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触目惊心
“方先生办了孤儿院,有粥喝,有地方睡。还有民会的福利院,能让俺们干活换点钱。”
“福利院的婆婆们教俺们认字,还教俺这个怎么弄才能吃得下去……”
她的话语里,没有对过去苦难的过多抱怨,反而充满了对当下能自力更生的珍惜和对福利院、民会的感激。
“俺帮院里糊盒子,捡柴火,能挣口吃的…这树皮饼,是俺自己想着省点粮食…”
方显廷在一旁补充道:“总司令,我们确实设立了一些孤儿院和福利院,尽力收容无依无靠的老幼。”
“资金有限,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像秋秋这样懂事、想着法儿自己找食的孩子,不少…但我们能力有限…”
王以哲也汇报:“民会组织流民垦荒、以工代赈,同时也在其中遴选良家子加入新军,并选拔骨干进入讲武堂学习,成效初显,只是底子太薄,百废待兴。”
张汉卿静静地听着,目光从未离开秋秋那早熟却依然清澈的眼睛。
他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底层百姓最顽强的生命力,看到了苦难无法磨灭的善良,也看到了自己治下依然存在的巨大不足。
他站起身,对随行的官员和两位负责人沉声道,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一个孩子,尚且知恩图报,懂得分享。我们这些掌权者,岂能让她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土地上,靠树皮度日?”
“传我的命令:从我的私帑中,先拨出五十万大洋,专项用于扩充和完善东北各地的孤儿院、福利院及贫民救助体系!”
“确保每一个如秋秋这样的孩子,都能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此后所需,由地方财政优先保障!再过几个月,油田盈利,资金会更充裕。”
“重点:所有入福利院、孤儿院的适龄儿童,一律免去学杂费,必须送入新式学堂读书!”
“设立专项奖学金,成绩优异者,由政府和军方共同资助,直至中学、大学毕业!”
“我要看到的,是知识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而不是让他们重复父辈的苦难!”
这番话,如同惊雷,震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五十万大洋!免学费!奖学金!
这是前所未有的投入和承诺!
秋秋或许不能完全理解五十万大洋是多少,但她听懂了“有饭吃”、“有书读”。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落入了星辰。
张汉卿再次看向她,语气温和却充满力量:“秋秋,记住,刮树皮不该是你这个年纪该做的事。读书,学知识,学本事,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将来,你可以成为老师,成为医生,甚至成为军官,像他们一样,”他指了指王以哲和周围的军官,“惩奸除恶,保护和你一样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秋秋用力地点着头,把每一个字都死死地刻在心里。
那颗糖的甜味似乎还留在舌尖,但此刻,一种更庞大、更炽热的东西在她小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学习改变命运!
她看着转身离开,继续视察其它地方的张汉卿背影,已经隐隐猜出了对方身份。
在东四省,能被别人公然称呼“总司令”的,恐怕只有那位年轻的少帅了。
另一边。
张汉卿在一众官员和护卫的簇拥下,踏过垦殖区新修的土路,扬起细微的尘土。他目光沉静的扫过道路两旁的景象。
这里远比奉天城寒冷荒凉,却也孕育着一种粗糙的生机。
一片片新开辟的田亩向远方延伸,虽然大部分还裸露着黑土和残雪,但已有零星的农人在其间弯腰忙碌,清理田埂,焚烧荒草,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
更远处,是连绵的土坯窝棚区,低矮、简陋,烟囱里冒出稀薄的炊烟,与初春的寒气纠缠在一起。
他看到衣衫褴褛的孩童在窝棚间追逐嬉闹,小脸冻得通红,却依然有着属于孩子的活力。
看到妇人们围坐在门口,一边做着缝补的活计,一边大声交谈,眼神里既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眼下这一隅安稳的珍惜。
也看到一些青壮年在民会人员的组织下,喊着号子,合力将一根粗大的原木抬去修建新的公用房舍。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炊烟和一种汗水的味道。
这就是他治下的子民,从死亡线上挣扎而来,在这片黑土地上拼命扎下根须的流民。
他们的生活依旧艰苦,甚至可称赤贫,但至少,眼睛里不再全是逃荒时的绝望。
在方显廷的引领下,一行人来到一处相对规整的院落,门口挂着“肇东垦殖区第三民会办事处”的木牌。
比起周围的窝棚,这里已算“气派”,但也仅是几间夯土墙、茅草顶的屋子。
进入一间用作办公室的小屋,里面陈设极其简单:一张旧木桌,几把椅子,一个冒着微弱火苗的炭盆,墙上挂着垦区地图和人员登记册。
与奉天帅府和兵工厂的现代化办公室相比,这里简朴得像另一个世界。
张汉卿脱下白手套,轻轻拂去椅面上的灰尘,坐了下来。炭火的暖意稍稍驱散了屋里的寒气,却驱不散他心头的沉重。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似乎穿透了土墙,看到了刚才一路的景象,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苦涩:“显廷,一路看来,我心甚慰,亦…甚愧。”
“慰者,流离失所之人,终得一片屋檐遮头,一碗薄粥果腹,能于此荒原之上,重燃生计之火。愧者…”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敲击着粗糙的桌面,“与我帅府之一切,与关内通商口岸之洋楼华厦相比,此间百姓生活,不啻天渊之别。”
“贫富之悬殊,民生之艰困,触目惊心。”
方显廷站在一旁,闻言轻轻叹了口气。
他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却现实:“少帅心怀悲悯,实乃东北百姓之福。然则,天下糜烂,非一日之寒。”
“关内诸侯混战,水旱蝗瘟不绝于途,千里沃野尽成赤地。千万流民,如同决堤之水,汹涌北来。”
“我东北若不开门接纳,他们之归宿,唯有饿殍遍野,填于沟壑。”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88/4368318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