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沉淀下来。看见朱梓从内堂走出来,徐达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主动站起身相迎。

“魏国公大驾光临,本王有失远迎,恕罪恕罪。”朱梓快走几步上前,对着徐达拱手行礼,态度十分恭敬。无论从辈分、功绩还是与皇室的关系来看,徐达都值得他如此礼遇。

“王爷言重了,不必多礼。”徐达抬手虚扶了一下,示意朱梓不必如此客气,“老夫今日冒昧到访,是特地来向王爷道喜的。”

两人分宾主重新落座。侍女悄无声息地奉上新沏的香茗,然后躬身退下。

朱梓端起茶盏,轻轻拨了拨浮沫,看向徐达:“哦?却不知魏国公所言,这喜从何来?”他确实有些好奇,除了朝廷恢复征税,还有什么喜事值得这位国公爷亲自跑一趟潭王府?

徐达呷了一口热茶,将青瓷茶杯稳稳放回几上,目光转向朱梓,眼神中带着清晰的赞许:“王爷去年力排众议,主张引进,并且不辞辛劳亲自从海外带回来的那些新奇作物种子,如今在京畿试种,可是有了大收成了!”

朱梓心中猛地一动。他想起来了,当初从海外归来,除了金银财宝,他还特意带回了几样当地的作物种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辣椒和棉花。后来交给工部和户部去试种推广,只是他随后便领兵出征云南,长达半年,加上回京后诸事繁杂,竟把这件事情的后续给忽略了。

“魏国公是说……辣椒和棉花?”朱梓确认道。

“正是!”徐达的声音里透出一股难以掩饰的兴奋,“先说那辣椒!此物初时大家都不甚了了,只觉得味道辛辣刺激,不知如何食用。后来有人大胆试着将其少量加入菜肴之中,那滋味……啧啧,真是让人胃口大开,欲罢不能!如今京城里,不少有点名气的酒楼饭馆都开始用它作为新的调味料,寻常百姓家若是能得一些,也视若珍宝。军中试用之后,反馈更是极好!尤其是在天气寒冷或者营地湿气重的时候,吃了掺有辣椒的饭食,能有效驱寒暖身,提振食欲和士气!老夫私下估摸着,光是这小小的辣椒,若是推广开来,就能给朝廷和百姓带来一笔不小的进项!”

听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当初的坚持得到了回报,而且这辣椒还如此广受欢迎,朱梓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能得大家喜欢,那就不枉当初费的那一番功夫了。此物种植起来,可还顺利?对水土要求是否苛刻?”

“顺利,太顺利了!”徐达朗声笑道,显得心情极佳,“此物似乎不怎么挑拣土地,贫瘠之地也能生长,而且产量颇为可观,比预想的要好得多!老夫已经安排下面的人,将种植之法详细记录下来,整理成册,准备先向京畿周边各府县推广。至于售卖,已经有些嗅觉灵敏的商贩开始小批量地收购了,价格还不低呢!”

朱梓缓缓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他当初引进辣椒,除了想丰富大明百姓的餐桌口味,更重要的考量就是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充实地方财政。现在看来,初步效果已经显现。

“那棉花呢?”相比于辣椒的调剂作用,朱梓显然更关心棉花的情况。这东西关系到国计民生,尤其是普通百姓和边疆士卒的衣着保暖问题,其意义更为重大深远。

提及棉花,徐达脸上的笑容更盛,甚至带上了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他身体微微前倾,靠近了朱梓一些,下意识地压低了些声音,但语气中的激动却丝毫未减:“王爷,那棉花,才是真正利国利民的好东西啊!去年小范围试种,秋后收获之后,老夫便立刻让人试着纺纱织布,制成衣物。您猜怎么着?”

徐达没有等朱梓回答,自己便接着说了下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用那棉花纺纱织出来的布,称之为棉布,比起咱们现在将士百姓们常用的麻布、葛布,不知要柔软了多少倍!穿在身上十分舒适。更重要的是,其保暖御寒之能,远胜麻葛!工部的那些匠人们,试着用这棉布和棉絮做了几件棉甲、棉袍,给京营的将士们试穿。将士们回报说,这棉衣轻便又不失暖和,比过去冬天穿的皮裘或者层层叠叠的麻衣好上太多了!这要是能在全军,尤其是在北地边军中推广开来,咱们大明的将士们冬天可就少受老罪了!”

徐达激动地站起身,在厅中来回踱了两步,似乎在平复心情,然后继续说道:“如今,吸取了去年的经验,新一批的棉田已经扩大了规模种下,目前看长势十分喜人。工部那边也没闲着,正在加紧研究如何改良纺车、织机,提高纺纱织布的效率。等到今年秋后大丰收,天气转冷之时,定能织出大批量的棉布。到时候,无论是军用制作棉甲军袍,还是民用制作棉衣棉被,这棉花及其制品,定能卖上好价钱!更能让咱们大明北方的无数百姓,免受那寒冬凛冽之苦!王爷,”徐达停下脚步,转过身,郑重地看着朱梓,“此乃利国利民、泽被后世的大功德啊!”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56/1111049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