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秦:献图监国,始皇求我继承大统 > 026章 改良农具,初见效果

026章 改良农具,初见效果


咸阳宫的朝堂之上,因唯才是举而起的喧嚣,终究在始皇帝“放手去做”的谕令下暂时平息。

但这并不意味着风平浪静。

那些被破格提拔的新人,尤其是骤然身居少府属官要职的陆丰,一时间成了无数目光聚焦的中心。

质疑、审视、甚至隐隐的敌意,从四面八方投射而来。

陆丰上任的第一天,便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压力。

少府衙署内,那些资历深厚的老吏们,看他的眼神总是带着几分探究和疏离。

交接事务时,言语间也透着一股公事公办的冷淡,甚至有人不经意间,便会给他设下一些言语上的圈套或是事务上的难题。

然而,陆丰并未因此退缩或慌乱。

他深知自己骤登高位,根基浅薄,唯有拿出真本事才能堵住悠悠众口,不负监国殿下的知遇之恩。

他一头扎进了堆积如山的竹简和账目之中。

新建工坊的各项开支、物料采买、钱粮调拨……每一笔都繁复琐碎。

但他就像一架不知疲倦的算筹,手指翻飞,心思缜密。

短短数日之内,他就将原本有些混乱的账目梳理得清清楚楚,分门别类,条理分明。

不仅如此,他还敏锐地发现了前任经手时留下的几处含糊不清、数字可疑的记录,立刻上报,并提出了改进账目管理、堵塞漏洞的建议。

他每日卯时到衙,直至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去。

不应酬,不拉拢,只是埋头做事。

他的沉默寡言和高效务实,渐渐让那些原本心存轻视的老吏们,也不得不暗自点头。

至少在算术和账目管理这方面,这位新来的陆大人,确实有两把刷子。

消息传到将闾耳中,他只是淡淡一笑,并不意外。

是金子,总会发光。

他要的,正是这样能沉下心做实事的人。

与此同时,在阴暗压抑的赵高府邸,气氛却截然不同。

“主公,那将闾小儿,竟真将那些泥腿子、贱吏提拔起来了。如今朝中不少老臣都颇有微词,只是碍于陛下谕令,不敢明言。”心腹张衡低声禀报,语气中带着愤愤不平。

赵高斜倚在软榻上,脸色依旧苍白,眼中却闪烁着阴鸷的光芒。

他轻轻捻着手指,冷笑道:“陛下那道谕令,是给了他将闾一道护身符,却也给他埋下了一颗更大的祸根。”

“主公的意思是?”

“哼,任人唯‘贱’,自古便是取乱之道。那些骤得高位的寒门小吏、工匠农夫,能有什么见识?能懂什么治国大道?不过是些会算账、会打铁、会种地的蠢物罢了。将闾以为凭这些人就能稳固权势,简直是痴人说梦!”

赵高嘴角勾起一丝残忍的笑意,“他越是重用这些人,就越是得罪那些世家大族、功勋老臣。这些人才是大秦真正的根基,我们不必急着动手。”

他顿了顿,眼中寒光更盛:“你且去,多与那些对将闾不满的公卿大臣们走动走动。不必明说什么,只需将将闾如何不敬祖宗礼法、如何重用贱民、如何行事乖张的消息,不经意地透露出去便可。人心中的不满就像干柴,只需一点火星便能燎原。本府倒要看看,他将闾能得意到几时!”

“主公英明!”张衡领命而去。

暗流在咸阳城中涌动,而城外的渭水之畔,将闾的另一项怪异工程,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经过一个多月的建设和陆续抵达的人员,那片原本荒芜的河滩地,已经彻底变了模样。

数十座大小不一、结构奇特的木制厂房拔地而起,围绕着几条引来的渭水支流,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坊区。

与传统的官营作坊不同,这里并没有一个大而统的概念,而是被划分成了数个泾渭分明的区域。

木工区内,锛凿斧锯之声不绝于耳;

铁匠区炉火熊熊,锤打声叮当作响;

陶工区则泥坯堆积,转轮飞旋。

甚至还有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里面聚集着一些眼神活络、擅长摆弄机巧的匠人,日夜捣鼓着一些令人费解的木头和金属构件。

