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喋血明末,白虎战神扫八荒 > 第74章太行铁流

第74章太行铁流


就在李定国、张煌言等名将在武昌军校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时,在远离武昌的北方,在层峦叠嶂、地势险峻的太行山中,另一股由华夏护国军播下的火种,正以燎原之势迅猛燃烧。这股力量的领导者,名叫覃宏武。

覃宏武,这个从施南府大山里走出来的土家汉子,曾是向拯民身边一名沉默寡言却身手矫健的卫士。

在敌后尖刀特训中,他凭借山民特有的坚韧、敏锐的直觉和出色的野外生存能力脱颖而出,被向拯民亲自点名,任命为北上太行山武装工作队的队长。

他带领着精心挑选的二十七名队员,伪装成商队、流民,穿越清军严密封锁的平原地区,如同二十八颗沉默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撒进了太行山的千沟万壑。

初到太行,人生地疏。他们凭借携带的银元和食盐,小心翼翼地接触山民,打听消息。很快,他们了解到,太行山中并非铁板一块,有多股大小不一的抗清义军在活动,但大多各自为战,处境艰难。

最大的一股,是由本地猎户出身的赵大山率领的“黑虎军”,约摸三四百人,据守在险要的老虎寨。

覃宏武决定,就从赵大山的黑虎军入手。他亲自带着两名队员,冒险前往老虎寨拜访。

寨门前的空地上,赵大山打量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年轻、身材精悍、眼神沉静的陌生人,语气充满怀疑:“武昌?华夏护国军?没听说过!谁知道你们是不是鞑子派来的探子?”

覃宏武不卑不亢,将随身携带的、盖有华夏护国军白虎大印的文书和一份报道开封大捷的简陋邸报(敌后传抄版)递给赵大山:“赵当家,清虏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我们带来的是武器,是打法,是让弟兄们能真正活下去、打出去的路子,不是空话。”

赵大山识字不多,但“开封大捷”、“多尔衮败退”等字眼还是狠狠冲击了他。

他将信将疑,但覃宏武等人的气度不似作伪。恰在此时,寨子外响起急促的锣声,一支两百多人的清军绿营兵,前来征粮剿匪,已经快到山下了!

赵大山脸色一变,抄起鬼头刀就要拼命。

覃宏武却拦住他:“赵当家,这第一仗,让我们来打,也算我们的投名状如何?”

覃宏武迅速查看了老虎寨的地形,清军正沿着唯一上山的羊肠小道缓慢爬坡。他立刻下令:

“一小队,占据左侧制高点,火力掩护!”

“二小队,携带‘***’(小型手榴弹),绕到他们侧后悬崖,听我信号!”

“赵当家,麻烦你的人多准备滚木礌石,等后面炸响了,就往山下推!”

赵大山将信将疑地照办了。当清军主力气喘吁吁地爬到半山腰时,后方悬崖上突然传来几声巨响!

“轰!轰!轰!”

剧烈的爆炸声在山谷间回荡,清军后队瞬间人仰马翻,乱作一团。与此同时,左侧制高点的火枪响了,虽然只有几支,但精准的射击瞬间放倒了领队的把总。

赵大山见状,大吼一声:“砸!”准备好的滚木礌石轰隆隆倾泻而下!

前有滚木,后有“惊雷”,侧有冷枪,清军顿时魂飞魄散,哭爹喊娘地向山下溃逃,丢下了几十具尸体和不少兵器。

这一仗,规模不大,却打得干净利落,尤其是那威力巨大的“***”和精准的火枪射击,让黑虎军上下看得目瞪口呆。

赵大山一把抓住覃宏武的手,激动得声音发颤:“覃队长!不,覃长官!俺老赵服了!从今往后,黑虎军上下,听你号令!”

收编黑虎军,只是第一步。覃宏武展现出卓越的组织和军事才能。

他并没有急于扩张,而是首先对黑虎军进行初步整训,教授队列纪律、基础战术,并将带来的武器优先装备给表现突出、纪律性强的队员。

同时,他派出工作队成员,分头联系太行山中其他义军。

有的义军头领桀骜不驯,覃宏武便亲自上门,有时甚至不惜以武会友,凭借过人的身手和清晰的道理折服对方;

有的义军缺粮少药,他便调动通过秘密渠道从河南转运来的物资进行支援。

他的名声很快在太行山区传开——“武昌来的覃队长,仗义,有本事,跟着他有肉吃,有鞑子杀!”

