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修建高铁
汉东省委常委会的红木会议桌在顶灯照射下泛着深沉的光,赵立春的手指无意识叩击着面前的高铁规划文件。
中央关于“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的通知刚下发,会议室里便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息——谁都清楚,抢到高铁枢纽的名额,就等于握住了未来十年的经济命脉。
“京州作为全省经济引擎,理当争取首发建设权。”
赵立春率先开口,目光扫过政法委书记刘青山阴沉的脸,“特斯拉项目落地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超百家,每年货运吞吐量翻了三倍,现有交通体系根本无法承载。”
“苏市港深水码头配套成熟,更适合发展高铁货运联运。”
刘青山将茶杯重重磕在杯垫上,茶水溅出半圈暗痕,“而且苏市财政储备比京州多出......”
“财政数字是死的,发展机遇是活的!”赵立春打断对方,抽出光明区的物流数据报表。
“上个月光明区单日货物积压量突破十万吨,司机在高速路口排队超过十二小时!这种效率,拿什么和长三角竞争?”他的声音陡然提高,惊得窗外的灰雀扑棱着飞走。
老省长张启山缓缓转动手中的紫砂壶,浑浊的眼睛盯着投影幕布上蜿蜒的高铁线路:“立春说得在理。京州地处三省交界,建成高铁枢纽能辐射周边五千万人口。”
他意味深长地瞥了眼刘青山,“至于苏市,先做好现有港口升级,别贪多嚼不烂。”
这场争论最终以京州获得试点资格告终。散会后,赵立春站在省委大院的梧桐树下,望着飘落的枯叶在风中打旋。
手机震动,李达康发来消息:“书记,苏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刘青山正在动员企业联名上书。”
他将烟头碾灭在水泥地,冷笑一声——博弈,才刚刚开始。
回到京州的次日清晨,市政府大楼的晨雾还未散尽,赵立春已主持召开专题常委会。
环形会议桌中央摆着高铁规划沙盘,银色的轨道如同银色血管,正待扎根京州大地。
“项目最难的是征地。”赵立春的激光笔指向沙盘西侧,那里密密麻麻标注着二十七个自然村。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拆迁补偿标准要比国家标准上浮30%,安置房必须配套学校和医院。”
市长陈天华推了推金丝眼镜,眉头拧成川字:“书记,光是拆迁预算就超了八亿。市政府账面上能动用的资金......”
“财政爷,还差多少?”赵立春突然转向财政局长,对方手中的报表簌簌作响。
不等回答,他的目光又扫向市公安局长,“市局申请的装备维修费批了吗?”
“可是书记......”公安局长刚要辩解,赵立春已抬手打断。
“大家都有困难。”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市局先拿出2000万,就当支持城市建设。”
他转向光明区区委书记,“光明区这两年税收增长60%,牙缝里挤一挤,凑三千万。剩下的缺口,我去省财政厅要政策。麻雀再小也是肉,都挤一挤。”
会议室陷入死寂。赵立春翻开面前的民生档案,抽出几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两年前光明区棚户区的旧照,衣衫褴褛的老人蜷缩在漏风的窝棚里。
“我们拆的不是房子,是老百姓的家。”他将照片推到众人面前,“少买两辆警车,少盖半层办公楼,难道比百姓的安居还重要?”
散会后,李达康跟着赵立春走进办公室,瞥见桌上摆着儿子赵瑞龙的照片。少年穿着校服笑得灿烂,背后是京都某重点中学的教学楼。“书记,苏市那边......”
“不用管苏市。”赵立春望着窗外正在建设的充电桩矩阵,“刘青山想打时间差,我们就用民心换先机。”
他突然想起汉东大学的祁同伟,那个在课堂上眼睛发亮的年轻人,此刻或许正在研究高铁建设涉及的法律条文。
“通知下去,成立群众工作专班,每个拆迁户都要入户走访,补偿款必须三天内到位。”
一周后的深夜,赵立春驱车前往拆迁片区。
月光下,工作人员正蹲在路灯下核对补偿清单,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握着工作人员的手直抹眼泪:“姑娘,这钱比俺们算的还多......”
他摇上车窗,继续向前。远处,新规划的高铁站址上,勘测队的探照灯刺破夜幕,如同希望的火种。
与此同时,苏市的抗议声浪却愈演愈烈。刘青山力主的“低价征地”政策引发群体性事件,网络上“苏市官商勾结”的舆情持续发酵。
省纪委的调查函送达当天,赵立春正在高铁指挥部召开调度会,看着屏幕上苏市街头的混乱画面,他默默关掉了投影。
“书记,省财政厅同意专项拨款五亿。”李达康匆匆跑进会议室,“还有个好消息,中铁总公司派专家组明天到京州考察。”
赵立春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城市规划图前。他的手指沿着高铁线路缓缓移动,最终停在光明区与老城区的交界处——那里将崛起一座融合商业、交通、居住的现代化新城。
窗外,京州的灯火如同星河,而他心中的蓝图,正随着铁轨的延伸,一寸寸照进现实。
这场关于高铁的博弈,不仅是城市实力的较量,更是执政者民心向背的试金石。而赵立春,早已将“为民”二字,刻进了每一寸规划的土地里。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095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