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38章 驰援

第38章 驰援


龙历1947年初春,华北大地还笼罩在残雪之中,赵刚却已在太原、天津、郑州之间辗转数月。

聚贤楼的幌子依旧挂在柳巷街头,但密室里的电报机昼夜不停,发往各野战军的密信如雪花般纷飞。他深知,内战打响后的物资争夺,丝毫不亚于正面战场的厮杀。

“掌柜的,这批压缩饼干装船时被海关盯上了!”阿贵满脸是汗冲进仓库,“带队的稽查员非要开箱检查!”

赵刚正在清点刚到的美国面粉,闻言神色未变:“把上个月收的翡翠镯子拿出来,再备两箱洋酒。记得告诉他们,这是给南京高官的‘孝敬’。”

他掸了掸衣袖,“顺便打听清楚,最近哪条海路查得松。”

在赵刚的运筹下,满载压缩食粮的商船披着夜色启航。这些用德国机器压制的块状食物,外表朴实无华,却成了各野战军的“救命粮”。

第一野战军在西北荒漠追击胡宗南部时,战士们啃着坚硬的压缩饼,笑着说这是“赵主任送来的铁疙瘩”;第三野战军在津浦线阻敌,炊事班将压缩块熬成浓稠的粥,让伤员恢复体力。

但赵刚心里最牵挂的,始终是第二野战军。毕竟这里是他战斗过的“娘家”,师长和师政委更是他的老领导。

当得知二野要挺进大别山,面临粮草断绝的风险时,他几乎将华北半数的储备倾囊而出。

伪装成粮商的地下党员赶着满载压缩食粮的马车,沿着隐秘山道昼夜兼程,甚至不惜与山匪周旋,只为将物资及时送达。

“赵刚这小子,还是念旧啊!”师长在作战会议上展开物资清单,看着二野远超其他部队的补给数量,眼眶微微发红。

“当年平安城他据理力争,现在又拿命给我们送粮……”师政委默默将清单叠好:“等打完这仗,说什么也得把他调回来。”

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的处境同样艰难。初入黑土地时,部队缺衣少粮,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战士们只能用草绳绑住冻裂的双脚。

赵刚得知消息后,立即联系大连的地下党,通过渔船将压缩食粮、棉衣等物资运往辽东半岛。某次运输途中,货船遭遇国军军舰拦截,船长毅然将船驶入礁石区,用搁浅的代价保住了物资。

“这个赵刚,雪中送炭啊!”101握着赵刚的密信,对102感慨道,“若不是这些压缩食粮,光是冻饿就能折损不少兵力。”

四野后勤部特意发来嘉奖电报,称赵刚的支援“极大缓解了部队压力”。但赵刚只是在回电中写道:“都是为了胜利,分内之事。”

随着战局推进,赵刚的地下网络愈发庞大。他在天津开设贸易公司,利用港口优势采购海外物资;在郑州设立中转站,将粮食、药品分装转运。

甚至连国统区的高官太太们,都成了他的“眼线”——那些贵妇们在麻将桌上闲聊时,不经意间透露的“丈夫要去徐州督战”“军火库换防”等消息,都会通过暗语传到赵刚手中。

然而,风险也如影随形。1947年夏,太原的一处联络点暴露,三名地下党员被捕。赵刚连夜转移重要物资,将仓库里的压缩食粮分散藏进棺材铺、药行的夹层。

他亲自潜入监狱,买通看守传递消息,得知同志宁死不屈后,红着眼眶写下悼词:“你们播下的火种,终将照亮黎明。”

这年中秋,赵刚难得回了趟延安。林秋荷挺着七个月的身孕,在窑洞前等着他。“听说你给各野战军送了不少粮?”

她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连伟人都在大会上夸你‘地下战线的粮草官’。”

赵刚搂着妻子的肩膀,望向远处延河的波光:“只要战士们能吃饱饭,再危险也值得。”

他轻轻抚摸妻子的肚子,“等孩子出生,咱们就给他讲,这些压缩饼是怎么翻过雪山、渡过江河,送到叔叔伯伯们手里的。”

此时,各野战军的捷报也纷至沓来。第一野战军收复延安,第二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第三野战军在孟良崮全歼整编七十四师,第四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敲响胜利的战鼓。

每一份捷报背后,都有赵刚和地下工作者们的默默付出。他们没有勋章,没有鲜花,却用智慧和勇气,为解放事业筑起了一条看不见的生命线。

夜深了,窑洞的油灯渐渐熄灭。赵刚握着林秋荷的手,听着远处传来的隐约号角声。他知道,这场战争还远未结束,但只要各野战军拧成一股绳,只要人民站在他们这一边,胜利的曙光终将穿透阴霾。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7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