将闾派来的亲信,严格执行着他的命令。

来自各地的工匠们,按照各自的技艺被分配到不同的工区,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协作。

更让这些习惯了单打独斗、凭经验和手感做活的匠人们感到新奇甚至别扭的,是这里推行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标准化。

以正在试制的改良农具为例。无论是犁铧的曲度、宽度,锄头的重量、刃口角度,还是镰刀的弧度、握柄长度,都被绘制成了详细的图纸,标注了精确的尺寸。

所有工匠,都必须严格按照图纸和统一的规格来制造。

起初,抱怨声不绝于耳。

“这叫什么事儿?做个犁头还要看图?我闭着眼睛打的都比这好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铁匠,看着图纸上精确到毫厘的标注,吹胡子瞪眼。

“就是!这卯榫的角度都定死了,一点都不能改,太死板了!哪有这样做木工的?”一个木匠也跟着嘟囔。

然而,当第一批按照标准制造出来的零部件开始组装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不同人、不同时间制造出来的犁铧、犁壁、犁辕,竟然可以完美地互相替换、组装在一起。

这大大加快了成品的速度,也减少了因尺寸不合而造成的浪费。

“嘿,你别说,这么弄,是快了不少!”老铁匠看着一排排规格统一、崭新锃亮的犁头,也不得不承认。

“而且啊,要是哪个部件坏了,直接拿个一样的换上就行,不用整个都废了。”木匠也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效率,在最初的抵触和磨合之后,开始显著提升。

成本,也在无形中降低。

一种全新的生产理念,开始在这些大秦匠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作坊优先改进的,正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农具。

将闾提供的图纸,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在结合了后世记忆中一些成熟农具的优点和秦代实际情况后,做出的改良设计。

新式的曲辕犁,相比于笨重的直辕犁,更加轻便灵活,转弯方便,耕深可调,大大节省了畜力。

改良的锄头,刃口更薄更锋利,锄地更加省力。

加长了握柄、改进了弧度的镰刀,收割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第一批试制成功的新式农具,立刻被送到了工坊附近几个村落,交由当地百姓试用。

起初,老农们看着这些奇形怪状的新家伙,也是将信将疑。

但当他们牵着牛,扶着那轻便的曲辕犁下地时,立刻感受到了不同。

“哎呀!这犁……轻快多了,牛也省力气!”

“你瞧这锄头,下去唰唰的,比俺家那老锄头快多了!”

“这镰刀使得顺手,割麦子腰都不那么疼了!”

试用田里,惊叹声和赞扬声此起彼伏。

新式农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这些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喜笑颜开。

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附近村民跑到工坊外,想要一睹新农具的真容,甚至有人直接提出要购买。

新式农具的成功试用,极大地鼓舞了将闾和工坊的匠人们。

紧接着,将闾又开始着手推动另一项更具前瞻性的计划——水力机械的尝试。

渭水支流的水流湍急,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将闾指示工匠们,在作坊区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水渠,引水入渠,利用落差形成水力,驱动机械运转。

最先尝试的,是水力磨坊。

工匠们参照将闾提供的图纸,利用巨大的水轮带动石磨,用于粮食的脱壳和研磨。

相比于过去依靠人力或畜力,水力磨坊效率提高了数十倍,沉重而繁琐的粮食加工过程,变得轻松高效。

接着,水力鼓风机也被制造出来。

利用水轮带动风箱,产生强劲的气流,用于冶炼炉的鼓风助燃。

这极大地提高了冶炼炉的温度和效率,铁匠们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费力地拉动风箱,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锻打技艺本身。

水力机械的出现,对于工坊的生产效率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它初步展现了机械化生产的可能性,让人们看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

工匠们最初对于这些“自己会动”的机械,  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但当他们亲眼见证了水力机械带来的便利和效率提升后,态度也逐渐转变。

从最初的抵触和不解,变成了积极学习和尝试。

一些头脑灵活的匠人,甚至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将水力应用于更多的生产环节。

一种求新求变的氛围,在渭水河畔的工坊中悄然滋长。

然而如同平静水面下的暗流,进步与变革的背后,也潜藏着未知的风险和挑战。

那些旧有的势力,真的会甘心看着将闾带领大秦走向他们无法掌控的方向吗?

咸阳城的平静,还能维持多久?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47/1111112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