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163章 赵青天

第163章 赵青天


京州的深秋裹着细雨,高铁征地拆迁的红横幅在风中微微颤动。赵立春撑着黑伞,踩着泥泞的田埂走进槐树镇时,正看见镇长蹲在祠堂门口,和几个白发老人争得面红耳赤。

祠堂门楣上“刘氏宗祠”的金字斑驳,香炉里残留的香灰被雨水泡成了泥浆。

“赵书记!”镇长慌忙起身,裤腿沾满泥点,“这些老人家说什么都不肯迁祠堂,项目施工队卡在这儿三天了......”

“先别着急。”赵立春收了伞,在门槛上坐下,从兜里掏出烟盒散给众人。老人们盯着他沾了泥的皮鞋,表情逐渐缓和。

“我知道,祠堂连着族谱,迁祖坟动祠堂,是刨了祖宗的根。”他的声音混着雨声,“但高铁一通,咱们镇的苹果两小时就能运到魔都,孩子们出门打工也不用再坐八小时大巴。”

刘姓族长捻着发白的胡须,突然开口:“赵书记,不是我们不通情理。当年日本人进村,祠堂被烧了一半,是全村人拼着命才保住神位。您说迁就能迁?”

雨势渐大,赵立春起身掸了掸裤脚的泥:“这样行不行?政府在镇东头划出三亩地,按原样重建祠堂,一砖一瓦都按老规矩来。迁坟的费用全由财政出,每家再给一套刻着祖宗名号的鎏金牌位。”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要是还不同意,我们就改规划,绕开这片地。”

这话一出,祠堂内外陷入寂静。镇长急得直搓手,却见刘族长突然起身,对着赵立春深深一揖:“就冲您这份心,我们迁!但祠堂重建时,您得给我们当监工!”

消息传开,原本僵持的拆迁工作顿时顺畅起来。赵立春亲自带着文物专家丈量祠堂尺寸,在施工现场为新祠堂奠基时,硬是陪着老人们熬了三个通宵,盯着工人将每块雕花青砖复位。

当刘氏宗祠的飞檐重新翘起在京州的蓝天下,老族长颤巍巍地送来锦旗,红绸上“青天为民”四个金字被阳光照得发亮。

与此同时,隔壁s市却陷入了紧张。s市书记周正国推行的“先拆后补”政策彻底激怒了民众,推土机碾过王家村祖坟时,上百名村民举着族谱拦在车前。

网络上流传的视频里,什么样都有。

省政法委书记刘青山得知消息后,立刻给周正国打电话:“周正国,你看你都干了些什么”

“刘书记,我也没办法,......”周正国在电话那头唉声叹气,“要不您跟省公安厅打个招呼,让他们派点警力支援?”

刘青山皱着眉头挂了电话,他心里清楚,强拆只会让事态恶化。

最终,在他的默许之下,s市公安局增派三百警力前往王家村,现场局势瞬间剑拔弩张。

暴力拆迁的恶果迅速显现。王家村村民集体进京上访,舆情在网络上持续发酵,“s市官员毁人祖坟”的词条登上热搜榜首。

调查组进驻当天,周正国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举着横幅的群众,冷汗浸湿了后背。

京州这边,高铁建设正如火如荼。赵立春特意将指挥部设在工地旁的简易板房,每天清晨五点准时巡查。

他记得某个暴雨夜,有户拆迁户因安置房钥匙没及时拿到,全家挤在临时帐篷里。

得知消息后,他冒雨驱车二十公里,亲手将钥匙交到对方手中。那家人非要塞给他一把土鸡蛋,他推脱不过,硬是按市场价留下了钱。

“赵书记,又有人给您送锦旗了!”李达康抱着绣着“恩泽万民”的红绸布冲进办公室,身后还跟着扛摄像机的汉东卫视记者。

赵立春正在啃冷馒头,闻言慌忙擦了擦嘴:“快收起来,这都是应该做的。”

然而“赵青天”的名号还是不胫而走。菜市场卖菜的大妈逢人就夸:“赵书记帮俺闺女安排了工作!”

退休教师在公园里写大字报:“古有包青天,今有赵立春!”甚至连隔壁市的群众都跑来京州政府门口,举着“我们也要赵书记”的标语。

当第一根高铁桥墩在京州土地上竖起时,赵立春站在塔吊下,望着远处刘氏宗祠崭新的飞檐。

手机震动,是父亲赵振邦发来的短信:“民心即天命,你做得对。”他抬头望向天空,一群白鸽掠过正在建设的高铁轨道,翅膀拍打空气的声音,仿佛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赞歌。

而此刻的苏市,周正国正焦头烂额地应付着调查组的问询。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打在市政府大楼的玻璃上,模糊了远处停工的高铁工地。两个城市,两种选择,在这场发展与民生的博弈中,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095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