零散的义军如同溪流汇入大江,短短两三个月,覃宏武麾下便聚集起了近两千人马。

他按照华夏护国军的编制,设立了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直属特务队(由原工作队队员和黑虎军精锐组成)。

队伍的壮大引起了清廷的警觉。驻守河南怀庆府的清军参将,调集麾下三千绿营兵,并纠集地方团练数千,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地进山“围剿”,扬言要一举荡平“太行山匪”。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一些新加入的义军头领心生怯意,提议化整为零,躲入深山。

覃宏武站在简陋的沙盘(用泥沙和石块堆成)前,目光冷静:“不能躲!一躲,民心就散了,我们好不容易建立的根基就没了!这一仗,必须打,而且要打赢!”

他仔细分析了敌情:三路清军,中路是主力,约两千人,由参将亲自率领,装备有少量火炮;左右两路各千余人,多是团练,战斗力较弱。

“集中兵力,打掉他一路!”覃宏武拳头砸在代表左路清军的石块上,“就打这路团练!打疼他,其他两路必然动摇!”

他选择了一处名为“一线天”的险要峡谷作为伏击地点。命令赵大山率一营兵力,且战且退,引诱左路清军进入峡谷;特务队和另外两个营的主力,则提前埋伏在峡谷两侧的山崖上,备足滚木礌石和手榴弹。

战斗如期爆发。赵大山依计行事,佯装不敌,将骄横的团练队伍引入了狭窄的“一线天”。当敌军完全进入伏击圈后,覃宏武一声令下,峡谷两侧枪声大作,滚木礌石如同雨点般落下,更有无数黑乎乎的手榴弹被掷入敌群!

峡谷内顿时成了死亡陷阱。团练武装何曾见过这等阵仗,在爆炸和落石的打击下死伤惨重,瞬间崩溃,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带队的地主乡绅当场被飞石砸死,余众跪地求饶。

中路和右路清军听到左路方向传来的猛烈爆炸和惨叫声,又见溃兵如潮水般涌回,吓得魂飞魄散,以为遭遇了华夏军主力,不等参将下令,便争先恐后地撤退了。所谓的“围剿”,就此草草收场。

此战,太行根据地以伤亡百余人的代价,歼敌近千,俘获数百,缴获大量兵器粮秣,声威大震!覃宏武“太行虎将”的名号不胫而走。

在这场以及后续的战斗中,根据地里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赵大山:这位原来的山寨王,如今是覃宏武麾下头号猛将,每战必冲锋在前,那柄鬼头刀饮满了清虏鲜血。

小石头:原工作队最年轻的队员,机灵勇敢,在“一线天”伏击战中,他独自攀上绝壁,用手榴弹炸毁了清军试图建立的一个临时火力点。

苏先生:一位避祸山中的前明落魄秀才,被覃宏武请出担任“文书官”,负责登记户籍、宣传政策、教授识字,他用浅显的语言将“驱逐鞑虏、均田安民”的道理讲得深入人心,被称为“根据地的笔杆子”。

短短半年时间,覃宏武领导的太行根据地已扩展到涵盖三县交界、人口近十万的规模,主力部队发展到五千余人,还有数量更多的民兵。

他们依托山险,建立村寨,恢复生产,推行华夏护国军的简易政策,成为插在清廷腹地的一把锋利尖刀,与南面的开封、西面的潼关(时有义军活动)遥相呼应。

当覃宏武派人将根据地发展的详细报告和缴获的清军参将顶戴送回武昌时,向拯民抚摸着那顶冰凉的顶戴,看着地图上那块在敌后顽强存在的区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太行铁流……已成气候矣!”他知道,北伐的棋局上,又多了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这股由他亲手播下的火种,必将成燎原之势,烧遍北国山河。


  (https://www.02shu.com/5037_5037945/5028855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