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赵刚退休
龙历1997年深秋,紫光阁的银杏叶染成金黄,随风飘落在红墙碧瓦间。会议室内,红木长桌上的国徽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却比往日多了几分凝重。
83岁的赵刚端坐在长桌末席,虽两鬓如雪、脊背微驼,笔挺的中山装下透出的精气神仍让年轻干部们不自觉挺直腰板。
“今天,是赵老最后一次参加会议。”新任姜书记目光中满是敬意,“从南疆战场到经济特区,从脱贫攻坚到香港回归,赵老用半个世纪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他翻开面前的档案,“这是组织整理的工作记录,387份政策文件、126次基层调研、7次重大改革决策......每一页都浸着心血。”
会议室寂静无声,唯有座钟滴答作响。新任丞相朱尚书起身时,中山装的风纪扣一丝不苟:“接任丞相一职,我既感使命光荣,更知责任千钧。赵老用一生诠释了‘公心’二字,这份精神,就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他望向赵刚,“还请老领导多指导!”
赵刚缓缓起身,手掌稳稳撑住桌沿,腰背依然挺得笔直:“同志们,我赵刚从抗大再到延安窑洞里走出,能为党和人民工作一辈子,值了!”
他的目光扫过墙上“实事求是”的匾额,“现在交给你们,我放心!但有句话要说在前头——”
老人突然提高声调,震得茶杯中的茶水轻晃:“改革开放的胆子不能缩!特区建设刚见成效,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谁要是怕担责、走回头路,就是对不起牺牲的战友,对不起盼着好日子的老百姓!”
这番话让众人心中一凛,仿佛又见到当年在九人会议上拍案支持经济特区的铁血丞相。
散会后,书记特意留下赵刚。两人漫步在湖畔,残荷在风中摇曳。“老领导,您对下一步有什么嘱托?”
赵刚弯腰捡起一片银杏叶,叶脉清晰如岁月纹路:“我在基层调研时,看到乡镇企业活力十足,但融资难、技术缺。年轻人敢闯,咱们得给他们搭好台子。龙国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正说着,远处传来孩童嬉笑。赵刚的孙子赵立春跑过来,手里攥着满分试卷:“爷爷!我的桥梁设计图获奖了!”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让赵刚想起年轻时在西北贫困县,儿子赵振邦也是这样捧着水渠竣工图向他报喜。
“好!好啊!”老人笑得合不拢嘴,转头对姜书记说:“你看,下一代都起来了。”湖面上,一叶扁舟划过,惊起白鹭翩跹,恰似改革浪潮中奋勇争先的万千身影。
退休前最后一天,赵刚来到办公室。墙上的地图还标着未完成的扶贫点,书架上《特区建设案例集》被翻得卷边,旁边还有一本当年在延安时期伟人给自己批注的《孙子兵法》。
他轻轻抚摸着桌面的划痕——那是某次激烈讨论时,用钢笔尖留下的印记。秘书捧来退休证,他翻开扉页,郑重签下名字,墨迹晕染在“为人民服务”的烫金字样上。
消息传开,曾经共事的后生纷纷赶来。
靳开来带着全家从老家奔袭千里,如今已是民营企业家的他,握着赵刚的手哽咽:“当年要不是您给我正名,哪有今天!”梁三喜仍守在南疆烈士陵园,托人捎来亲手栽种的木棉花,花瓣夹在《党章》里,鲜艳如血。
赵刚的告别仪式上,紫光阁前站满了人。年轻干部们列队敬礼,白发苍苍的老战士们行军礼时身姿依然矫健。
赵继征代表军方致辞,身姿挺拔的他目光如炬,让人想起二十多年前南疆战场上那个果敢坚毅的营长。
赵振邦从云省桥梁工地发来视频,身后是横跨怒江的大桥,他声音沙哑:“爸,您看,这桥叫‘复兴’!”
夕阳西下,赵刚在家人陪伴下走出中南海。回望红墙,他想起1962年那个初入九人会议的自己,想起老政委临终前的嘱托,想起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
林秋荷挽着他的胳膊,老两口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漫天晚霞融在一起。
当夜,赵刚写下退休后的第一封家书:“振邦、继征,爸爸离岗不离心。立春的桥梁梦,你们要多支持。记住,咱们赵家的人,永远要站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信纸的角落,他画了个小小的五角星,那是他刻进灵魂的信仰印记。而在祖国大地,改革的浪潮正奔涌向前,无数个像赵刚这样的奋斗者,早已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复兴紧紧相连。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3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