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天天死谏,我成千古明君了? > 第113章 惊天的数字!

第113章 惊天的数字!


黄子澄、齐泰、朱棣三个人的目光在空气中交汇到一处,彼此凝视着对方,三个人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三人笑容里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仿佛在这一刻,他们之间的想法完全相通,就像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三个人的心思连在了一起。

每个人的嘴角都微微向上弯起,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

窗户外边,是一片朦朦胧胧的夜色,远处的树木和建筑都隐没在黑暗之中,看不真切具体的轮廓和形状,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黑影在夜风中轻轻晃动。

黑影在黯淡的光线下时而拉长时而缩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夜色中舞动,偶尔有几片树叶被风吹落,在黑暗中打着旋儿飘向地面。

.......

一阵又一阵的蝉鸣声和青蛙的叫声从外面的花园和池塘边传进来。

这边的声音刚刚停歇,那边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给这个夏夜增添了几分热闹。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属于夏夜的独特乐章,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着,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明亮的月光从高高的天上静静地照下来,柔和地落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花草的叶片上,把整个庭院都映照得微微发亮,仿佛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白色的轻纱。

月光让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祥和,月光下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随着微风轻轻摇摆,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草叶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只不过因为燕王府的书房窗户和门都关得严严实实,一点缝隙也没有留下,外面的光线根本无法透进来。

所以黄子澄他们三个人其实并不能看到外面那明亮皎洁的月光,也无法欣赏到月光下的美景,只能凭着想象去感受外面的夜色,他们只能通过声音来猜测外面的景象,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月夜的美景,想象着月光如何洒满庭院。

可是这个时候,他们三个人的心里面,却比外面那明亮的月光还要亮堂,还要觉得光明和温暖,仿佛有一团火焰在胸腔中燃烧,照亮了内心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

这种发自内心的光亮甚至让他们觉得比真实的月光更加耀眼,更加令人心潮澎湃,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

"本王仔细地思考了一下,我们燕王府学宫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就赚到这五十万两银子,还真的要感谢老二他们在前面给我们指了路啊,要不是有他们先走了一步,我们也不会这么顺利。"

朱棣语气深沉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慨,他的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回荡,带着几分感慨,也带着几分得意。

朱棣脸上浮现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显示出他内心的激动,他的目光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明亮。

黄子澄和齐泰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彼此都能从对方的眼神中读懂心中的想法。

那是一种心领神会的理解,他们微微点头,嘴角都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显然对朱棣的话深有同感,两人的手不约而同地握紧了。

朱棣这样一说出来,黄子澄也就完全明白了他话里所包含的深层意思。

明白了燕王府学宫能够快速成功的根本原因,心里顿时豁然开朗,仿佛有一道亮光划破了心中的迷雾,让他对整件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的眉头舒展开来。

.......

为什么朱棣说要感谢朱樉给他们领路呢?

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黄子澄心中盘旋,他仔细思索着其中的关联,试图找出最合理的解释,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抚过衣袖上的褶皱。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之前的想法和思路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完全看清形势,把问题想得太过复杂了,总以为后来者就一定会处于劣势,却忽略了其中潜藏的机遇,他们的思维被固有的观念束缚住了。

他自己之前所想的,只是觉得和稷下学宫相比较起来,燕王府学宫是属于后面才办起来的,是一个后来者,总觉得会处处不如人,在各个方面都会受到限制,难以取得同样的成就,这种想法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后来办起来的那一个,自然是没有最先开创的那一个那么会赚钱的嘛,这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的人,当然是能够享受到最大最多好处的那一个。

后面的人跟着前人的脚步,摸着石头一步一步地过河,虽然所要面对的风险比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小了不少,但是同样地,能够得到的收益也跟着降低了不少,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黄子澄原本是这样认为的,这种想法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像一棵老树的根须深深扎入土中。

从根本上面来说,黄子澄心里面这样去想,其实是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的,这种想法在一般情况下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常理,大多数情况下事实也确实如此,他轻轻叹了口气,似乎有些遗憾。

可是他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那就是宣传所带来的巨大效果!这个效果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就像是一块投入水中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一圈圈地扩散开去。

.......

