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凌燕归凰:侯府嫡女重生录 > 第三十八章 东宫启蒙传薪火,江南治水纾民忧

第三十八章 东宫启蒙传薪火,江南治水纾民忧


阳春三月的京城,宫墙内的桃花开得正盛,微风拂过,粉色的花瓣落在长信宫的庭院里,铺成一片温柔的花毯。凌燕正坐在窗前,看着手中的《西域学政奏报》——  沈太傅在奏报中详细描述了西域学堂的发展情况,如今西域已有三十所学堂,入学孩童超过五千人,甚至有不少部落首领主动将子女送入学堂,希望他们能学习中原知识,将来为大靖效力。

“皇后娘娘,陛下派人来请您去东宫,说是太子的启蒙礼准备开始了。”  青黛捧着一件绣有凤凰纹的披风,轻声说道。

凌燕放下奏报,接过披风披上,笑着点头:“知道了,我们这就过去。”

今日是太子萧承煜的十岁启蒙礼,按大靖礼制,需由太子太傅主持启蒙仪式,传授《三字经》与《论语》的开篇。而沈太傅也已于昨日从西域回京,今日正是他履行太子太傅职责的第一天。

凌燕抵达东宫时,萧景珩已在殿内等候。太子萧承煜身着明黄色的太子袍,正站在殿中,小小的身影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沈太傅则身着深蓝色的官袍,手持一卷《三字经》,神色庄重。

见凌燕进来,萧景珩笑着招手:“凌燕,快过来,承煜的启蒙礼马上就要开始了。”

凌燕走到萧景珩身边,看向太子,眼中满是慈爱:“承煜,今日是你的启蒙日,要好好听太傅讲课,将来做一个爱民如子、励精图治的君主。”

萧承煜躬身行礼,声音清脆:“孩儿谨记母后教诲。”

启蒙礼正式开始,沈太傅手持《三字经》,逐字逐句地教太子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太子学得认真,很快便掌握了开篇的内容。沈太傅又结合自己在西域的经历,为太子讲解  “亲仁”“爱人”  的道理,告诉他大靖是多民族的国家,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萧承煜听得入神,不时提问:“太傅,西域的孩子们也读《三字经》吗?他们会不会觉得难懂?”

沈太傅笑着回答:“太子殿下放心,老臣已将《三字经》改编成《西域三字经》,融入了西域的历史与歌谣,孩子们读起来既亲切又易懂。比如‘天地宽,西域广,归大靖,共安康’,就是西域孩子们最喜欢的句子。”

太子恍然大悟,点头说道:“太傅想得真周到!将来孩儿也要去西域,看看那里的学堂,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读书。”

萧景珩与凌燕看着太子认真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凌燕轻声对萧景珩说道:“有沈太傅教导承煜,我们也能放心了。太傅既有学识,又有治理经验,定能将承煜培养成合格的储君。”

萧景珩点头赞同:“是啊,沈太傅是难得的良师。待承煜掌握了基础学识,我们还可以让他跟随太傅学习治理之道,了解西域、北疆等地的情况,将来才能更好地管理这个国家。”

启蒙礼结束后,沈太傅便留在东宫,开始系统地教导太子。他不仅传授儒家经典,还讲解大靖的律法、新政与边疆治理,偶尔还会带着太子去工部、户部参观,让他了解官员们是如何处理政务的。太子聪慧好学,进步飞快,短短一个月,便对大靖的国情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四月中旬,江南传来急报  ——  江南地区连日暴雨,长江水位暴涨,多处堤坝决口,淹没了大量的农田与村庄,百姓流离失所,急需朝廷救援。

御书房内,萧景珩看着江南的奏报,脸色沉重:“江南是大靖的粮仓,如今遭遇水患,不仅会影响今年的粮食收成,还会导致大量百姓受灾。若是救援不及时,恐生民变。”

凌燕接过奏报,快速浏览,眉头紧锁:“陛下,江南水患频发,主要是因为堤坝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排水不畅。以往朝廷只是在水患发生后进行救援,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次我们不仅要尽快调拨粮草与银两,救助受灾百姓,还要派懂治水的官员前往江南,疏浚河道,加固堤坝,从根本上治理水患。”

萧景珩点头说道:“朕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朝中懂治水的官员不多,谁能担此重任呢?”

