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拥兵三十万,我东北军誓死抗战! > 第104章 潜蛟级潜艇

第104章 潜蛟级潜艇


张汉卿一边想着,走下舷梯,来到潜艇旁,在卡尔森的陪同下弯腰钻进舱门。

狭窄的空间里,水兵们正擦着鱼雷管。

卡尔森弯着腰,走在潜艇里显得有些磕磕碰碰,但还是尽职的热情介绍道:“张总司令,这款潜艇本来可是日耳曼帝国订购的,我们顶着很大压力才把它卖到您手中。”

“它长80米,排水量‌500吨‌,装备了两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搭载水雷及磁性水雷,可执行破交、布雷等多种任务。”

“水面最大航速‌18节,最大续航里程可达1000海里。水下最大航速10节,电池可支持它全速前进72小时。  ‌‌”

“买到它您绝对不会后悔的,我们公司愿意与您建立长远的友谊,将来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仅供参考

张汉卿闻言嘴角一扯,有些无语。

说实话,要不是他舍得砸钱,卡尔森身为大意国人,肯定不会主动把芬兰舰艇卖到东方来的。

单是卡尔森联系这两艘潜艇所收取的“介绍费”,就有20万美元。

不过他没有反驳,而是视察一圈后离开了潜艇,返回岸上。

剪彩仪式非常简单,不一会就结束了。

雾彻底散了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

张汉卿坐在码头的石墩上,身边围着沈鸿烈和卡尔森。

海风卷着船厂工地的钢筋声过来,后者指着不远处的船台:“少帅,葫芦港造船厂已经开始改造了,计划先扩3个船台,能造500吨的船,以后还要建船坞,修驱逐舰都没问题。”

“先造民用货轮。”张汉卿接过他递来的规划文件,“500吨级的,运肇州油田的原油,模块化设计,打仗时加装机枪和深水炸弹,就能当武装运输舰。”

他顿了顿,又看向卡尔森,“培训得跟紧点,大意国的团队不光教操作,还得教维护,以后这些舰的零件,咱们得自己造。”

卡尔森点头:“我留5个技师在这,教你们修柴油机、校准主炮,月薪100银元,怎么样?”

“没问题。”张汉卿笑了,“再给我们两套潜艇备件图纸,以后咱们还能合作造新艇。”

卡尔森点头答应,起身去安排。

沈鸿烈递来份舰队清单,“少帅,‘海圻号’舰龄35年,航速只剩12节,‘江亨号’续航才500海里,留着没用,不如拆了,钢材运到船厂当原料。”

海圻号是上个世纪从不列颠购买的老式穹甲巡洋舰,虽然排水量有4300吨,高居全国第一,还安装了203毫米舰炮,但实际上已经完全落伍。

真拉到战场上,它连鬼子海军十年前退役的浅间级装甲巡洋舰都打不过。留着它,妥妥的面子工程,还要耗费人力财力维护保养。

要不是之前顾忌改革海军会影响士气,他早把这艘船拆了。

好在如今打赢了奉天保卫战,还跟东瀛签订了停战协议,所以短期内不用担心发生大规模冲突,正好借这个机会淘汰老弱,降本增效。

张汉卿接过清单,沉吟片刻后点头:“拆,不光拆这两艘,‘镇海号’改成浮动维修平台,带30个技工,潜艇在海上出问题,不用回港就能修。”

他抬头看向海面,“咱们现在不用搞大舰队,先把葫芦港的防线筑牢,潜艇盯水下,驱逐舰巡海面,岸防炮守港口。等船厂升级完,就能自建几千吨级的货轮了。”

虽说在民用船只上,目前依旧是“造不如买”的情况,但长期依赖从国外购买船只,东北的船舶工业体系迟早荒废。

因此即便是赔着钱干,也得先靠民用船只的订单维持住生产。

这样等将来陆军空军兵强马壮之后,想升级海军才不会抓瞎。

后者对此十分赞同:“说得对,兵工厂已经在研发120毫米舰炮了,以后咱们的驱逐舰,主炮不用再进口。”

“好。”张汉卿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培训抓紧,船厂快点建,明年这个时候,我要看到咱们自己造的巡逻艇在这港里转,后年,要有5000吨级的货轮下水。”

“是,少帅放心,等咱们的工程师掌握大功率蒸汽轮机的核心技术,别说5000吨货轮了,就算是上万吨的,也绝对能造出来。”

“我已经按您的要求到江南造船所挖人了。国内造船领域,那边的技术实力雄厚一些。”

“嗯,那就好。”张汉卿闻言,露出满意的笑容。

江南造船所早在十年前就造出了排水量超1.4万吨的运输舰,远销美洲,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而且这里是国内,挖人总比国外容易一些。

现阶段东北有人、有钱、有工业基础,再加上以年为单位的长时间政策扶持,相信追赶上江南不难。

……

春去秋来。

半年的光阴在机器的轰鸣与士兵的汗水中飞逝。

奉天兵工厂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月产能突破六千支,配套的6×40毫米中间威力弹月产量达到两千万发,完全达到了最初的预估目标。

与此同时,“暴雨”轻机枪也成功实现量产,开始大规模列装一线部队,逐步取代性能可靠但已显落后的捷克式。

伴随着新式武器的产能爆发,张汉卿力推的“战力优化计划”  也迎来了第一次全军大考核。

考核结果,喜忧参半。

王以哲的装甲师、何柱国的骑一师等嫡系王牌,成绩斐然,士兵们娴熟地操作着枪械,战术动作干净利落,被清退者寥寥无几。

然而,当目光转向汤玉麟、万福麟等老牌将领的部队时,景象便截然不同。

一轮考核下来,全军共计清退不合格兵员三万人,其中近一半都来自汤、万二人的麾下。

这些被清退的,多是年纪偏大、体能不济、恶习难改或是与旧军官体系盘根错节的老兵油子。

他们空出的位置,迅速被来自新垦区、经过民会初步组织和教育的青壮年填补。

这些新兵思想单纯,吃苦耐劳,对带给他们土地和希望的“少帅”张汉卿抱有近乎盲目的忠诚,与汤、万等人旧部那套吃空饷、捞油水的做派格格不入。

这股“换血”的浪潮,让汤玉麟、万福麟等人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他们私下串联,痛陈这是“卸磨杀驴”,是张汉卿在一步步削夺他们的兵权。

恐慌与不甘之下,他们几次三番找到素来以稳重著称的“辅帅”张作相,希望他能主持公道。

近期更在各自防区内制造了数起不大不小的摩擦,试图试探张汉卿的底线。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张汉卿对此早有预料,改革的战车一旦启动,便已形成不可阻挡的大势。

他不再需要像去年那样,用利益交换元老派的支持。

如今的军改,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88/4368311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