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帝后同心谱新篇(大结局)下
自此之后,大靖的盛世气象愈发浓厚。转过年来,朝廷又推行了两项影响深远的新政: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常平仓”,丰收之年由官府高价收购百姓余粮,灾荒之年再低价卖出,确保粮价稳定,百姓不至于因粮价波动而受饥;二是开设 “工艺学堂”,从民间选拔有手艺的工匠,教授他们改良后的纺织、冶铁、瓷器烧制技术,同时鼓励工匠们创新,对有突出贡献的工匠给予重赏。
常平仓建立的第一个夏天,中原地区遭遇了轻微的旱灾。原本百姓们还担心粮价会暴涨,没想到官府很快便从常平仓中调出粮食,以平价卖给百姓。河南府的一位老农在给朝廷的书信中写道:“往年遇旱,米价能涨到平日的三倍,今年有了常平仓,米价纹丝不动,一家老小都能吃饱饭。陛下与皇后娘娘为百姓想得太周全了!”
工艺学堂的成效也很快显现。不到一年时间,工匠们便改良出了 “脚踏织布机”,织布速度比传统织布机快了两倍,织出的布也更细密;冶铁工匠们在凌燕的指导下,研发出了 “高炉炼铁法”,不仅提高了铁的产量,还降低了成本,使得铁器不再是贵族专属,普通农户也能买得起铁犁、铁锄。京城的瓷器作坊更是烧制出了 “青花缠枝莲纹瓷”,这种瓷器色泽鲜亮、图案精美,不仅在中原备受欢迎,还通过通商口岸卖到了西域与安息国,为朝廷赚取了大量的白银。
这年秋天,永宁侯府传来喜讯 —— 小弟凌轩的妻子诞下一名男婴,侯府特意派人入宫,请凌燕回府小聚。作为侯府的长姐,凌燕自入宫后便很少有机会回府,念及与凌轩自幼亲近的情分,也牵挂着刚出府不久的凌薇,带着几名宫女太监,轻车简从前往侯府。
侯府门前早已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凌轩身着常服,站在门口等候。他比几年前沉稳了许多,却仍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清爽,眉宇间少了往日的青涩,多了几分初为人父的温柔。见凌燕的马车驶来,他快步上前,眼眶微热,笑着躬身:“大姐,你可算回来了!一路辛苦了,父亲在正厅等着,二姐…… 也在里面候着你。”
凌燕走下马车,看着眼前熟悉的侯府大门,记忆里的画面翻涌而来 —— 那时母亲还在,她作为长姐,总带着年幼的凌轩在庭院里玩,凌轩黏人,总跟在她身后喊 “大姐”;而比凌轩大的凌薇,因是柳氏所生,和柳氏是一条心,与她不算亲近。后来母亲被柳氏毒杀,柳氏伏法,永宁侯怒极,将年仅十几岁岁的凌薇关进了府里的家庙,只留下幼小的凌轩在身边。这些年,还是凌燕在宫中向永宁侯求情,去年才让凌薇出了家庙,回到侯府生活。她跟着凌轩走进正厅,永宁侯正坐在主位上,虽已年过半百,却依旧精神奕奕,只是鬓边又添了几缕白发。见到凌燕,永宁侯连忙起身,语气中满是复杂的关切:“燕儿,快坐。听闻你在宫中日日为新政操劳,可要多注意身体。前几日轩儿说,你推广的高炉炼铁法在工部颇受好评,连陛下都多次称赞,为父…… 也为你这个长女骄傲。”
凌燕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角落里的身影 —— 凌薇穿着一身素色襦裙,头发简单挽起,双手放在膝上,显得有些局促。凌燕心中微叹,笑着对永宁侯回道:“父亲过誉了。能为大靖百姓做些实事,是女儿的本分。倒是父亲,近来身体如何?府中事务繁多,您也要多歇息。还有轩儿,刚做了父亲,既要打理府中事务,又要照顾妻儿,别太劳累。” 她刻意提高了声音,也想让凌薇听见,“二妹刚回府不久,府里的事若是有不熟悉的,尽可问轩儿,或是派人入宫告诉女儿,别自己闷在心里。”
凌薇闻言,身子微僵,随即慢慢抬起头,看向凌燕,眼神中带着几分感激,又有些愧疚。她起身,端起桌上的食盒,走到凌燕面前,声音轻轻的,带着几分试探的亲近:“大姐,这是我跟着府里的厨娘学做的桂花糕,你尝尝,看看合不合口味。以前…… 是我不懂事,母亲做错了事,我却迁怒于你,后来在庙里这些年,我想了很多,才明白你从来没有怪过我,还一直为我求情。现在我回到府里,轩儿也常跟我说,你在宫中推行新政有多辛苦,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有多不容易。上次轩儿说,你还特意让人给府里送了新的农耕图纸,帮着田庄提高收成,我……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才好。”
凌燕看着凌薇眼中的真诚,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凌薇在了你家庙几年,吃了不少苦,性子也变得格外敏感,如今能主动开口,已是难得。她拿起一块桂花糕,放入口中,香甜的桂花味在舌尖散开,带着淡淡的暖意。她笑着点头:“妹妹的手艺真好,比宫中御厨做的还要香甜。你刚回府,不用急着谢我,先把府里的日子过安稳了才是要紧的。听说你近来常去侯府资助的村里学堂帮忙教书?能有这份心,比什么都强。”
凌轩在一旁连忙补充,语气中带着对二姐的维护:“是啊大姐,二姐回府后特别懂事,不仅去学堂帮忙,还跟着府里的账房先生学习打理田庄事务。今年侯府的田庄收成比往年增加了四成,其中有不少是二姐的功劳 —— 她提议在田庄里推广大姐设计的龙骨水车,还亲自去田间教农户怎么用新的耕种方法,连账房先生都夸她心思细、肯吃苦。现在府里不少事,都是二姐在帮着父亲打理,我都省了不少心。”