凌燕思索片刻,说道:“陛下,臣妇认为,可派工部尚书徐大人前往江南。徐大人曾主持修缮过京城的护城河,有治水经验;同时,臣妇也想一同前往,用一些新的治水方法,或许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萧景珩心中犹豫,江南水患严重,路途遥远,他担心凌燕的安全。可他也知道,凌燕的想法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若是她能前往江南,治水工作定能事半功倍。思索片刻后,他点头说道:“好!朕答应你。但你一定要答应朕,注意安全,每日都要给朕传回消息,让朕知道你安好。”

凌燕笑着点头:“陛下放心,臣妇定会注意安全,尽快平定江南水患,让百姓早日重返家园。”

次日,凌燕便与徐大人一同启程,前往江南。随行的还有工部的百名工匠、大量的粮草与银两,以及凌燕特意准备的治水工具  ——  她根据现代治水理念,设计了  “龙骨水车”  用于排水,“石笼坝”  用于加固堤坝,还准备了大量的铁锹、锄头,用于疏浚河道。

经过十日的行程,凌燕与徐大人终于抵达江南的受灾地区。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  洪水淹没了大片的农田,村庄里的房屋大多倒塌,百姓们躲在高地或临时搭建的棚屋里,面黄肌瘦,眼中满是绝望。不少百姓看到朝廷的队伍,纷纷围了上来,跪地哭求:“大人,救救我们吧!我们的家园被淹了,粮食也吃完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就要饿死了!”

凌燕连忙上前,扶起百姓,声音温和却坚定:“乡亲们,大家放心!朝廷已经派我们来救助大家,带来了足够的粮草与银两,还会帮大家疏浚河道,加固堤坝,重建家园。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渡过难关!”

随后,凌燕与徐大人立刻展开工作。他们将随行的工匠与当地的青壮年男子组织起来,分成两队:一队负责用龙骨水车排水,尽快排出农田与村庄里的积水;另一队负责疏浚河道,清除河道里的淤泥与杂物,确保水流畅通。

凌燕亲自指导工匠们搭建石笼坝  ——  用竹笼装满石块,层层叠叠地堆在堤坝决口处,再用泥土加固。这种石笼坝不仅坚固耐用,还能适应水流的冲击,比传统的土坝更能抵御洪水。工匠们按照凌燕的指导,很快便修复了几处较小的堤坝决口。

徐大人看着凌燕设计的治水工具与方法,心中满是敬佩:“皇后娘娘,您设计的龙骨水车排水速度真快,比传统的水桶排水快了三倍不止;这石笼坝也比土坝坚固,若是早用这种方法,堤坝也不会轻易决口了。”

凌燕笑着说道:“这些方法只是暂时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江南水患,还需要制定长远的治水规划。我们可以在长江沿岸修建更多的水库,用于调节洪水;在河道两侧种植柳树,利用柳树的根系加固河岸;还可以鼓励百姓修建梯田,减少水土流失。这些方法虽然耗时耗力,但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问题。”

徐大人连连点头:“娘娘的想法真是长远!待此次水患平定后,老臣便上奏陛下,请求在江南推行这些治水措施,让江南百姓再也不用受水患之苦。”

在凌燕与徐大人的带领下,江南的治水工作进展顺利。半个月后,农田与村庄里的积水基本排尽,主要的堤坝决口也已修复,百姓们开始陆续返回家园,重建房屋,补种庄稼。

为了帮助百姓尽快恢复生产,凌燕还上奏萧景珩,请求免除江南受灾地区三年的赋税,同时调拨十万斤粮种,免费发放给百姓。萧景珩欣然同意,立刻下令户部执行。

百姓们得知朝廷免除了三年赋税,还免费发放粮种,心中满是感激。不少百姓自发地来到治水工地,帮助工匠们疏浚河道、加固堤坝。一位老农握着凌燕的手,哽咽着说道:“皇后娘娘,您真是百姓的再生父母啊!以前遇到水患,朝廷只是象征性地发放一些粮食,从未像这次这样,不仅救我们性命,还帮我们重建家园,免除赋税。我们这辈子,都会铭记朝廷的恩情!”

