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盛世初显承民心(大结局上)
次年暮春,江南的风已褪去寒意,带着水汽与草木的清香,拂过长江两岸的田野。凌燕与萧景珩并肩站在江堤上,身后跟着太子萧承煜、沈太傅与工部尚书徐大人,一行人的身影被晨光拉得修长。
江面上,几艘乌篷船正缓缓驶过,渔民站在船头,手持渔网轻轻一撒,银亮的鱼群便在网中跳跃。不远处的芦苇荡里,几只白鹭振翅飞起,掠过碧波,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田埂上,农户们正弯腰收割早稻,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镰刀划过稻秆的 “沙沙” 声,伴着农户们偶尔的谈笑,构成一幅生动的农耕图景。更远处,几个孩童提着竹篮,在柳荫下追逐嬉戏,篮子里装着刚摘的桑葚,紫红色的汁液沾在他们的指尖,像染上了春天的颜色。
“皇后娘娘,陛下!” 徐大人的声音打破了江堤的宁静,他快步从田埂方向走来,青色的官袍下摆沾了些泥土,手里却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白瓷碗,碗里盛着颗粒饱满的新米,“您快看看,这是今早刚从田里收割、碾好的新米!今年江南雨水虽多,但有您去年主持修的梯田与堤坝,水稻不仅没受灾,收成还比往年多了三成。您看这米粒,又白又圆,煮出来的饭定是喷香!”
凌燕上前一步,接过白瓷碗。指尖触到碗壁,还能感受到新米残留的阳光暖意,米粒大小均匀,色泽莹白,凑近鼻尖轻嗅,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米香。她转头看向身边的萧承煜,将碗递到他面前,声音温和却带着期许:“承煜,你摸摸这新米,再闻闻这香味。这是江南百姓用一整年的辛苦换来的收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将来你要执掌大靖,首先要记住的,就是让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粮食,让每一位百姓都能吃饱饭 —— 这才是君王最该守护的东西。”
萧承煜伸出小手,轻轻拂过碗中的新米,米粒在他掌心滚动,带着细微的磨砂感。他认真地将碗凑到鼻尖,深吸一口气,随后抬头看向凌燕,眼神坚定:“母后,孩儿记住了。将来孩儿若能治理大靖,定会像父皇和母后一样,修水利、教农耕,让天下百姓都能有饭吃、有衣穿,再也不用怕洪水、怕饥荒。刚才在田埂边,孩儿看到有农户在给水稻浇水,他们说去年修的灌溉渠特别好用,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今年就算天旱,也能保证水稻有水喝。”
沈太傅站在一旁,看着太子认真的模样,眼中满是欣慰。他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笑着说道:“老臣还记得太子殿下刚启蒙时,问过‘为何百姓要辛苦种地’,那时老臣还担心殿下难以理解‘民为邦本’的道理。如今不过两年,殿下不仅能看懂农耕的重要,还能留意到灌溉渠这样的细节,可见已真正将百姓的生计放在了心上。老臣曾以为,要让太子领悟治国之道,至少需要十年光阴,现在看来,是老臣多虑了 —— 有陛下与皇后这样的榜样,殿下成长得比老臣预想的快得多。”
萧景珩看着眼前的一幕,伸手拍了拍沈太傅的肩膀,语气中带着欣慰:“太傅过誉了。承煜能有这样的领悟,一方面是太傅教导得法,另一方面,也是这两年他跟着我们去了西域、看了江南,亲眼见到了百姓的生活,才明白‘治国’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走,我们再去前面的村落看看,听听百姓们还有什么想法。”
一行人沿着田埂向不远处的村落走去。刚走到村口,就看到几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农站在路边等候,见到凌燕与萧景珩,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脸上满是感激的笑容。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的老农,手里捧着一个布包,走到凌燕面前,双手将布包递上:“皇后娘娘,这是老婆子用新米做的米糕,您尝尝!去年要是没有您修堤坝、教我们种梯田,我们这村子早就被洪水淹了,哪还有今年的好收成啊!现在家里的米缸满了,连孙子都能天天吃上白米饭,这都是您和陛下的功劳!”
