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青衫扶苍 > 第46章 董璇儿

第46章 董璇儿


王曜抱着那具温软身躯,步履如飞,穿行于田埂之上。

怀中人儿气息微弱,双目紧闭,额角鬓发被汗水黏连,瞧着确有几分中暑的狼狈。

然则方才触及她额头,虽觉温热,却远非灼烫,且其晕倒时机未免太过凑巧,王曜心下已是疑云密布。

只是众目睽睽,董家丫鬟家丁惊慌失措,母亲亦面露忧色,他纵有疑虑,亦不能置之不理。

一脚踏入自家小院那熟悉的柴扉,葡萄架下的阴凉顿时驱散了周身燥热。

王曜将董璇儿轻轻放置在院中那张低矮的木榻上,此榻平日乃陈氏午后小憩或王曜夜观星宿所用,铺着干净的竹席。

丫鬟碧螺早已哭哭啼啼地扑上来,用帕子不住给小姐扇风。

陈氏也急忙端来一盆刚从井中打起的凉水,浸湿了布巾。

“曜儿,快,给董小姐擦擦额角,降降温。”

陈氏将布巾递过,眼中满是担忧。

“这千金之体,若是在咱家地头上出了岔子,可如何是好?”

王曜接过布巾,触手冰凉。

他俯下身,正欲将布巾敷于董璇儿额际,却见那长长睫毛几不可察地颤动了一下,虽依旧闭目,但那微小的动静岂能瞒过他的眼睛?

他心中冷笑更甚,动作却不停,将布巾轻轻覆上,同时指尖看似无意地在她腕间脉门处一搭。

脉搏跳动虽略快,却平稳有力,绝非中暑虚脱之象。

王曜收回手,站直身子,语气平淡无波:

“娘,不必过于惊慌。董小姐或许只是日头下站得久了,有些气闷,歇息片刻便好。”

说着,他目光如炬,直射向榻上“昏迷”的少女。

“若是真中了暑气,岂会脉象如此平稳?董小姐,戏演到这份上,也该醒了吧?山野之地,没有长安城里的冰盘玉簟,只有这粗木硬榻和山泉凉水,怕是委屈了小姐金躯。”

此言一出,院内顿时一静。

碧螺的哭声戛然而止,瞪大了眼睛。

陈氏也愣住了,看看儿子,又看看榻上的县令千金。连跟进院中、扒着门框看热闹的王铁等少年也屏住了呼吸。

只见木榻上的董璇儿,眼皮轻轻掀开一条缝,偷眼觑了觑王曜那似笑非笑、带着了然与讥诮的神情,知已被识破,索性也不再装。

她“嘤咛”一声,缓缓睁开双眼,用手扶着头,故作虚弱地道:

“哎呀……方才真是晕得厉害……多谢王郎君援手。此刻……倒是觉得好些了,只是仍有些口渴心慌……”

她声音娇软,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委屈,目光却清亮狡黠,毫不避讳地迎上王曜的视线。

王曜见她如此坦然地“醒转”,倒觉此女脸皮之厚,出乎意料。

他冷哼一声:“小姐既然无碍,便请早些回府将养。这山村僻壤,缺医少药,若是再有个‘不适’,王曜可担当不起。”

董璇儿却仿若未闻,自顾自地坐起身,理了理微乱的鬓发和衣裙,姿态优雅,全无方才“晕倒”时的狼狈。

她抬眼环顾这小院,葡萄架绿荫婆娑,几株野菊、凤仙在墙角开得正好,虽无奇花异草,却收拾得干净利落,透着一种山居的安宁与温馨。

她嘴角噙着一丝笑意,对王曜的逐客令充耳不闻,反而叹道:

“王郎君何必如此拒人于千里之外?璇儿此番前来,确是诚意相邀。那赵贵一案,扑朔迷离,关乎人命公道。郎君既有经世之才,何不借此机会一展身手?难道真甘心埋首于这田垄之间,与草木同朽么?”