当稷下学宫重新开办的计划刚刚被宣传出去的时候,那些商贾们一个个都是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他们心里面虽然有些蠢蠢欲动,很想去尝试一下,可是他们却又不敢真的去尝试,害怕会有什么风险,担心自己的钱会打水漂,所以都在犹豫不决,迟迟不敢做出决定,他们的手指在算盘上拨来拨去,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和这种开办学宫的模式相比较起来,稷下学宫确实是那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的,是第一个尝试这种新模式的人,承担了最大的风险,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像在薄冰上行走那样谨慎。

但是同样地,从那些商贾们的角度来看的话,他们也是在挑选一个第一个敢站出来去吃螃蟹的人,他们需要仔细地考虑这里面所存在的风险,他们会犹豫不决,会不敢轻易地做出决定。

这是很正常的心态,谁都不想当那个吃亏的人,毕竟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的钱袋紧紧系在腰间。

而燕王府学宫却不需要像稷下学宫那个样子,有了前些日子稷下学宫重新开办所带来的成功例子在前面作为榜样。

燕王府学宫即将开办的消息一传出来,之前那些因为名额已经满了或者因为价格实在是太高了而没能进入稷下学宫的商贾们,一听到燕王府学宫就要开办的消息,立刻就主动找上门来了,生怕再次错过机会,表现得十分积极,争先恐后地前来咨询和报名。

他们的马车把燕王府前的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这样的情况也就导致了燕王府学宫即将开办的消息一传出来,短短一天的时间里面,朱棣这边就已经卖出去整整十个名额,赚到了整整五十万两银子的情况出现!

这个速度之快,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连朱棣都有些不敢相信,仿佛做梦一般。

不过........和朱煐所开办的稷下学宫比较起来,燕王府学宫这五万两银子一个的名额,毫无疑问就显得便宜了许多。

没有那么高的价值,看起来似乎低了一个档次,在价格上处于劣势,就像普通玉石与美玉放在一起比较那样明显。

筹集资金的速度快,并不能够代表所获得的利润就大,从真正的利润总额这个方面来说,毫无疑问是朱煐所开办的稷下学宫要更加厉害许多,能够赚到更多的钱,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毕竟单个名额的价格相差悬殊,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一边是五万两银子一个的便宜名额,另一边是四十万两银子一个的十分昂贵的入学名额,这两个价格相差甚远,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就像麻雀与凤凰比美那样差距明显。

两边所能够获得的利润,几乎就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有着天壤之别,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就像小溪流与江河之间的差距那样明显,一个细细流淌,一个汹涌澎湃。

.......

不过此时此刻,他们三个人并没有去考虑这些问题,也没有在意这些差距,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被眼前的成果冲昏了头脑,像喝了美酒那样陶醉。

不管是朱棣,还是黄子澄和齐泰,他们三个人虽然都是能力十分出众,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流传千古的人物,都有着过人的才华,不是等闲之辈,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的名字被后人铭记。

三个人里面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说是一个愚蠢的人,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有着过人的智慧,思维敏捷,见识广博,他们的眼睛都透着睿智的光芒。

可是当事情涉及到经济学,涉及到做买卖这个方面的时候,他们三个人算起账来就不是那么清楚了,显得有些外行,不太懂得其中的门道,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那样蹒跚,他们的手指在账本上移动,却总是算不对数字。

这和一个人是不是聪明,有没有才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单纯就是因为他们三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面,还没有扩展到这一个方面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才会显得生疏,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的眉头因困惑而皱起。

朱棣心里的想法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用比较低的价格来出售名额,先尽快地弄到钱,这样就能够在自己父皇面前好好地出一出风头,顺便也能够把父皇交代下来的任务给完成。

同时手里有了钱之后,也能够稳稳当当地推进后面的那些建设工作,不至于因为缺钱而停滞不前,影响进度,这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规划着未来的工程。

