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突然惊觉
龙历1998年的京都,蝉鸣在老槐树间此起彼伏。赵刚戴着草帽坐在四合院的葡萄架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被阳光镀上金边。
赵立春趴在石桌上,眼睛盯着棋盘,手指无意识地转着钢笔:“爷爷,您又要悔棋!”
“臭小子,这叫战术调整!”赵刚端起搪瓷缸喝了口凉茶,目光扫过孙子眉梢的英气。
十八岁的少年褪去了孩童的稚气,眉眼间隐约有当年赵振邦奔赴贫困县时的倔强。
院外传来自行车铃声,是林秋荷买菜归来,竹篮里装着新鲜的鲫鱼——那是爷孙俩钓鱼归来后,老太太特意买来“加餐”的。
退休这一年,赵刚彻底卸下了肩头重担。每日清晨带着立春去护城河钓鱼,午后摆弄棋盘,偶尔翻翻《资治通鉴》。
儿子们寄来的信件和照片堆满了书桌:赵振邦站在云省新建的跨江大桥前,身后是蜿蜒的高速公路;赵继征在军区阅兵式上,军装上的勋章在阳光下闪耀。
“爸,振邦升任云省省长了!”某天深夜,赵继征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自豪,“继征现在是新省军区总负责人,您可得多注意身体,等着抱曾孙呢!”
赵刚握着听筒笑骂:“臭小子,先管好你自己!”挂断电话,他望着墙上的全家福。
突然想起赵立春的名字——这个在立春时节出生的孩子,如今竟与记忆中某个模糊的影子渐渐重叠。
汉东大学的通知书寄来那日,赵立春兴奋地举着信封跑回家:“爷爷!我被土木工程系录取了!以后就能和爸爸一样建大桥!”
赵刚抚摸着通知书上烫金的校名,心中猛地一颤。“汉东”二字如重锤敲击着他的记忆,穿越者独有的敏锐让他想起另一时空那部名为《人民的名义》的故事。
深夜,赵刚坐在书房,台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翻开泛黄的日记本,上面记录着从延安到改革开放的点点滴滴。
最后一页,他颤抖着写下:“立春生于贫困县,求学汉东,志向桥梁......世间怎会有如此巧合?”窗外的月光洒在“赵立春”三个字上,仿佛蒙上了一层迷雾。
第二日,赵刚特意将孙子叫到跟前:“立春,你觉得‘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该怎么理解?”
少年愣了愣,随即挺直腰板:“就像爷爷和爸爸那样!爷爷为国家改革操劳一辈子,爸爸在云省修桥铺路,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
赵刚看着孙子清澈的眼睛,悬着的心稍稍放下——至少此刻的赵立春,心里装的是家国大义。
这一年国庆,赵振邦带着云省的特产赶回家中。餐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电视里播放着国庆阅兵的画面。
赵振邦说起云省的发展规划,眼里满是憧憬:“爸,我们正在筹建世界级的桥梁集群,等通车那天,您一定要去看看!”
赵继征则分享着军区新装备的研发成果,时不时和侄子斗嘴。
赵刚默默看着热闹的场景,目光不时落在赵立春身上。
少年夹起一块鱼肉放进奶奶碗里,转头又给叔叔斟酒,举手投足间透着谦逊。“也许是我多心了。”
赵刚暗自思忖,“同一个名字,不同的时代,立春生长在红色家风里,断不会走上歧途。”
然而,疑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在心底生根发芽。
赵刚开始有意无意地引导孙子:给他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带他参观红色纪念馆,甚至翻出当年南疆战场的老照片。
“立春,你看这些战士,他们用生命换来和平。”他指着照片中靳开来年轻的笑脸,“记住,无论何时,都要对得起这身血脉里的担当。”
赵立春似懂非懂地点头,却将爷爷的话记在了心里。返校前,他将自己的笔记本留给赵刚:“爷爷,这是我在贫困县做调研时写的,您帮我看看有没有不足。”
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乡村桥梁建设的现状与建议,还有一句用红笔标注的话:“修桥铺路,就是在百姓心里架起希望。”
看着这些文字,赵刚的眼眶湿润了。他提笔在空白处写下:“望你一生,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落款处,那个小小的五角星依然醒目,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仰,在赵家世代传承。
暮色渐浓,赵刚站在四合院门口,目送孙子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尽头。街边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少年前行的路。
他转身望向家中温暖的灯火,想起赵振邦在云省点亮的万家灯火,想起赵继征守护的边疆安宁——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无论未来如何,赵家的子孙,永远会朝着光明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3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