话语间,带着几分激将的意味。

王曜拂袖转身,走向水缸旁舀水洗手,语气冷淡:

“王曜志趣所在,不劳小姐费心。经世济民,未必唯有断案一途。深耕畎亩,使乡邻多收三五斗粟,亦是实实在在的功德。至于那赵贵之死,自有官府法度,王曜一介白身,不便僭越。”

“法度?”

董璇儿轻笑出声,声音如珠落玉盘,却带着一丝讥讽。

“若官府法度真能迅捷清明,又何须悬案至今?王郎君,你可知如今城中已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家父身为县令,寝食难安,璇儿虽为女子,亦知‘国家安危,黎元有责’的道理。郎君身负才学,却固守山野,独善其身,岂是真正大丈夫所为?”

她言辞渐渐锋利起来。

王曜洗净手上泥垢,用布巾擦干,回身直视董璇儿,目光锐利:

“小姐此言差矣,王曜是否大丈夫,非由小姐一言而定。倒是小姐,口口声声为民请命,却用这装晕讹诈的下作手段,纠缠不休,这便是长安贵女的家教风范?若论起‘责任’,小姐与其在此浪费唇舌,不如回城督促令尊多派得力人手,仔细查案,强过在此与我一个村夫空谈。”

他这话已是相当不客气,直指董璇儿行为失当。

碧螺在一旁听得脸色发白,紧张地看着自家小姐。董璇儿却并未动怒,反而眨了眨那双杏眼,露出一副无辜又委屈的神情:

“王郎君怎可如此冤枉好人?璇儿方才确是头晕目眩,险些跌倒,若非郎君及时抱住,只怕真要摔伤了。郎君怀抱温暖有力,璇儿感激还来不及,怎会是讹诈?”

她话语暧昧,故意将“抱住”二字咬得清晰,眼角余光瞥向一旁的陈氏和王铁等人,果然见他们神色各异。

王曜岂会听不出她话中暗藏的机锋与挑逗,老脸一红,心中更是厌烦,俊脸微沉,喝道:

“休得胡言!男女授受不亲,方才事急从权,小姐莫要自误名节!”

“名节?”

董璇儿以袖掩口,咯咯笑了起来,声音清脆,却带着几分邪气。

“在这山野之地,又有几人认得我是县令千金?再说,郎君抱也抱了,摸也摸了(指探脉),如今却来跟璇儿讲什么名节,岂不是可笑?”

她越说越离谱,竟是耍起了无赖。

王曜气得脸色发青,从未见过如此难缠的女子,简直如同市井泼皮,偏又生得一副好皮囊,言辞刁钻。

他强压怒火,不欲再与她做口舌之争,转身便欲回屋。

“哎,王郎君别走嘛!”

董璇儿见状,忙唤住他,语气一转,又变得娇弱起来。

“说了这许多话,璇儿真是口渴得紧,嗓子都要冒烟了。郎君家中,可否赏碗水喝?”

她眼巴巴地望着王曜,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

王曜根本懒得理她,只当没听见,脚步不停。

一旁的陈氏却看得心下不忍。

她虽觉这县令千金行事有些古怪难测,但见其娇滴滴一个女娃,又口称口渴,淳朴善良的本性使她无法硬起心肠。

她忙道:“有有有,小姐稍等。”

说着,便走到院角的水缸旁,用葫芦瓢舀了满满一瓢清冽的山泉水,双手递给董璇儿。

“小姐,山野人家,没有香茗,只有这山里刚打上来的凉水,最是解渴,您别嫌弃。”

董璇儿见到陈氏递来的水瓢,立刻收敛了方才与王曜斗嘴时的刁蛮无赖,瞬间变作一副乖巧知礼的淑女模样。

她连忙站起身,双手接过水瓢,微微躬身,声音软糯甜美:

“多谢伯母!璇儿怎会嫌弃?早就听闻山泉水清甜甘冽,胜似琼浆呢!”

