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迫击炮改革
于学忠连忙点头:“都发了,我跟各师军需官一起送的,一千多户家属,一户没漏。”
“您吩咐的,烈士家属租种新垦区的土地终生免田税,家里有孩子的能进奉天免费学堂,这些也都落实了。”
张汉卿满意的点点头。
于学忠虽然是从直军投靠过来的军官,但对他一直忠心耿耿,更难得的是管理才能出众,基本上交给他的事都能得到妥善解决,让张汉卿省了不少心。
想到这里,他开口问道:“奉天保卫战赢了,但部队机动性方面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你之前说的迫击炮配置问题,今晚咱们好好唠唠。”
于学忠直起身,拉过一把木椅坐在桌旁,手指点在草图上的班组编制:“您说得对,这迫击炮列装到班,问题比战场上看到的还严重。”
“现在每班12人,4个弟兄扛迫击炮和弹药,剩下8个步枪手,真到冲锋的时候,会出现前后脱节。”
他顿了顿,想起战斗时的场景,语气凝重:“就说围歼第二师团这次,带迫击炮的班组机动性极差。”
“眼看着鬼子残部往林子里跑,咱们的人背着迫击炮喘得直冒冷汗,愣是追不上,这机动性,打防守战还行,打运动战就是拖累。”
“骑一师和装甲师是依靠了大量马匹和车辆,才勉强维持,普通的步兵师这么配置,完全不划算。”
张汉卿皱了皱眉,把搪瓷杯放在桌上:“弹药呢?之前听下面人说,炮弹总不够用。”
“何止不够用。”于学忠苦笑一声,“班属迫击炮最多带15发,三道岗战斗时,有个班十分钟就打光了炮弹。”
“等从连部扛着弹药送过去,鬼子钻进林子没影了。得亏包围圈够密,不然还真有可能漏掉人。”
他把一张作战地图拿出来放桌上,指着上面鬼子散兵冲锋的区域:“更要命的是火力覆盖。”
“沙岭堡那仗,鬼子一个中队拉成200米宽的散兵线冲过来,咱们八个班的迫击炮各打各的,一次最多八发炮弹,跟撒胡椒面似的,根本盖不住。”
“要是能把迫击炮集中起来,连续齐射24发,早把鬼子压回去了。现在这样,别说聚歼,连拦都拦不住。”
于学忠说到这里,忽然意识到自己有些偏激,于是补充道:“这倒不是说您制定的策略不对。”
“事实上在针对性压制鬼子机枪、掷弹筒,还有增强基层班组火力这方面,六零迫可以说超额完成任务。”
“整场仗打下来,鬼子的基层重火力几乎没什么发挥空间,我军很少有士兵死于重机枪和榴弹之手,这一功绩是要给予肯定的。”
“可凡事有利就有弊,要想突破上限,让迫击炮发挥出更大的战术作用,那就得继续优化配置。”
张汉卿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着,忽然拍了下藤椅扶手:“说得在理。那你有什么章程?”
“我琢磨着,得重新调整基层火力配置。”于学忠往前凑了凑,声音低沉,却更显激动。
“班一级,缩编为十人。把迫击炮撤了,换捷克式轻机枪。”
“那枪才9.6公斤,射程800米,比鬼子的掷弹筒远300米,已经足够。”
“每班配1挺,2个射手带150发子弹,剩下8个步枪手,虽然冲锋的时候人数没多,但负重比原来少,行军快,轻机枪还能给步兵提供持续火力支援。”
“连一级,把每个班的迫击炮抽出来,组个迫击炮排,归连长指挥。”他在草图上画了个方框,“50个人,6个炮组,每组5人,再配个指挥班、个驮马班。”
“之前说一匹马带20发炮弹,其实不对,一个弹药箱装6发才10公斤左右,一匹马能驮5个箱,30发炮弹没问题。”
“十匹马就是300发,每门配50发,是原来携弹量的两三倍!遇着鬼子散兵线,六门炮一次齐射6发,一分钟能打出去上百发,足够把鬼子炸懵。”
“营一级,就用咱们的辽造16年式150毫米迫击炮,跟鬼子的九二步兵炮掰手腕足够了。”
于学忠的手指落在地图上的营级阵地标记,“那炮230公斤,跟鬼子的九二式步兵炮差不多重,射程却有3200米,比他们远400米。”
张汉卿听得频频点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于学忠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直接指出了迫击炮列装到班的最大弊病,那就是拖累机动性。
张汉卿只是军工专家,不是军事家。而且由于深患“火力不足恐惧症”,所以很多时候想问题比较极端。
如今有于学忠这样的得力人才辅佐,才能及时更正问题,让东北军行稳致远。
他站起来,围着办公桌踱步,“这方案可行!谭海!”
门外的侍卫长谭海立刻应声进来,身姿笔挺:“在。”
“给兵工厂打电话,通知技术部翁之麟,就说我有紧急任务,让他连夜过来。”
张汉卿的声音透着急切,“今晚就开小会讨论,把事情定下来,别等天亮。”
谭海应了声“是”,转身快步离开,书房里又只剩壁炉的噼啪声。
于学忠看着他,补充道:“翁部长来了,得跟他说清楚产能。捷克式轻机枪得增产,60毫米迫击炮也得赶造,还有最关键的炮弹,现有储备怕是不够。”
“不急,我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张汉卿笑着安慰,示意他坐下。
没等多久,翁之麟就裹着一身寒气闯进来,棉袍上还沾着雪粒,手里攥着个账本。
他搓着手走到壁炉旁,哈着白气:“总司令,于总参议,这么晚叫我来,是有装备的事?”
“之麟,你来得正好。”张汉卿拉过一把椅子让他坐,“学忠刚提了火力改制方案,你看看咱们兵工厂生产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于学忠把捷克式轻机枪、迫击炮的需求说了一遍,翁之麟听得连连点头,翻开花名册:“捷克式咱们月产能能提至120挺,每月够2个营换装。”
“60毫米迫击炮月产已经达到400门,缺的是炮弹。弹药箱按6发一箱的规格造,没问题。辽造16年式现有库存12门,再赶造10门,就能凑够一个师的量。”
“六零迫的炮弹优先造。”张汉卿打断他,语气坚定,“先在第1师选3个连试点,学忠,你负责培训,迫击炮排的驮马、射手都得跟上,20天后给我实战报告。”
于学忠站起身,立正敬礼:“总司令放心,我明天就去第1师,保证把试点抓好。”
“之麟,来,喝杯咖啡。”张汉卿看着翁之麟,“今天这么晚把叫你来,可不是为了调整兵工厂产能的事。”
翁之麟也站起来,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怪不得协调生产任务,没有把生产管理部的米春霖叫来,反而把他这个技术部部长叫来了。
看来今天有新武器啊……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88/4368313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