至于像什么利润率是多少,什么名额会不会贬值这样的问题,根本就就不在他所考虑的范围之内,他完全不去想这些事情,觉得那些都不重要,眼下最要紧的是解决资金问题,他的目光只盯着那堆白花花的银子。

毕竟他是一个王爷,并不是一个专门做生意的商人,不需要像商人那样精打细算,凡事都要计较得失,他更看重的是实际效果和面子问题,他的腰板挺得笔直,显露出王者的气度。

这就好像你让诸葛亮来到现代,和你比试在电脑上打字的速度一样,这是完全不公平的比试,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双方所处的时代不同,掌握的技术也不同,一个羽扇纶巾,一个面对键盘。

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诸葛亮,哪怕他再怎么样聪明,想要学会在电脑上打字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你却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巧。

这样双方进行比试,你肯定是会获得胜利的那一个,这是毫无疑问的,结果显而易见,但这并不能说明诸葛亮不如你,他的智慧在另一个领域闪耀。

这并不能够证明诸葛亮就是一个愚蠢的人,单纯只是因为他所掌握的知识面,还没有覆盖到这一个方面而已,仅仅是这样罢了,和他的智商完全没有关系。

并不能因此否定他的智慧,他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已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而事情偏偏就是这样巧合,不管是朱棣,还是黄子澄和齐泰,他们都并不是从后世穿越过来的人,对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做出不够明智的决定,他们的决定基于有限的认识。

甚至他们三个人里面,没有一个人是亲自做过生意的,都没有经商的经验,对商业运作一窍不通,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那样,他们的手只握过笔和剑,没有碰过算盘。

如果是一个有着丰富做生意经验的商贾,或许他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但是依靠着他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凭借着他的本能,也是能够察觉到这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够看出其中的门道,知道该怎么避免吃亏,这是经验赋予他的直觉,他的眼睛能看透买卖的奥秘。

可是十分明显的是,他们三个人里面,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这样的经验,都没有经商的天赋和直觉,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没有意识到其中潜在的问题,他们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

........

虽然他们三个人对于做生意里面的那些门道和讲究并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像个门外汉,对商业运作的规律一知半解,他们的谈话中很少出现商业术语。

但是他们三个人对于已经到手的那五十万两银子,却是有非常清楚的概念的,知道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足以让人心动,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他们的眼睛在看到银票时闪闪发光。

这笔钱哪怕是对朝廷来说,都是一笔不算小的数目了,可以办成很多大事,解决不少问题,比如赈灾、修路、建军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这些银子能养活数万军队一年。

也就是之前朱煐开办稷下学宫的成功例子在前面作为对比,让人们有了心理准备,要不然的话,光是燕王府学宫所筹集到的这五十万两银子,就足以让整个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了,会引起巨大的轰动!

这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甚至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朝堂上会掀起波澜。

.......

书房里面。

蜡烛的火光在轻轻地跳动着,在墙壁上投下摇曳的影子,忽明忽暗,给房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三个人的影子随着火光晃动。

檀香静静地燃烧着,一缕缕青色的烟雾缓缓上升,在书房里面缭绕不散,整个房间里面都充满了一种让人心情愉悦的香气,闻起来十分舒服,让人心神宁静,有助于思考问题,那香气淡淡地弥漫在空气中。

宽大的书房里面只有朱棣、黄子澄和齐泰三个人,没有其他的仆从和侍卫,显得格外安静,只有他们三人的呼吸声和偶尔的说话声打破这份宁静,他们的私语声在房间里回响。

此时此刻,他们三个人的心里面都是十分激动和兴奋的,难以平静下来,脸上都带着笑容,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他们的手因兴奋而微微发抖。

五十万两银子已经实实在在地到手了,这个数字,足以让他们三个人感到满意,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比想象中要好得多,就像意外捡到了宝贝那样令人欣喜,他们反复确认这个数字。

这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他们三个人原本所预料的结果,比他们想象的要好得多,让他们喜出望外,仿佛中了头彩那般幸运,他们的声音因激动而提高。

沉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三个人都沉浸在各自的思绪中,没有人说话,各自想着心事,房间里只能听到蜡烛燃烧时发出的细微噼啪声,那声音轻轻作响。

"本王准备现在立刻就进宫去!"