凌燕连忙扶起老农,接过布包。布包是粗棉布做的,里面的米糕还带着温热,拆开布包一角,就能看到米糕表面撒着一层细细的白糖,散发着香甜的气息。她掰下一小块米糕,递到老农手中,又给自己和萧承煜各拿了一块,笑着说道:“老人家,您太客气了。修堤坝、种梯田,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朝廷与百姓一起努力的结果。要是没有百姓们愿意出力修堤、学种新田,就算有再好的办法,也没办法让江南有好收成。这米糕真好吃,甜而不腻,带着新米的香味,您家老婆子的手艺真好。”
老农接过米糕,激动得眼眶发红,连连说道:“娘娘不嫌弃就好!老婆子听说您要来,今早天不亮就起来做米糕,说一定要让您尝尝我们江南百姓的心意。现在村里的日子好过了,去年冬天朝廷还免了我们的赋税,又给我们发了新的粮种,大家都在说,这是遇到了好皇帝、好皇后啊!以前遇到灾年,村里总要饿死几个人,今年就算雨水多,大家心里也踏实,因为知道朝廷会帮我们,会让我们有饭吃。”
凌燕与萧景珩在老农的邀请下,走进村落。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是新修的,屋顶盖着整齐的瓦片,墙壁刷得洁白,路边还挖了排水沟,再也看不到往年雨后泥泞不堪的景象。几位妇人坐在自家门口,一边晾晒新收的棉花,一边聊着家常,看到凌燕一行人,纷纷热情地打招呼;孩子们则围在萧承煜身边,拿着刚摘的野果,邀请他一起去河边捉小鱼。
走到村落中央的晒谷场,凌燕看到有几个工匠正在搭建一个木质结构的架子,架子下方还连着齿轮与踏板。她好奇地走上前,问道:“这位师傅,你们搭建的这是什么?看着像是用来干活的工具?”
工匠停下手中的活,连忙躬身行礼:“回皇后娘娘,这是按照您去年画的图纸做的‘龙骨水车’!去年您在江南治水时,教我们用龙骨水车排水,大家觉得特别好用,今年就想着做几台放在村里的灌溉渠边,用来给田浇水。您看,只要有人踩着踏板,齿轮就会带动里面的龙骨,把渠里的水抽到田埂上的灌溉沟里,比以前用木桶挑水快多了,几个人一天就能浇完几十亩田!”
凌燕仔细观察着龙骨水车的结构,见工匠们不仅按照图纸完成了基本框架,还在踏板处加了软垫,在齿轮处涂了润滑油,显然是在实际使用中做了优化。她笑着点头:“你们做得很好,还加了这么多实用的小改进!这龙骨水车不仅能用来浇水,将来遇到小的洪涝,还能用来排水。你们可以多做几台,不仅自己用,还可以教附近村落的人做,让更多百姓能用上这省力的工具。”
从村落出来时,已近正午。江南的阳光变得温暖,照在身上让人觉得舒服。萧景珩看着凌燕略带笑意的侧脸,轻声说道:“看到百姓们这样的生活,朕心里也踏实。以前朕总担心,新政推行会遇到阻力,担心百姓不接受新的技术与制度。现在看来,只要是真正对百姓有利的事,他们不仅会接受,还会主动去改进、去推广。就像这龙骨水车,你只是画了图纸,教了基本用法,他们就自己优化了结构,还想着要教给其他村落的人。”
凌燕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田野,农户们仍在忙碌,田埂上不时传来他们的笑声:“百姓是最实在的,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新政’,但他们知道什么能让日子变好。我们推行的梯田、水利、农具改良,都是能直接让他们受益的事,他们自然愿意支持。不过我们也不能松懈,江南只是大靖的一部分,北疆的游牧部落还需要更好的通商政策,西域的学堂还需要更多的教师,中原的荒地还需要开垦 —— 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离开江南后,凌燕与萧景珩回到京城,随即召集六部官员,商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江南的治水与农耕经验。户部首先拨银一百万两,用于在长江、黄河沿岸修建新的堤坝与梯田;工部则选派两百名工匠,前往各地指导百姓制作龙骨水车与改良农具;吏部挑选五十名清廉能干的官员,前往各州县担任 “农政官”,专门负责指导农耕与水利建设。
与此同时,边疆的通商政策也在稳步推进。朝廷在北疆的张家口、西域的楼兰城增设了通商口岸,允许中原商人与游牧部落、西域各国进行自由贸易,还专门设立了 “通商驿站”,为往来商队提供住宿、饮水与安全保护。以前中原的丝绸、茶叶运往西域,需要经过多层中间商,价格翻了好几倍,如今商队可以直接与西域商人交易,不仅中原商人赚得更多,西域百姓也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中原的商品。而西域的玉石、马匹、葡萄美酒,也通过通商口岸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丰富了中原百姓的生活。