凌燕笑着说道:“老人家不必客气。朝廷就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江南定会越来越好。”

就在江南治水工作即将完成时,凌燕接到了萧景珩的密信  ——  太子在东宫学习时,提出了一个关于西域治理的想法,希望凌燕能尽快回京,与他一同商议。

凌燕看完密信,心中满是好奇。太子才十岁,竟能提出西域治理的想法,想必是在沈太傅的教导下有了不少收获。她与徐大人商议后,决定由徐大人留在江南,负责后续的治水工作与百姓安置,自己则尽快回京,与太子、萧景珩一同商议西域治理之事。

启程回京的前一日,凌燕来到江南的一座村庄,看到百姓们正在重建房屋,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江南百姓终于摆脱了水患的困扰,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夕阳下,凌燕骑着马,踏上了回京的路途。她看着远处的田野,心中满是感慨  ——  从西疆的平定到西域的治理,从火炮的研发到江南的治水,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成功,都让大靖更加繁荣稳定。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她与萧景珩携手同心,与百姓们一起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将大靖建设成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盛世王朝。

回到京城后,凌燕径直前往东宫。此时,萧景珩与沈太傅正在东宫与太子议事,太子见凌燕回来,连忙起身行礼,兴奋地说道:“母后,您可回来了!孩儿有一个想法,想和您与父皇商议。”

凌燕笑着点头:“承煜,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我们一起商议。”

太子拿起一张西域舆图,指着西域的一处绿洲说道:“母后,父皇,太傅说西域的绿洲是百姓生存的根本,可近年来,不少绿洲因为过度放牧与开垦,土地逐渐沙漠化。孩儿想,我们可以在西域推广植树造林,在绿洲边缘种植胡杨、沙棘等耐旱植物,防止沙漠扩张;同时,制定严格的放牧与开垦制度,保护绿洲的生态环境。这样一来,西域的绿洲就能永远存在,百姓也能永远安居乐业了。”

凌燕与萧景珩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惊喜。太子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他不仅学习了书本知识,还懂得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治理中,这正是他们所期望的。

萧景珩笑着说道:“承煜,你的想法很好!绿洲是西域的生命线,保护绿洲就是保护西域百姓的家园。朕这就下令,让西域的官员按照你的想法,推行植树造林与生态保护制度,让西域的绿洲永远生机勃勃。”

沈太傅也在一旁称赞道:“太子殿下有如此远见,将来定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老臣为大靖有这样的储君,感到无比欣慰。”

凌燕看着太子,心中满是骄傲。她知道,太子已经开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储君,大靖的未来,有了希望。

当晚,御书房内,萧景珩与凌燕并肩站在舆图前,谈论着江南治水的成果与西域的生态保护计划。萧景珩握着凌燕的手,轻声说道:“凌燕,有你在身边,朕觉得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江南治水、西域治理、太子启蒙,每一件事,都离不开你的付出。”

凌燕靠在萧景珩的肩头,笑着说道:“陛下,我们是夫妻,更是大靖的守护者。大靖的繁荣稳定,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只要我们携手同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御书房内,照亮了舆图上大靖的疆域。凌燕与萧景珩知道,治理国家的道路还很漫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要他们心中装着百姓,始终以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就一定能带领大靖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大靖的威名传遍四方,让百姓们永远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

御书房的月光渐渐西斜,萧景珩命人取来刚送来的江南奏报,递到凌燕手中:“徐大人传回消息,江南已按你设计的方案,在长江沿岸种下两万株柳树,第一批梯田也已修好,百姓补种的水稻长势正好,今年秋粮想来能恢复七成收成。”

凌燕翻开奏报,见上面附着徐大人手绘的梯田图纸,边角处还画着百姓插秧的小像,忍不住笑出声:“徐大人倒有兴致,连百姓的笑脸都画下来了。看来江南是真的稳住了。”

“不仅是江南。”  萧景珩又取出西域奏报,“赵毅说,西域的胡杨苗已栽到第三批,部落首领们主动带头放牧时避开新种的林带,连之前最抵触的龟兹贵族,都送了自家子弟去学农耕技术。承煜那孩子提的主意,比朕预想的还要管用。”

凌燕抬头看向窗外,宫墙下的桃花已谢,枝头结出小小的青果。她忽然想起初到京城时的模样,那时她还在为如何在深宫中立足而担忧,如今却已能与萧景珩并肩,看着大靖一点点变好。“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

萧景珩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熟悉的温度:“是啊,有你的这几年,大靖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还要大。明年春天,我们再去江南看看,那时梯田该满是金黄,柳树也该枝繁叶茂了。”

凌燕点头,靠在他肩头。御书房的烛火摇曳,映着舆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  ——  江南的水利工程、西域的学堂与林带、北疆的通商驿站,每一处都承载着百姓的希望,也书写着他们共同的心血。夜色渐深,两人轻声说着未来的规划,直到天边泛起微光,才各自歇息。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60/5025550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