永宁侯看着眼前的儿女,眼中闪过一丝愧疚,随即化为欣慰:“如今府中一切安好,燕儿你在宫中能安心,薇儿也懂事了,知道帮衬府中,轩儿也成家有了孩子,为父总算能松口气了。前几日我已让人将侯府多余的粮食捐给了附近的常平仓,还拿出一部分银两,资助村里扩建学堂,也算咱们侯府为大靖的新政,尽一份绵薄之力。当年…… 是为父太固执,让薇儿在庙里受了苦,也让你操心了。”
凌燕闻言,心中一暖,轻声说道:“父亲不必自责,过去的事都过去了。现在二妹回府,小弟成家,我们一家人齐心协力,比什么都好。我们侯府虽为贵族,却不能忘了百姓的苦,现在大靖正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的时候,父亲与二妹、小弟的做法,就是给其他世家做了好榜样。尤其是轩儿,如今做了父亲,更该明白‘责任’二字的重量,将来不仅要守好侯府,更要想着为百姓多做些实事。” 她一直庆幸,凌轩自小与自己亲近,没有受柳氏的影响,如今更是成长为踏实可靠的人;而凌薇虽历经坎坷,却也没有走歪路,这份兄妹姐妹间的情谊,是她在异世最珍贵的依靠。
午后,凌燕跟着凌薇与凌轩去侯府的田庄查看。田庄里一片丰收的景象,农户们正忙着收割水稻,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田埂边的龙骨水车 “吱呀” 转动,将水渠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抽到田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农户看到凌燕,连忙放下手中的镰刀,上前躬身行礼:“皇后娘娘!多亏了您推广的新稻种与龙骨水车,今年我们的水稻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家里的米缸总算能装满了!侯府的二姑娘常来教我们新的耕种方法,凌公子还帮我们修了灌溉渠,现在连学堂都扩建了,我的小孙子也能跟着先生读书了,真是多谢娘娘,多谢侯府的大人们!”
凌燕笑着扶起农户,声音温和:“老人家不必多礼。这都是朝廷与百姓一起努力的结果 —— 你们肯学新方法、肯下苦功夫,才能有好收成。二妹与小弟能帮着大家,也是他们的本分。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她看着田埂上,凌薇耐心地教农户辨认稻种好坏,凌轩则蹲在灌溉渠边,仔细检查是否有漏水的地方,两人偶尔对视一眼,露出久违的兄妹笑容。凌燕忽然觉得,穿越到这个时代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 她不仅为自己寻得了安稳,还帮着弟弟妹妹走出了过往的阴影,看着他们成长为有担当的人,一起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从田庄回到侯府时,已近黄昏。凌燕与永宁侯、凌薇、凌轩告别,准备返回宫中。凌轩抱着刚满月的儿子,送到门口,小家伙睡得正香,小脸红扑扑的。凌薇则递过一个布包,布包边角缝得格外整齐,显然是用心做的:“大姐,这里面是侯府今年新收的米与一些干货,你带回去尝尝。父亲说,你在宫中饮食未必合口,要是缺什么,随时派人回府说一声,我们让人给你送来。还有这个,是我给小外甥(太子)做的鞋,针脚可能不太好,你别嫌弃。”
凌燕接过布包,指尖传来布包的温热,又低头看着凌轩怀中熟睡的婴儿,心中满是柔软。她轻轻摸了摸婴儿的脸颊,又看向凌薇,笑着说道:“二妹的手艺很好,怎么会嫌弃?回去后我一定让太子穿上给你看。你们也多保重,父亲年纪大了,府里的事你们要多分担些。等过些日子不忙了,我再回府来看你们,看看我的小侄子,也看看学堂里的孩子们。”
回到宫中后,凌燕将侯府的情况告诉了萧景珩。萧景珩握着她的手,眼中满是温柔:“都过去了,现在薇儿走出了阴影,轩儿踏实可靠,永宁侯也放下了过去的执念,这样的结果很好。你这个长姐,为这个家操了不少心,以后也能少些牵挂了。”
凌燕靠在萧景珩肩头,窗外的月光洒进殿内,温柔地落在她身上。她想起初到侯府时,自己作为长姐,想起母亲去世后,她强忍着悲痛,一边应对柳氏的刁难,一边找柳氏的罪证。如今 —— 父亲康健、二妹走出阴霾、小弟成家生子,侯府上下齐心协力支持新政,百姓们安居乐业,她还有萧景珩的宠爱与信任。原来在不知不觉间,她早已在这异世,不仅寻得了安稳的归属,还亲手将破碎的家庭重新拼凑完整,看着自己守护的家人,一起成长为最好的模样。
从侯府回到宫中后,凌燕接到了西域赵毅的奏报。奏报中说,西域的通商口岸已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安息国的重要枢纽,今年通过通商口岸的商队已超过一千支,中原的丝绸、瓷器与西域的玉石、马匹、安息国的香料在通商口岸进行交易,不仅让各方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赵毅还在奏报中提到,安息国的使者近期将抵达京城,希望能与大靖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互通有无。
萧景珩得知消息后,与凌燕商议道:“安息国主动提出建交,是大靖 ,国力强盛的体现。我们应当好好接待安息国的使者,与他们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让大靖的商队能更安全地前往安息国,也让安息国的货物能更方便地进入中原。”
