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拥兵三十万,我东北军誓死抗战! > 第31章 经济账

第31章 经济账


张汉卿拿起笔,在计划书的首页唰唰签上名字,推过去。

“签字吧,何师长。兵工厂的产能、讲武堂的人才、后勤的粮秣,优先给你。三个月,我要在锦城外,看到一支能轰能冲、能跑能打的铁骑!”

装甲师的组建至少需要两年,在此之前,骑兵师就是东北军中最强的机动力量。有了新武器加持,他们在将来跟鬼子的战斗中,绝对能发挥巨大作用。

何柱国接过笔,签下的名字力透纸背。

他将计划书双手递回,挺胸抬头,声音洪亮:

“少帅放心!三个月后,新骑一师随时听候调遣!”

“将来鬼子若敢来犯,我这把骑兵尖刀就从锦城往外捅,非得把狗日的关东军,全摁死在奉天不可!”

“好!要的就是这个志气!”张汉卿大笑,“晚上别走了,叫上翁部长,咱们边吃边聊,具体说说这迫击炮怎么才能打得又快又准!”

何柱国利落地敬了个礼,转身离去。

走到门口,他又忍不住回头,目光落在墙角那挺“狂风”机枪的模型上,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扬起,脚步都带着风。

张汉卿坐回椅子上,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角,将批阅好的最后一份关于装甲师训练的文件放到一旁。

他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心里盘点着还有哪些未竟之事。

短暂的沉默后,他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抬头看向一直静立在一旁的副官谭海。

“对了,谭海。”他开口问道,“之前让你通过特殊渠道,联系芬兰方面购买那两艘‘维特辛恩’级潜艇的事情,有下文了吗?对方回复了没有?”

谭海上前一步,从随身携带的皮质公文夹中抽出一份电文抄件,语气平稳地汇报:“少帅,对方已有回复。从措辞上看,态度颇为谨慎。”

“他们提及了两国目前并无正式外交关系,此举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国际关注,尤其是来自北方的压力。”

“此外,潜艇的移交、我方船员的培训以及后续的维护保障,都是相当复杂的难题,费用也会远超购艇本身。”

他略微停顿,补充了关键的一句:“不过,对方的口气并未完全封死,言语间留有余地,似乎……只要我们能解决这些难题,交易并非没有可能。”

张汉卿静静地听着,手指的敲击停了下来。

他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越过千山万水,看到那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他深知,在政治、经济和技术层面,这笔交易都面临着重重阻碍。

他对海军建设向来重视,但头脑却异常清醒。

以奉系海军那点家底,去和强大的东瀛联合舰队争夺制海权,无异于以卵击石。

更何况,海军是个无底洞,一艘像样的大舰造价就足以拖垮一省财政。相比之下,陆军的投入产出比显然更高,也更符合东北当下的战略需求。

因此,他能拨给海军的经费极其有限,必须用在刀刃上。

而潜艇,这种隐蔽的水下杀手,无疑是最佳选择。

它价格相对低廉,一艘也不过两百多万美元,极其适合在渤海、黄海北部进行近海防御和破交作战,像隐藏在暗处的刺客,能对敌人的运输线构成巨大威胁。

而且它能够避开敌军强大的水面舰艇和空中侦察。

最关键的是,他看中了其技术价值。

通过购买实物进行逆向研究和拆解仿制,是让东北尽快掌握潜艇建造与维护技术的最快途径,这对未来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机会还在就好。”张汉卿收回目光,语气果断的对谭海吩咐,“此事继续跟进,条件可以慢慢谈。”

“我们的核心目的,一是拿到艇,二是借此机会,派我们的人过去,把设计、操作、维护的技术,尽可能多地学回来!这笔钱,要花得值。”

“是,少帅。我明白。”谭海一一记下要点,沉声应命。

待谭海退下后,办公室里重归寂静。

张汉卿轻轻呼出一口气,自顾自地低声感慨道:“看来这海军建设,终究还是得一步一步慢慢走……实在是,太烧钱了。”

目前国内,同时拥有成建制海陆空三军的军阀,仅此一家。

而且东北不光拥有罕见的坦克部队,外加两三百架战机,还具备生产飞机的能力,现已成功仿制出“辽F1”式战斗机。

如此家底,堪称奢华。

但身为家主,张汉卿心里有一本经济账。

海陆空三军中,最烧钱、建设周期最长的,无疑是海军,那是以十年为单位计算的国力比拼。其次才是空军。

而即便是“最省钱”的陆军,以东北目前的财力,倾尽全力也只能勉强武装起一个装甲师,其余的资金还要分散用于全面提升三十万普通部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

“两艘潜艇,已是极限了。”他心想,“当前的局面,与其好高骛远发展海军,不如集中资源,好好把空军搞起来。”

东北的飞机制造厂已有一定基础,而且这几年全球经济萧条,正是低价引进西方先进发动机和技术的好时机。

思路至此豁然开朗。

他不再犹豫,重新铺开一沓崭新的稿纸,拿起笔,将关于潜艇的思绪暂搁一旁,开始着手撰写另一份关于优先加速发展空军计划的草案。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不知不觉就熬到了天黑。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股淡淡的、与兵工厂的钢铁和机油味截然不同的馨香飘了进来。

张汉卿没抬头,笔尖依旧在纸上游走,只是随口道:“文件放桌上吧。”

却听一声温柔的轻笑:“是我。不是文件。”

张汉卿闻声抬头,只见于凤至端着一只小巧的紫砂炖盅,笑吟吟地站在门口。

她今日穿了件素雅的锦缎旗袍,外罩一件薄呢大衣,在这满是蓝图和冰冷机器的房间里,宛如一幅温润的江南水墨画。

“大姐?你怎么来了?”张汉卿连忙放下笔,起身相迎,脸上露出真切的笑意,连日的疲惫似乎都被冲淡了几分。

“我来看看我们这位比大禹还忙的‘东北王’,三过帅府而不入,只好我把滋补汤送过来了。”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88/4368319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