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喋血明末,白虎战神扫八荒 > 第75章齐鲁星火

第75章齐鲁星火


就在太行山脉的铁流滚滚向前时,华夏护国军播撒下的另两颗种子,也在古老的齐鲁大地上悄然生根发芽,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两颗种子,分别落在了沂蒙山区和胶东半岛。

田振国,与覃宏武一样,也是从施南府大山里走出来的兵,曾是向拯民身边另一个不爱说话、却眼神灵动的卫士。在特训中,他展现出了与覃宏武不同的特质——不仅军事技能过硬,更有一股天然的亲和力,善于和人打交道。他被任命为山东武装工作队的队长,目标是开辟沂蒙根据地。

他带着二十几名队员,扮作逃荒的流民,混在凄惶的人流中,进入了层峦叠嶂的沂蒙山。这里的百姓,饱受清军和土匪的双重蹂躏,眼神里充满了警惕与麻木。

田振国没有急于亮明身份。他选择了一个被土匪祸害惨了的小山村住下,白天帮老乡砍柴挑水,医治牲口(队员中有懂兽医的),晚上就给围坐过来的村民讲“南边”的故事,讲武昌有个向大统领,带着兵打了大胜仗,赶跑了鞑子,还给穷人分田地。

他讲得生动,用的是山里人能听懂的大白话。起初,村民们只是听着,不说话。直到有一次,一股几十人的流匪前来勒索粮食,田振国带着队员们,利用地形和几支短火铳,干净利落地将土匪击溃,还缴获了些许兵器。这一下,村民们看他们的眼神彻底变了。

“田队长,你们……真是那边来的?”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石匠颤声问。

田振国拿出藏在包袱底部的白虎旗,郑重地展开:“老人家,我们是华夏护国军,是来帮咱们老百姓打鞑子、求活路的!”信任,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田振国以这个山村为基点,开始组织民兵,教授他们如何放哨、如何传递消息、如何利用山石林木制作简单的陷阱。他深知群众的力量,提出了“鞑子来了钻山沟,民兵配合打冷枪”的战术。

地雷初响,威震蒙阴:

清军一个把总率三百余人进山征粮,气焰嚣张。田振国早已得到消息,他带领民兵和部分队员,在清军必经的一条狭窄山路上,埋设了十几颗简陋但有效的“石雷”(火药裹在凿空的石头里)和“铁西瓜”(利用缴获的铁壶、瓦罐制作)。

当清军大摇大摆地进入伏击圈时,田振国一声令下,拉响了地雷!“轰!轰!轰!”爆炸声在山谷间猛烈回荡,碎石铁片横飞,清军被这来自地底的打击炸得晕头转向,死伤数十人。不等他们反应过来,两侧山梁上枪声响起,虽然稀疏,却精准地撂倒了几个军官。幸存的清军以为中了大队人马埋伏,丢下粮车,狼狈逃窜。

此战,缴获粮食一批,兵器若干,更重要的是,“沂蒙山来了天兵天将,会用地雷咒”的消息迅速传开,前来投奔的百姓和零散义军络绎不绝。半年时间,田振国硬是在这崇山峻岭中,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抗清队伍,建立了初步的沂蒙根据地。他手下也涌现出像神枪手猎户“山鹰”,和善于鼓动宣传的  former  说书人“铁嘴李”这样的代表人物。

与扎根山区的田振国不同,奔赴胶东半岛的张大明,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张大明并非施南老兵,他原是江北的流民,在逃难途中被华夏军收容,因头脑灵活、敢打敢拼,在训练中表现优异,被破格提拔为队长。他率领的工作队,目标是在沿海的胶东半岛打开局面。胶东情况复杂,除了清军,还有各种海盗、地方豪强武装以及零星的抗清义军,彼此关系盘根错节。张大明深知,在这里,光靠躲藏和发展民兵是不够的,必须主动出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他首先找到的,是一支被称为“浪里蛟”的海上义军,头领姓海,主要活动在登州外海岛屿,以劫掠清军漕船为生。张大明冒着风险,乘小舟登岛拜访。

“合作?凭什么?”海首领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对张大明这个“南边来的陆上人”充满不屑。

张大明不慌不忙,让人抬上来两个木箱,一箱是雪亮的匕首和短火铳,另一箱是白花花的银元。“凭这个,够不够?还有,”他指着随行队员背上用油布包裹的长条物,“我们还有更好的家伙,能帮你把鞑子的战船都送进海底!”他展示的是几支防水处理过的线膛枪和少量威力更大的炸药包。海首领将信将疑地试射了线膛枪,那惊人的精度和射程让他动容。

恰在此时,哨探来报,清军两艘巡海哨船正朝岛屿驶来。海首领看向张大明。张大明咧嘴一笑:“海老大,这一仗,我们帮你打,让你看看咱们的本事!”

海上陆上,地雷扬威:

张大明没有选择在海上硬拼。他判断清军哨船可能会在附近一处僻静的海湾停靠取水。他提前带着队员和部分“浪里蛟”的人,在那片海滩和通往内陆的唯一小路上,布下了层层“水雷”(用密封木桶装火药,设置触发引信)和地雷。

果然,清军哨船驶入海湾。就在水兵准备下船时,最先触碰到绳索的水雷轰然爆炸,木屑与水柱冲天而起!船上清军大乱。紧接着,试图登陆的清军又在沙滩和小路上接连踩响地雷,炸得血肉横飞。张大明的队员和“浪里蛟”的弓箭手、火铳手则躲在岩石后,冷静地射杀惊慌失措的敌人。

两艘哨船一艘被炸沉,一艘重伤逃逸。

海首领亲眼目睹了地雷的巨大威力和平密配合的战术,彻底服气,当场与张大明献血为盟,加入了华夏护国军序列。

整合了“浪里蛟”的力量,张大明在胶东半岛有了立足点。

他继续运用灵活的手腕,或武力收编,或利益联合,将几股较小的抗清武装团结起来,形成了以沿海岛屿和部分山区为依托的胶东根据地。

他尤其重视地雷的运用和发展,成立了“地雷作坊”,招募本地工匠,结合向拯民提供的思路,不断改进地雷的触发方式和威力。

他的队伍里,有精通水性的“浪里蛟”老弟兄,也有善于伪装布雷的  former  猎户“土行孙”。

田振国在沂蒙山区稳扎稳打,张大明在胶东半岛纵横捭阖,虽然根据地的规模和实力尚不及覃宏武的太行根基,但这两股力量,如同两把锋利的匕首,一左一右,抵在了清廷山东统治的软肋上。

他们灵活运用地雷战,伏击清军运输队,炸毁炮楼哨卡,使得清军在山东的统治变得千疮百孔,风声鹤唳。

地方官员上报的文书里,充满了对“诡雷”、“土八路”(清军对根据地军民的污蔑性称呼)的恐惧和无奈。

齐鲁大地上的星星之火,已然点燃。

它们与太行铁流、武昌大本营遥相呼应,共同编织着一张越来越紧的绞索,缓缓套向北方清廷的脖颈。

来自施南的老兵田振国和从流民中崛起的张大明,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抗清传奇。


  (https://www.02shu.com/5037_5037945/5028578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