朱棣忽然开口说话,打破了房间里那一片沉寂的气氛,声音中带着迫不及待,显得十分急切,仿佛一刻也等不及了,他的脚步已经转向门口。

一边说着,朱棣一边转过头来看向站在旁边的黄子澄和齐泰,目光在他们脸上扫过,似乎在寻求他们的认同,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他的眼神中带着询问。

黄子澄和齐泰听了朱棣所说的话,眉头都不由自主地向上挑了挑,显得有些惊讶,没想到他会这么着急,在这个时间点就要进宫,两人的手不约而同地握紧了。

两个人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之后,黄子澄点了点头说道。

"确实是应该进宫去一趟,既然学宫有了这么好的消息,自然应该去通知陛下这位学宫祭酒一声,让他也高兴高兴,分享这个喜讯,这也是为人臣子应该做的事情。"他的声音平稳而坚定。

"哈哈哈哈,本王心里面也正是这样想的,和你们不谋而合。"

"父皇他是学宫的祭酒,这学宫才刚刚创办起来,一天之内就收入了五十万两银子,这样值得高兴的好事情,父皇他理所应当应该知道,也应该让他看看我们的能力,知道我们不是无能之辈,我们也能办成大事。"

朱棣十分高兴地说道,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声音洪亮,在书房里回荡,显示出他内心的激动,他的手掌拍在桌面上发出响声。

说完了这些话,朱棣就准备立刻动身出发,一刻也不想耽搁,恨不得马上飞到皇宫里去,把这个好消息亲自告诉父皇,他的披风随着转身的动作飘起。

黄子澄和齐泰看到朱棣准备直接动身,两个人的神情都变得严肃起来,意识到事情的紧迫性,知道不能拖延,必须尽快行动,他们的目光紧紧跟随朱棣的身影。

趁着朱棣还需要稍微收拾一下的功夫,两个人立刻以要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去通知朱允炆为由,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燕王府,匆匆赶往东宫,脚步匆忙,生怕耽误了时间,他们的衣袂在夜风中翻飞。

......

朱棣这个时候心情正好,当然不会去在意他们两个人要去做什么,也没有多想,完全沉浸在喜悦中,像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玩具那样开心,他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他准备稍微梳洗整理一下之后,就直接进宫去,面见自己的父皇,把这个好消息当面告诉他,想象着父皇听到消息后的表情,他的手指整理着衣领。

朱棣的心里面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自己那个一直以来都板着一张脸,对自己没有什么好脸色的父亲,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脸上所露出来的惊讶的表情了,想看看他会不会对自己刮目相看,改变以往的看法,这是他最期待的事情,他的心跳因期待而加速。

一天之内就弄到了五十万两银子?

这要是放在以前,就算是做梦自己也不敢做这样的梦啊,想都不敢想!觉得根本不可能,就像天方夜谭那样遥远,他的手掌因兴奋而出汗。

可是现在,这件连做梦都不敢去想的事情,却实打实地被自己亲手给完成了,变成了现实!

怎能不让人激动?

就像攀登上了从未有人到达过的高峰那样令人振奋,他的胸膛因自豪而挺起。

此时此刻的朱棣,就像是一个想要得到大人表扬的小孩子一样,心里面十分渴望能够得到老朱的认可和赞许,希望父皇能够对自己另眼相看,不再那么严厉,多给自己一些关爱和肯定,他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老朱对自己几个儿子的教育方式是比较放纵的,基本上是以散养为主,除了老大朱标之外,老朱几乎很少去鼓励其他的儿子,很少表扬他们,总是严格要求,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强,他的教育方式像严师。

不管是朱樉,还是朱棡,或者是朱棣,老朱在言语上基本上就没有说过几句鼓励他们的话,总是严格要求,很少给予肯定,这让他们内心都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他们的心中都藏着对父爱的渴望。

所以不管是朱樉还是朱棣,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第一时间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希望得到老朱的认可,想要得到他的夸奖,这是他们最在意的事情,就像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那样自然,他们的目光总是望向皇宫的方向。

朱棣的心里面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赶紧进宫去了,想要立刻就到父皇的面前,亲口告诉他这个好消息,想象着父皇赞许的目光,他的脚步不自觉地加快。

......