国子监司业曾向萧景珩上奏,说如今京城的商铺里,能看到西域的葡萄干、北疆的奶酪,甚至还有安息国的香料,百姓们的生活比以前丰富了不少。萧景珩看到奏报后,特意带着凌燕去京城的集市上逛了一圈。集市里人头攒动,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商品,有中原的瓷器、丝绸,也有西域的玉石、毛皮,还有农户自家种的蔬菜、水果。一位卖西域葡萄干的商贩看到萧景珩与凌燕,连忙热情地介绍:“客官,您尝尝这葡萄干!这是从西域楼兰运来的,又甜又有嚼劲,以前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吃到,现在咱们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了!自从朝廷开了通商口岸,西域的货物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我们做买卖的也能多赚点钱,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教育方面,州县学堂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到这年秋天,大靖的州县学堂已突破两百所,不仅中原地区实现了 “县县有学堂”,西域的楼兰、龟兹,北疆的蒙古部落,都开设了学堂。朝廷还从国子监挑选了三百名优秀的文人,派往各地担任学堂教师,同时编写了统一的教材,既教授儒家经典,也传授农耕、算术、水利等实用知识。在西域的一所学堂里,教师曾给凌燕写过一封信,说学堂里有一半的学生是西域部落首领的子女,这些孩子不仅学会了汉字,还能背诵《农政全书》的片段,甚至能画出简单的灌溉渠图纸 —— 他们说将来要把中原的农耕技术教给部落里的人,让西域的绿洲也能长出更多的粮食。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便到了冬至。按照大靖的习俗,冬至这天宫中要举办家宴,不仅帝后与皇子、公主参加,还要邀请朝中重臣与他们的家人,一同庆祝冬至佳节。
这日的长乐宫被装扮得格外喜庆,殿内悬挂着红色的宫灯,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 —— 有江南的新米煮的米饭,有西域的烤全羊,有北疆的奶酪,还有中原的饺子与糕点。凌燕与萧景珩坐在主位,身边坐着萧承煜与其他几位年幼的皇子、公主;沈太傅、徐大人、赵毅等重臣与他们的家人则坐在两侧的桌前,整个大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家宴进行到一半,凌燕让人取来一本厚厚的册子,册子封面用烫金的字体写着 “大靖惠民录” 四个字。她将册子递给萧承煜,说道:“承煜,你把这本《惠民录》读给大家听听吧。这里面记录的,是这几年我们推行新政以来,各地百姓的反馈与收成、学堂的情况,还有大家送来的书信与图画。”
萧承煜接过《惠民录》,翻开册子,清脆的声音在大殿里响起:“江南苏州府,本年水稻收成比去年增加三成,百姓送来新米一斗,书信一封,言‘多谢朝廷修堤坝、教梯田,今岁一家五口能吃饱饭,还能存下两石米’;西域楼兰城,学堂招收学生两百人,其中部落首领子女五十人,送来学生画的学堂图一幅,图中学堂外种着胡杨树,学生们在课堂上读书;北疆张家口,通商驿站本年接待商队五百支,中原丝绸卖出十万匹,西域玉石卖出五千斤,商户送来账本一本,言‘通商后利润增加五成,已雇工匠扩建店铺’……”
萧承煜读得认真,殿内的众人听得专注。当读到西域楼兰百姓的书信时,萧景珩示意他停下来,接过册子,翻到那封书信,轻声念道:“臣乃西域楼兰百姓阿古拉,今岁家中水稻收成三百石,足够一家十口食用;小儿阿木在学堂读书,已能识千字,还能帮部落里的人画灌溉渠图纸。臣无以为报,特寄此信,谢陛下与皇后娘娘带来的太平与好日子。以前臣总担心部落会被其他部落欺负,担心庄稼会被洪水淹,现在有朝廷的保护,有学堂教知识,有新的农耕技术,臣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臣只愿大靖永远太平,陛下与皇后娘娘长命百岁!”
