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拥兵三十万,我东北军誓死抗战! > 第64章 爱因斯坦亲临

第64章 爱因斯坦亲临


“他在外面,天高皇帝远,万一惹出什么祸事,反倒不好收拾。放在眼皮子底下,才稳妥。”

刘鸣九心中一凛,顿时明白了少帅的深意。

这不是念及亲情,而是更高明的掌控之术。将潜在的威胁置于可控范围之内,远比让他游离在外成为不可预知的隐患要聪明得多。

“是!我明白了,这就去安排,必定办得稳妥。”刘鸣九心悦诚服地答道。

“嗯,去吧。专家大院和铸卿的事,都抓紧办。”张汉卿摆摆手,结束了这次谈话。

看着刘鸣九离去的身影,张汉卿独自站在暮色中。

眼前的专家大院灯火温馨,代表着未来的希望;而那个即将归来的堂弟,则像是阴影中潜藏的一根毒刺。

治国安邦,既要能招揽天下的贤才,也需有驾驭宵小之徒的手段。

……

1930年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收到了一封来自远东的、措辞极为恳切且报酬异常丰厚的邀请函。

发起人是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兼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张汉卿。

信中盛赞了他的科学成就,表达了东北对现代科学与教育的极度渴望,并诚挚邀请他前往奉天进行短期访问和学术演讲。

所有费用由东北方面承担,并奉上一笔足以令人动心的讲座酬金。

起初,爱因斯坦对前往遥远的远东心存疑虑,但丰厚的酬金以及对一个正在试图现代化的神秘地区的好奇,最终促使他接受了邀请。

他将其视为一次独特的东方之旅和科普活动,并未抱有太多学术上的期待。

12月的奉天城,呵气成霜。

一列专车缓缓驶入站台,月台上早已等候的人群中,除了东北大学吴有训等学界人士,还有两位特殊的客人——

米国《新乡时报》科学版记者怀特与《自然》杂志特约通讯员施密特。

车门开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那熟悉的身影出现,标志性的银发在寒风中微颤。

东北大学礼堂外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子,枝桠上挂着的英德双语横幅却透着暖意  ——“欢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教授”。

“教授,欢迎您。”吴有训上前握手,递上一份装帧精美的《东北科研白皮书》,封面印着“科学无国界”的德文标语。

一位学生代表送上手工绘制的“东北星空图”,详细标注了正在建设中的天文台选址。

爱因斯坦饶有兴致地端详着,对身旁的记者笑道:“这是我见过最具‘热情’的欢迎仪式。”

快门声此起彼伏,怀特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远东军阀以科学之名,展示现代化野心。”

东北大学礼堂内座无虚席。

台下除了师生,还设有“国际观察席”,各国驻奉天领事赫然在列。

爱因斯坦的演讲从相对论的时空弯曲,巧妙延伸到应用层面:“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譬如在东北这样严寒的地区,如何运用物理原理减少能源损耗,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互动环节,《新乡时报》怀特直接发问:“教授,您认为东北有潜力成为远东的科研中心吗?”

爱因斯坦目光扫过观众席,落在后排一位身着深色中山装的年轻身影上,微笑道:“或许,那位‘低调的听众’——张汉卿将军更有发言权。”

“我听说,东北为科研投入的预算,已超过某些欧洲国家。”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张汉卿从容起身致意,手中笔记本无意间露出密密麻麻的公式演算。

爱因斯坦轻声问吴有训:“张先生也研究物理学?”

“他懂的,”吴有训意味深长地答道,“可能比想象中更多。”

这句话,勾起了爱因斯坦的好奇心。

下午。

帅府休息室松木壁炉噼啪作响。

张汉卿起身握手时,直接用流利的德语说道“教授,您在演讲中提到的‘引力透镜观测难题’,或许可以通过东北的冬季观测条件解决。”

他的德语流利得不带口音,甚至带着点柏林学术圈的沉稳语调,“这里冬季夜长超过16小时,连续黑暗时间虽非极夜,却远超欧洲同纬度地区。”

“更重要的是,东北工业化程度低,除了奉天等少数城市,大部分地区几乎没有人工光污染,大气透明度比您在欧洲天文台观测时高30%以上,更适合捕捉引力透镜带来的微弱光偏折信号。”

爱因斯坦的瞳孔骤然缩了缩。

他虽然震惊张汉卿流利的德语,但并没有在这种小事上浪费时间。

引力透镜至今仍是他论文里的理论预言,除了少数几位物理学家,几乎没人会关注“夜长、光污染”这种观测细节,更别说精准提及“大气透明度”的具体差异。

他下意识摸出衣袋里的钢笔,金属笔帽在指间转了半圈:“张先生也研究引力理论?您对东北的观测条件似乎很熟悉。”

张汉卿笑着递过怀里的笔记本:“我让东北大学天文台的人做过统计,去年冬天他们在开原观测,连续无云的黑暗时段平均能达到12小时,比柏林天文台同期多4小时。”

“而且那边的夜空背景亮度只有柏林的1/5,连10等星都能清晰捕捉。”

爱因斯坦接过来翻开,神情立刻顿住。

纸页上密密麻麻全是公式演算,不仅有引力透镜的推导过程,还在页边用红笔标注着  “1919年爱丁顿观测的误差分析。”

“受地球大气湍流与仪器精度所限,对星光偏折角的测量存在约0.02角秒的系统误差。若在东北冬季观测,可避开夏季大气湍流干扰”。

更在末尾写了一行小字:“未来可通过射电波验证,避开光学观测的大气干扰。东北林区电磁干扰少,适合建射电观测站”。

“这些观点……您从哪里看到的?”爱因斯坦的声音比刚才低了些,轻轻摩挲着纸页边缘,连呼吸都放慢了。

射电波这种概念他从来没听说过,眼下更没有什么射电观测站。而张汉卿对东北观测条件的描述,甚至带着具体的“星等、时长”数据,绝非随口编造。

张汉卿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于是补充道:“‘射电波’是我对一种特殊电磁波的称呼。”

“射电观测站就像一只能穿透云雾和大气干扰的‘新眼睛’,它不依赖可见光来观察宇宙。”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88/4368315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