而就在同一时间。

刚刚离开燕王府的黄子澄和齐泰,也急急忙忙地、一刻不停地匆忙朝着皇宫里面赶去,脚步匆匆,不敢耽误,就像身后有猛兽追赶那样急切,他们的额头上渗出细汗。

虽然他们双方是合作关系,都是站在同一条线上的人,可是黄子澄和齐泰的心里面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有自己的考量,不能完全依赖朱棣,毕竟各为其主,他们的忠诚有所划分。

他们两个人是代表朱允炆这一方的,是太子的亲信,自然要为自己的主子着想,维护太子的利益,他们的职责是辅佐太子。

眼下朱棣已经取得了一天之内五十万两银子入账的好成绩,他马上就要进宫去见老朱了,身为这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黄子澄和齐泰自然应该去向朱允炆这位boss汇报一下具体的情况,让他及时了解进展,做好应对准备,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他们的表情严肃而认真。

深夜之后是不允许进入皇宫的,不过眼下这个时间还并不是深夜,月亮也只是刚刚开始向大地洒落它的光芒,天色还不算太晚,还来得及进宫,宫门尚未下钥,守卫的士兵还站在门口。

黄子澄和齐泰马不停蹄地进入了东宫,没有片刻停留,直接朝着朱允炆的住处赶去,就像有重要军情要汇报那样急切,他们的脚步声在长廊里回响。

当他们抵达东宫的时候,朱允炆正在一丝不苟地、认真地抄写着自己的课业,神情专注,完全没有注意到外面的动静,完全沉浸在书写之中,他的笔尖在纸上移动。

练习写字也是他课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天都要进行,从来不会间断,这是他培养自己修养的方式,他的手腕稳稳地控制着毛笔。

朱允炆每一天都要抽出至少半个时辰的时间来练习写字,雷打不动,已经成为习惯了,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那样自然,他的书桌上摆满了写好的纸张。

倒不是因为他的字写得有多么难看,而是为了通过练习写字来磨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培养耐心和定力,成为一个稳重的人,这是帝王教育的一部分,他的眉头因专注而微微皱起。

皎洁的月光洒落在皇宫道路上的金砖上面,反射出淡淡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方向,仿佛为重要的事情开辟道路,月光下的金砖闪闪发光。

在宫人的带领之下,黄子澄和齐泰很快就来到了东宫,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一路畅通无阻,宫人们都认识这两位常来的大臣,他们的身影在宫灯下拉长。

东宫这个时候已经点燃了灯火,明亮的灯火把整个东宫都照得十分亮堂,如同白昼,显得格外气派,彰显出太子居所的不凡,灯笼在檐下轻轻摇晃。

......

朱允炆听到黄子澄和齐泰进宫来的消息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显得有些意外,不知道他们为何这么晚还来,心中升起一丝不安,他的笔停顿在纸上。

当他看到黄子澄和齐泰在宫人的带领下急急忙忙地来到东宫,朱允炆的心里面再也难以保持平静,他停下了手中正在练字的笔,抬起头来看着他们,眼中带着疑问,等待着他们开口解释,他的手指还握着毛笔。

他毕竟还是一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年纪还小,还完全做不到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能面不改色的那种程度,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是他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表现,他的脸上带着稚气。

别说朱允炆做不到,就连他的母亲吕氏也做不到一直保持淡定的样子,也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这是人之常情,毕竟关系到自己儿子的前途,她的手指紧紧握着帕子。

朱允炆和吕氏看到黄子澄他们两个人的时候,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心里面都感到有些紧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有种不好的预感,仿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他们的目光中带着担忧。

眼下这个时间已经入夜了,皇宫的大门都快要关闭了,一般不会有人在这个时辰进宫,除非有紧急情况,这让他们更加担忧,夜晚的皇宫显得格外安静。

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是不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宫的,这不符合常理,所以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而且很可能是急事,他们的心跳因紧张而加快。

可是要紧的事情........?