凌燕点头赞同:“陛下说得是。我们还可以邀请安息国的使者参观京城的工艺学堂、火器作坊与州县学堂,让他们看看大靖的发展与繁荣,这样不仅能增进两国的友谊,还能吸引更多的国家与大靖建交,让大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数月后,安息国的使者抵达京城。萧景珩与凌燕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随后又带着使者参观了京城的工艺学堂、火器作坊、州县学堂与常平仓。当使者看到工艺学堂里工匠们改良的脚踏织布机,看到火器作坊里威力强大的新式火炮,看到州县学堂里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模样,看到常平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时,不禁对大靖的繁荣与强大赞不绝口。
在与安息国使者签订友好通商条约时,使者感慨地说道:“大靖的繁荣与强大,超出了我的想象。陛下与皇后娘娘的贤明,更是让我敬佩。我相信,与大靖建交后,安息国与大靖的贸易会更加繁荣,两国的友谊也会天长地久。”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十年。这十年间,大靖的国力不断增强,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江南的水稻亩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中原的荒地大多被开垦,西域的绿洲变成了粮仓,北疆的游牧部落过上了定居的生活,通商口岸的数量增加到了十个,与大靖建交的国家超过了二十个。州县学堂的数量突破了五百所,几乎所有的孩童都能上学读书,甚至有不少女子也进入学堂学习,成为了女先生、女工匠。
太子萧承煜已长大成人,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熟悉农耕、水利、通商等实务,多次代萧景珩巡视各地,处理政务,深得百姓与官员的认可。萧景珩与凌燕看着太子成熟稳重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 —— 他们知道,大靖的未来有了可靠的继承人。
这年冬至,宫中再次举办家宴。此时的萧景珩与凌燕已不再年轻,眼角有了细微的皱纹,但眼神依旧温和而坚定。萧承煜坐在他们身边,正与弟弟妹妹们讨论着如何进一步推广新的农耕技术。沈太傅虽已年过八十,却依旧精神矍铄,正与徐大人、赵毅等人谈论着西域的通商情况。
家宴进行到一半,萧承煜起身,端着一杯酒,走到萧景珩与凌燕面前,恭敬地说道:“父皇,母后,这十年间,大靖能有这样的盛世,都是您二位的功劳。儿臣敬您二位一杯,愿父皇与母后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萧景珩与凌燕接过酒杯,与太子碰了碰杯,眼中满是笑意。凌燕看着殿内欢声笑语的众人,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的初心,不过是想好好活下去,没想到却与萧景珩一起,创造了一个属于大靖的盛世。
夜深人静时,凌燕与萧景珩并肩站在御书房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雪景。萧景珩握住凌燕的手,轻声说道:“凌燕,这十年,辛苦你了。若不是你,大靖不会有今天的样子。”
凌燕靠在萧景珩的肩头,轻声回道:“陛下,我们是夫妻,更是大靖的守护者。能与你一起,看着大靖一点点变好,看着百姓们安居乐业,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覆盖了宫墙、田野、村庄,也覆盖了大靖的每一寸土地。这雪,是瑞雪,预示着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雪,也见证了一个盛世的诞生与延续 —— 一个由一位来自现代的女子与一位心怀天下的帝王共同缔造的盛世,一个百姓安乐、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盛世。
数百年后,《大靖史》中这样记载:“景珩帝在位三十五年,明德后辅政,推行新政,兴水利,办学堂,通商路,抚边疆。终成盛世,民殷国富,边疆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夷来朝,世称‘景明盛世’。明德后,助景珩帝安天下,百姓敬之,称‘救世皇后’。景明盛世,为大靖千年之巅峰,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而这段传奇的开端,不过是那年春天,一位来自现代的企业高管,在永宁侯府的庭院里,作为长姐,牵着年幼的凌轩的手,望着家庙的方向,心中默默许下的那个愿望 —— 愿此生,能护好身边的弟弟,能让犯错的妹妹有改过的机会,能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做些实事,也为自己,在这陌生的时代,寻得一份安稳与温暖。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60/5025532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