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拥兵三十万,我东北军誓死抗战! > 第103章 新舰入港

第103章 新舰入港


就在张汉卿凭借肇州油田和丰厚战争红利,推进内部改革渐入佳境之时,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为东北送来了另一个历史性的机遇窗口。

目睹欧美各国大量科研人员、工程师失业潦倒、抱负难展的境况,他果断“给星火人才计划”提供更多经费,进一步扩大海外人才的引进规模。

该计划由“外国专家顾问处”专职负责,其策略极具针对性。

不过度追逐费用高昂、名声显赫的顶尖学术权威,而是将主要资源投向那些正值当打之年、具备扎实知识素养却因时局困顿的中层学者、青年工程师与应用科学专家。

对于这些人才而言,东北提供的稳定职位、颇具竞争力的薪资,以及能够让其专业学识立刻付诸实践的广阔平台,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此前经过两年多不懈的努力,已有超过一千名来自欧美各国的技术人才跨越重洋,在奉天落户。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名字并非全球瞩目,但其成体系的知识结构与实干能力,恰恰精准地填补了东北工业化和军事科技跃升过程中最急迫的人才缺口。

并且跟他们一同到来的,还有大量价格堪称“跳楼大甩卖”的便宜机械、设备,甚至是产线。

张汉卿深知,如爱因斯坦这般的天才理论物理学家,即便耗费巨资请来,在当下缺乏相应科研基础和落地项目的东北也难以发挥直接作用。

他之所以仍保持与这类顶尖学者的友好联系,更看重的是其无可替代的国际声望所带来的软性影响力。

随着人才规模持续扩大,为优化管理并提供更优越的科研生活环境,张汉卿下令对原有专家聚居区进行扩容升级。

规划建设一座功能齐全、管理完善的“星火镇”。

这一举措,不仅旨在稳定现有专家团队,更是为了容纳并吸引更多闪烁的“星火”,把这波人才红利死死抓住。

……

5月10日。

葫芦港的晨雾总比别处稠些。

咸腥的海风裹着水雾,漫过码头旁山坡上的150毫米岸防炮。

那炮管刚刷过新漆,黑亮的炮身刻着“辽造  1931”的字样,斜指天际时,炮口还凝着几滴未干的水珠。

张汉卿踩着雾水走来,深灰司令常服的下摆沾了些潮气,手里的资料装在防水文件袋里。

今天是新舰入港的日子。

东北去年从芬兰购买的两艘‘维特辛恩’级潜艇,外加一艘从大意国低价购买的“西北风级”驱逐舰,今天正式交货了。

当然,三艘舰艇都获得了它们的新名字。

“少帅,‘辽海号’刚泊稳,卡尔森顾问在舰桥等着呢。”

沈鸿烈的声音从雾里钻出来,他穿着藏青海军礼服,肩章上的锚链沾了层薄霜,“那两艘‘潜蛟’也靠岸了,艇员们正检查鱼雷发射管。”

张汉卿点点头,目光先落在岸防炮上,“150毫米口径,射程12公里,跟‘辽海号’的主炮能形成交叉火力吧?”

“能!”沈鸿烈立刻接话,“港内三座炮台,分别对着东、南、北三个方向,‘辽海号’巡逻时,炮台能给它当后盾。”

“可惜这些都只能进行有限的近海防御,远远无法跟鬼子联合舰队抗衡。”

张汉卿轻轻颔首,表示理解。

虽说岸防炮在面对舰炮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得看舰炮是什么级别的。

如今鬼子的长门级战列舰已经拥有410毫米大口径舰炮,两边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东北海军虽然拥有巡洋舰,战斗力在国内首屈一指,但拿出去跟鬼子比的话,恐怕分分钟被打爆。它们只适合近海防御,守守河道,暂时没办法走向深蓝。

两人说着走上码头,雾色渐淡,“辽海号”驱逐舰的轮廓愈发清晰。

驱逐舰的舰艏翘着,120毫米主炮的炮盾泛着冷光,大意国顾问卡尔森正倚在舷梯旁抽烟,见他们来,忙掐了烟迎上来,递过本中文手册。

“张总司令您好,这艘驱逐舰长115米,标准排水量1200吨,航速34节,续航2000海里。”

“它拥有四门120毫米主炮,每分钟可齐射六轮,外加四具鱼雷发射管,拿来近海防御完全没有问题。”

张汉卿翻到动力页,目光落在“蒸汽轮机3.2万马力”的数据上,抬起头来:“卡尔森先生,这驱逐舰的发动机推力,是依靠两台蒸汽轮机吗?”

“正是,它拥有两个锅炉房,两台大功率蒸汽轮机,单台最大功率1.6万匹马力。这在当今全世界范围,都是一流水平,300万美元绝对超值!”

张汉卿面无表情,继续追问:“声呐和防空呢?”

卡尔森愣了愣,随即笑了:“您考虑得真细,它装备了我们大意国最新研制的声呐监听系统,运用ASDIC技术,可探测2海里内的水下大型目标。”

“防空炮方面,拥有8座双联装20毫米机关炮,用来打东瀛那种脆皮飞机,属于大材小用了。”

“声呐能分清驱逐舰和货轮吗?”张汉卿又问,脚步已经踏上舷梯。

“能!”卡尔森跟着上去,指着舱室内的声呐仪,“看这个波纹,驱逐舰螺旋桨快,波纹密;货轮慢,波纹疏,你们的士兵练一周就能会。”

下到轮机舱,湿热的空气裹着机油味扑来。

张汉卿蹲在锅炉旁,手掌贴在水冷管壁上,感受着残留的温度。

“这水循环系统比咱们旧舰好,但水垢得清勤点。”沈鸿烈开口解释。

张汉卿视察一圈后,露出满意的神色。

这款驱逐舰,说实话,也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水平,但好在是新建的,各种设备也都是当下比较先进的,完全够用。

最关键的是,东北有自己的造船厂,等船舶工程师们吃透它的技术,就可以实现驱逐舰的国产化。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三年,但他不着急。

近两年随着东北大肆招揽国外人才,很多军事科技领域的瓶颈都在逐一突破,积少成多。

现在别说制造无线电和声呐设备的专家了,就连造火箭的先驱,都被他挖了过来。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88/4368312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