.......

能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呢?

无非就是关于燕王府学宫的事情,这是他们目前最关心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关系到他们的计划和未来,他们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上面。

他们两个人作为朱允炆的心腹,朱允炆已经把和朱棣合作的燕王府学宫的具体事宜都托付给了他们两个人去处理,全权负责,所以他们会来汇报也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职责,他们的肩上承担着重任。

毕竟朱允炆和吕氏长时间居住在东宫里面,并不适合频繁地和朱棣见面,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只能通过黄子澄他们来传递消息,这是最稳妥的方式,他们的会面总是谨慎安排。

所以在看到他们两个人的时候,朱允炆的心里面大致就已经猜到是什么事情了,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肯定是学宫那边有消息了,只是不知道是好是坏,他的手掌微微出汗。

大概率就是燕王府学宫那边出了什么事情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这让他心里七上八下的,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那样不安,他的眉头因忧虑而紧锁。

吕氏和朱允炆全都想到了这一点,两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变得严肃起来,神情凝重,等待着黄子澄他们开口,房间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烛光下的影子显得格外沉重。

"黄师傅,齐大人,是不是学宫那边出了什么事情了?"

朱允炆一脸紧张地看着他们,站起身来迎接他们,语气中带着担忧,声音有些发紧,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安,他的脚步有些慌乱。

"殿下已经知道了?"

黄子澄和齐泰这个时候依旧还有一半的心神沉浸在那一天之内燕王府学宫卖出去十个入学名额,从商贾手中收取了五十万两银子的好消息之中。

两人并没有察觉到朱允炆和吕氏那紧张的情绪,也没有看出他们的担忧,还以为他们已经得知了消息,所以才会这么问,他们的脸上还带着笑意。

被朱允炆这样主动一问,两个人都愣了一下,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换了一个困惑的眼神,他们的笑容凝固在脸上。

黄子澄和齐泰面面相觑,互相看着对方,眼中都带着疑惑,不知道朱允炆为何会这么问,这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的手不自觉地握在一起。

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这都还没有说出来,允炆殿下就已经知道了吗?他是怎么知道的?难道消息已经传开了?这不太可能啊,他们心想着,他们的目光中充满疑问。

"黄师傅,齐大人,您们深夜来访,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除了学宫的事情,孤想不到其他的事情了啊。"

"是不是那个朱煐又使出了什么手段来对付我们?给我们制造了麻烦?"

朱允炆一脸焦急地看向黄子澄,等待着他的回答,心情十分急切,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手心都有些出汗了,他的声音因紧张而微微发抖。

黄子澄听到朱允炆的话之后愣了一下,怔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明白了其中的误会,知道他们想错了,把他们的来意理解反了,他的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殿下这是误会了我们来的目的了啊!以为我们是来报忧的,所以才会这么紧张,把好消息想成了坏消息,他的心中顿时明了。

"哈哈哈哈,殿下您误会了,完全误会了。"

"中兴侯并没有出手做什么,学宫那边传来的也不是什么坏消息,是好消息,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黄子澄忍不住大声笑了出来,笑声中充满了喜悦和兴奋,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像绽放的花朵那样灿烂,他的笑声在房间里回荡。

吕氏和朱允炆听到黄子澄的话之后都愣了一下。

两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呆呆地看着他,仿佛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他们的表情从紧张转为困惑。

母子二人面面相觑,互相看着对方,脸上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又变成好消息了,这转折来得太突然,他们的手不自觉地握在一起。

"好消息?"