说着,她便小口小口地喝了起来,姿态优雅,边喝边赞:

“嗯!果然清甜透心,比城里那矾涩的井水好喝多了!伯母,您这院子打理得真好,瞧这葡萄架,这花草,虽不奢华,却别有一番清新野趣,让人看了心旷神怡。比那些富贵人家矫揉造作的山墅别院,不知强出多少倍呢!”

她目光真诚,夸得恰到好处。

陈氏被她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搓着手道:

“小姐过奖了,我一个老婆子,哪懂什么布置?都是曜儿以前闲来无事,瞎鼓捣的。他说读书累了,看看绿色养眼,就种了这些。”

“哦?”

董璇儿闻言,美目流转,看向已走到屋门口的王曜背影,笑意更深。

“原来是王郎君的手笔?难怪如此别致。看来郎君不仅通晓经史农桑,于这园林布置,也颇有心得呢!真是文武双全,璇儿佩服。”

她这话似夸似讽。

王曜背对着她,懒得回应,只沉声道:

“水也喝了,马屁也拍了,董小姐是否该打道回府了?寒舍简陋,没那么多米粮招待贵客,王曜还要下田劳作,没空再奉陪。”

说罢,竟真的不再理会院中众人,自顾自拿起靠在墙角的锄头,扛在肩上,大步流星地向院外走去,竟是直接下地去了。

董璇儿望着他决绝的背影,也不着恼,将手中水瓢递还给陈氏,再次道谢,然后提高声音,冲着王曜远去的方向喊道:

“王郎君!你且忙着!不过璇儿把话放在这儿,只要你一日不去县衙相助破案,我便一日不回县城!这桃峪村山清水秀,正好避暑散心!我就住下了!”

王曜脚步一顿,猛地回头,只见董璇儿站在院门口,双手叉腰,脸上挂着明媚又无赖的笑容,正冲他得意地扬着下巴。

他恨恨地瞪了她一眼,目光如刀,却见对方浑不在意,反而笑得更欢。

王曜知这女子脸厚心黑,纠缠下去无益,只得咬牙转身,加快脚步,消失在通往田垄的小路尽头。

待到傍晚时分,夕阳将天边染成瑰丽的锦缎,王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归来。

田间的劳作虽辛苦,却也让他在与泥土的接触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暂时忘却了董璇儿带来的烦恼。

他推开院门,见母亲正在灶房忙碌,院内已无那抹刺眼的杏色身影。

“娘,那董小姐……走了?”

王曜心下稍松,问道。

陈氏端出温在锅里的饭菜,叹口气道:

“走了,申时后不久就走了。铁娃那孩子引她们去七叔公家了,说是小姐要在村里住下,体验山居生活,每日还给七叔公家一百文钱食宿费呢。七叔公一家自是欢喜,收拾了几间干净屋子给她们住下了。”

陈氏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担忧。

“曜儿,这董小姐……瞧着不是个安分的主,你……你莫要招惹她,但也别太得罪了她,毕竟她爹是县令……”

王曜闻言,眉头再次锁紧。

这董璇儿,竟真个赖在村里不走了!他心中烦闷,却不愿母亲担忧,只淡淡道:

“娘,放心,儿子晓得轻重。她爱住便住,只要不来烦我便好。”

母子二人默默用了晚饭,各自歇下。

王曜躺在榻上,窗外月明如昼,山风送爽,他却辗转难眠,董璇儿那狡黠的笑容和无赖的话语在脑中盘旋,只觉此女如附骨之疽,难以摆脱。

翌日清晨,天光未大亮,王曜惯例起身,于小楼窗前晨读。

正凝神间,忽闻院外传来一个清脆娇亮的女声,如同林间雀鸟,打破了山村的静谧:

“王郎君!日上三竿了,怎还不起床?如此懈怠,岂是求学之道?”