念完书信,萧景珩抬头看向凌燕,眼中满是温柔与感慨:“凌燕,你看,我们做到了。当年你刚入宫时,说要让大靖的百姓都能吃饱饭、读上书,现在这些都慢慢实现了。江南的百姓有了好收成,西域的孩子能上学,北疆的商队能安心通商 —— 这就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凌燕看着萧景珩,眼中泛起微光。她想起穿越之初,自己刚到永宁侯府,面对陌生的古代世界,满心都是惶恐与不安,那时她从未想过,自己能与萧景珩一起,改变这么多事情。她轻声说道:“是啊,我们做到了。但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将来我们还要继续修水利、办学堂、通商路,让大靖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繁荣起来。等我们老了,承煜能接过我们的担子,继续守护这份太平,让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没有饥荒、没有战乱的大靖。”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 “簌簌” 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窗外飘起了雪花,洁白的雪花从天空缓缓落下,落在宫灯上、落在屋檐上,很快便将宫殿装点得银装素裹。殿内的烛火摇曳,映着窗外的雪景,更显得殿内温暖如春。
萧承煜跑到窗边,看着飘落的雪花,兴奋地喊道:“父皇,母后,下雪了!今年的雪下得真早,明年一定是个好年景!刚才先生说,‘瑞雪兆丰年’,明年天下的庄稼一定能有好收成!”
殿内的众人也纷纷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雪景,脸上满是笑意。徐大人笑着说道:“陛下,皇后娘娘,这雪下得正好!明年春天,我们就可以在黄河沿岸继续修堤坝,有这雪水滋润土地,明年的庄稼肯定能长得更好!”
沈太傅捋着胡须,感慨道:“老臣活了七十岁,从未见过像现在这样的太平日子。百姓有饭吃、有书读,边疆安定,商路畅通,这都是陛下与皇后娘娘的功劳啊!老臣相信,只要朝廷能一直这样重视民生,大靖的盛世一定能传得很久、很远。”
凌燕与萧景珩并肩站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雪景与殿内欢声笑语的众人,心中满是安宁与幸福。萧景珩握住凌燕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温度,他轻声说道:“凌燕,有你在身边,真好。如果没有你,或许大靖不会有今天的样子。”
凌燕靠在萧景珩肩头,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回道:“陛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你愿意相信我,给我机会推行新政;是大臣们愿意配合,齐心协力做事;是百姓们愿意努力,用双手创造好日子。我们所有人一起,才能有今天的太平盛世。”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殿内的笑声与谈话声交织在一起,伴着窗外的落雪声,汇成一首安宁祥和的乐章。这乐章,属于大靖的每一位百姓 —— 无论是江南的农户、西域的学子,还是北疆的商人;属于为大靖操劳的每一位臣子 —— 无论是教书育人的沈太傅、治水有功的徐大人,还是镇守边疆的赵毅;更属于携手并肩、一心为民的帝后,属于这个正在蓬勃生长、走向繁荣的大靖王朝。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60/5025538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