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权势滔天,从发现干休所秘密开始 > 第五百八十三章 陶瓷

第五百八十三章 陶瓷


有清溪村的吊脚楼,有老桂花树下的长桌宴,还有戴着傩戏面具的小朋友,最末一页是一幅未完成的蜡染。

上面画的是一群不同肤色的人,围着篝火跳舞,旁边用铅笔写着“清溪村的朋友”。

小雨凑到田老倌身边,仰着头说:

“田爷爷,我想把这幅画也做成陶瓷,送给去年来村里的德国小朋友。”

田老倌笑着摸了摸她的头:

“好啊,等李峰从市里回来,让他帮你联系马可。

咱们小雨的画,就得让更多人看到。”

正说着,李峰的车停在了院门口。

他刚从市文旅局回来,手里拿着一份红色的文件,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清溪村的‘非遗活态传承模式’,被国家文旅部评为全国示范案例了!

下个月的博览会上,还要咱们做现场展示。”

院子里瞬间热闹起来,正在编竹篮的陈师傅放下竹丝,快步走过来;

王阿婆也从染坊里出来,手里还攥着刚染好的蓝布,布角滴下的水珠落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

“真的?那咱们的蓝草染,以后全国都知道了?”

王阿婆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激动,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花。

李峰点点头,把文件递给大家传阅:

“不仅如此,赵厅刚才还跟我说,德国的纪录片下个月就要在国际纪录片节上展映了,导演特意邀请咱们去参加首映式。”

“去国外?”田老倌眼睛一亮,随即又有些犹豫。

“我这老骨头,坐飞机会不会给你们添麻烦?”

“田伯您放心,我跟航空公司都问好了,有专门的轮椅服务。”

许星悦笑着说,“而且安娜也会去,她还说要带咱们去看她收藏的那方蜡染手帕。

就是您当年雕的桂花树纹样,她现在还当宝贝似的收在玻璃柜里。”

田老倌听了,忍不住笑出声:

“那可得去!让老外再看看,咱们清溪村的手艺,可不是只能摆在博物馆里的。”

接下来的一个月,清溪村又进入了忙碌却充实的节奏。

田老倌带着几个年轻徒弟,赶制博览会上要用的傩戏面具;

王阿婆和小雨一起,完成了那幅“清溪村的朋友”蜡染,还特意染了几块蓝布,准备在展示时教游客做简单的蜡染图案;

陈师傅则编了一批小巧的竹编礼盒,里面装着陶瓷碗和蜡染手帕,做成了成套的文创产品。

李峰和许星悦则忙着对接博览会的各项事宜,偶尔还要抽时间去市里的学校做非遗讲座。

有天晚上,两人坐在阳台上等晾晒的蜡染布干透。

许星悦突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去德国参展的场景。

那时候她还紧张得,差点把蓝草染料洒在行李箱里,如今却能从容地,跟国外传承人讨论合作细节。

“你还记得吗?当时田伯让咱们多拍照片,说要贴在传习所的墙上。”

许星悦靠在李峰肩上,看着远处的星空。

“现在传习所的墙上,都快贴满照片了。

有德国游客学木雕的,有马可跟阿婆讨论纹样的,还有小雨第一次拿蜡染奖的。”

李峰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温暖:

“以后还会有更多。明年咱们计划在村里建一个非遗体验馆,让游客不仅能学手艺。

还能住吊脚楼、吃黔东菜,真正感受咱们的生活。”

博览会开幕那天,清溪村的展区成了全场焦点。

田老倌戴着老花镜,现场演示木雕技艺,他手里的刻刀上下翻飞,不过半小时,一个小巧的傩戏面具就成型了,引来周围阵阵惊叹。

王阿婆和小雨则教游客用铜刀画蜡染,一个外国小朋友拿着自己画的蝴蝶,兴奋地跑到李峰身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

“我要把它带回家,告诉妈妈中国的魔法布。”

最热闹的还是“非遗创新论坛”上,李峰刚讲完清溪村的传承故事,台下就有不少省市的代表举手提问。

有个来自西北的传承人问:

“我们那里也有老手艺,可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你们是怎么留住他们的?”

李峰指了指展区里,正在忙碌的周明远和几个年轻徒弟:

“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手艺‘活’起来。

让年轻人看到手艺能赚钱,能交朋友,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就像周明远,三年前还是个想出去打工的小伙子,现在不仅成了传习所的负责人,还能跟国外的传承人谈合作。”

周明远听到这话,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随即又挺直了腰板。

他手里正拿着一份合作协议,是跟一家电商平台签的,准备把清溪村的文创产品卖到全国。

博览会结束后,一行人飞往德国参加纪录片首映式。

当大屏幕上出现清溪村的画面时,李峰突然有些恍惚。

镜头里,田老倌在山里找木材,王阿婆在蓝草田里采摘,村民们围着篝火跳傩舞,德国游客跟着陈师傅学编竹篮,小雨举着蜡染布在桂花树下奔跑……

那些平凡却温暖的瞬间,此刻都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首映式结束后,安娜拉着许星悦去看她收藏的蜡染手帕,小心翼翼地从玻璃柜里取出来,手帕上的桂花树纹样依旧鲜亮。

“你知道吗?每次有人问我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我都会拿这个出来。”安娜笑着说。

“它不是最贵重的,却是最有温度的——我能看到王阿婆染布时的认真,能想到清溪村的阳光和桂花。”

许星悦心里一暖,从包里拿出小雨的蜡染画册,翻到那幅“清溪村的朋友”:

“这是我们村里孩子画的,送给你。

以后再有机会,欢迎你带更多朋友来清溪村,我们还在老桂花树下等你们吃酸汤鱼。”

回程的飞机上,田老倌靠在窗边,看着下方连绵的云层,突然轻声说:

“峰娃子,我这辈子雕了无数个傩戏面具,以前总觉得,能把手艺传下去就够了。

现在才知道,原来手艺还能像桂花一样,飘到这么远的地方,让这么多人闻到香味。”

李峰握住他的手,轻声说:

“田伯,这才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人知道清溪村,知道咱们的非遗。”

飞机降落在黔东机场时,恰逢一场细雨。

李峰撑着伞,小心翼翼地扶着田老倌,许星悦则牵着小雨走在旁边,手里还捧着德国纪录片导演赠送的展映证书。

证书封面印着清溪村的老桂花树,下面用中德双语写着“最具人文温度纪录片”。

“还是家里的雨舒服,”田老倌深吸一口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笑着说。

“在德国总觉得空气里少点味儿,现在闻着这雨丝儿,才算踏实。”

许星悦帮他拢了拢衣领:

“田伯,咱们先回村,王阿婆和陈师傅肯定都在传习所等着呢。”


  (https://www.02shu.com/5035_5035664/4382606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