王曜手一抖,书卷差点滑落。

他推开窗,只见晨曦微光中,董璇儿穿着一身崭新的水绿色绣缠枝莲襦裙,梳着双环髻,簪着明珠,正俏生生地立在他家院门外,丫鬟碧螺手持一柄团扇跟在身后。

远处,三名董府家丁(另一名昨日回去报平安了)若隐若现地守着。

她笑靥如花,精神焕发,哪有半分昨日“中暑”的萎靡?

王曜只觉一股无名火起,砰地关上窗户,不欲理会。

然而那董璇儿却不依不饶,竟在院外高声吟诵起《诗经》中的句子,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什么“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声音婉转,却句句透着调侃。

王曜被她吵得心烦意乱,书也读不进去,只得阴沉着脸下楼。

刚打开屋门,董璇儿便像只蝴蝶般“飞”了进来,笑道:

“王郎君可算起来了!今日天气晴好,正宜读书耕作。璇儿左右无事,便随郎君一同体验这山居生活,可好?”

她自顾自地说着,全然不看王曜那黑如锅底的脸色。

这一日,王曜算是领教了何为“如影随形”。

他去书房,董璇儿便跟到书房,在一旁探头探脑,问他读的什么书,还要与他讨论经义;

他下田劳作,董璇儿竟也提着裙裾跟到田边,虽不下泥地,却坐在陈氏不知从哪搬来的一个树墩上,打着伞,一边吃着碧螺递上的果脯,一边对王曜的农活评头论足,时而夸他动作标准,时而问些幼稚问题,聒噪不休。

王曜强忍怒气,只当她是透明人,埋头干活。

最离谱的是,午后王曜内急,欲去田后僻静处方便,董璇儿竟也亦步亦趋地跟上。

王曜忍无可忍,猛地停步转身,几乎与紧跟其后的董璇儿撞个满怀。

他咬着牙,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

“董小姐!王某要去小解!你也要跟着观摩么?”

董璇儿先是一愣,随即雪白的脸颊瞬间飞起两朵红云,一直蔓延到耳根。

她再是胆大妄为,终究是个未出阁的少女,闻言羞得无地自容,“啊”地低呼一声,捂住脸,转身跺脚道:

“你……你无耻!”

这才悻悻然地跑开,远远站定,却仍不肯彻底离去。

直到日头偏西,晚霞满天,王曜被这牛皮糖似的纠缠折腾得筋疲力尽,身心俱疲。

他放下锄头,看着依旧在不远处笑眯眯望着自己的董璇儿,只觉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他走到董璇儿面前,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静:

“董小姐,你究竟要如何,才肯不再缠着王某?”

董璇儿眼睛一亮,知道时机已到。

她收起玩笑之色,正容道:

“简单。随我去县衙,看看那赵贵一案。若你能看出些端倪,提出见解,无论成与不成,璇儿立刻打道回府,绝不再来桃峪村烦你,如何?”

她目光灼灼,带着志在必得的自信。

王曜看着她,又看看天边那抹即将沉入山脊的残阳,再想想明日可能继续被如此纠缠的情景,终于颓然叹了口气。

他知道,若不应下,以此女的心性和手段,怕是真能做出更离谱的事来。

与其被她无休止地骚扰,不如去那县衙走一遭,也好过在此虚耗光阴。

“罢了。”

王曜疲惫地摆摆手,声音带着一丝沙哑。

“明日……我便随你去县衙,但愿小姐言而有信。”

董璇儿闻言,脸上顿时绽放出灿烂夺目的笑容,如同盛夏骄阳: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王郎君果然爽快!那咱们明日一早便动身!”

她心愿得偿,也不再纠缠,心满意足地带着丫鬟家丁,袅袅婷婷地回七叔公家去了。

王曜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不知此番答应,是脱离了眼前的麻烦,还是陷入了另一个更深的漩涡。

夜色渐浓,山风带来凉意,他却感到前路一片迷茫。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304/4328561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