"天大的好消息?"

朱允炆一脸愕然地重复着黄子澄的话,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觉得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或者黄子澄在开玩笑,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是啊殿下,这一次我们两个人先行进宫来,是为了向殿下您通报这个消息,殿下您快去准备准备吧,待会儿燕王就要进宫来面见陛下了,您也应该一起同去才是,不能让燕王一个人抢了风头。"

站在一旁的齐泰也开口提醒道,语气十分认真,脸上带着严肃的表情,显然这件事很重要,他的手指向皇宫的方向。

齐泰的这句话一说出来,顿时朱允炆和吕氏全都愣住了,完全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到底是什么样的好消息需要这么紧急地进宫,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好奇。

朱允炆愣愣地看着齐泰和黄子澄,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之中十分不平静,充满了疑问和好奇,想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像被猫抓了心那样痒痒的,他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

好消息?

而且还是让四王叔都要亲自进宫去面见皇爷爷的好消息?

这会是什么样的消息呢?究竟发生了什么好事?值得他们这么兴师动众,在这个时间点就要进宫面圣,他的脑海中闪过各种猜测。

......

就在朱允炆心里感到疑惑的时候,吕氏已经开口直接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替儿子问出了想问的问题,作为母亲,她也很关心这件事,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

"黄先生,不知道您说的这个好消息,究竟是什么呢?能不能详细告诉我们?"

黄子澄见吕氏开口询问,也没有想要藏着掖着的想法,立刻就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地向吕氏说明了一下,解释了前因后果,把五十万两银子的事情说了出来,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他的手掌因激动而微微发抖。

吕氏连同站在一旁的朱允炆都不由得听呆了,完全被这个消息震惊了,张大了嘴巴,说不出话来,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的眼睛因惊讶而睁圆。

"黄师傅,您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没有夸大其词?"

"学宫一天之内真的弄到了五十万两银子?这怎么可能?"

朱允炆完全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觉得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超出了他的想象,就像听到太阳从西边出来那样难以置信,他的声音因震惊而提高。

一天之内弄到五十万两银子!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这完全打破了他的认知,他的脑海中一片空白。

就连稷下学宫在第一天的時候,也才筹集到三十六万两银子而已啊!

远远比不上这个数字,这实在是太惊人了,就像矮个子突然长成了巨人那样令人惊讶,他的手掌因激动而握紧。

五十万两银子,已经足够用来赈济一个省份所发生的普通灾患了!

可以救助成千上万的灾民,解决很多问题,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的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倒不是我们有多么厉害,不得不说,朱煐这小子还真是一个人才,难怪陛下会对他委以如此重要的重任,让他负责这么大的项目。"

"燕王府学宫只不过是严格地按照稷下学宫的方法重新来了一遍,没想到短短一天的时间里面,那些商贾们就好像不要钱似的疯狂地把钱送过来,直接给我们送来了五十万两!这个结果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

黄子澄也不由得咂了咂嘴,感叹道,语气中带着几分佩服,也带着几分难以置信,连连摇头,显然这个结果也出乎他的意料,他的目光中带着复杂的情感。

虽然他已经得知这个消息有一段时间了,可是内心之中却依旧无法平静下来,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像在做梦一样,需要掐自己一下才能确认这是真实的,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捏了捏自己的手臂。

虽然他心里面讨厌朱煐,可是却不得不佩服他在这些事情上的能力,不得不承认他的才华,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就像无法否认太阳会发光那样明显,他的叹息声中带着些许无奈。

这可不是五千两银子,也不是五万两银子,这些数字虽然也不小,但还不足以让人震惊,还算常见,在一些大生意中经常出现,他的手掌比划着数字的大小。

这可是整整五十万两银子啊!

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人都为之动容的巨大数目!

就连见多识广的黄子澄也为之震撼,就像普通人看到金山银山那样目瞪口呆,饶是他见惯了大风大浪,也被这个数字着实给惊呆了!


  (https://www.02shu.com/5035_5035188/4385555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