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夜会老朱?
听着黄子澄一字一句说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朱允炆和紧挨着他身边坐着的吕氏不约而同地转过脸来互相望了一眼对方,他们两个人的脸上都明明白白地显露出了十分惊讶和完全不敢相信的神情.......
那表情就像是听到了什么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样,眼睛都睁得圆圆的,嘴唇微微张开,似乎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连呼吸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
他们两个人的心里面都像明镜似的非常清楚地知道,黄子澄这个人向来做事稳重,是绝对不可能拿着如此重要的大事来随随便便开玩笑的。
这一点他们心里都有数,黄子澄平时说话做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来不会信口开河,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斟酌才会说出口。
理智的声音在他们内心深处一次又一次地响起,不断地告诉他们黄子澄所说的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没有半点虚假。
可是此刻他们的脑子却依然在短时间内无法轻易接受这个让人震惊到极点的消息,心里面乱糟糟的,像是被什么东西搅成了一团,思绪纷乱如麻。
这可是整整五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啊!
这么多钱堆在一起该是多么大的一堆啊!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银光闪闪的小山,让人眼花缭乱,连心跳都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难道就这么简单...这么轻松地...不费什么力气就弄到手了?
这听起来简直就像是在做梦一样,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真实发生在眼前的事情,总觉得不太真实。
虽然说黄子澄刚才所做的每一个解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听起来合情合理,找不出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前后连贯,逻辑严密,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可是他们依然觉得这件事情太过不可思议,让人不敢轻易相信,总觉得心里有些不踏实,仿佛脚下踩着的不是坚实的地面,而是飘飘忽忽的云朵,随时都可能掉下去。
.......
在这个点着好几盏灯火的房间里,蜡烛那跳动的火光随着从窗户缝隙中悄悄吹进来的微风轻轻地晃动着,在四周的墙壁上投下了一道道摇曳不定的影子,那些影子随着火光的跳动而不停地变换着形状,时而在墙上拉得很长,时而又缩成一团,像是在跳舞一样。
香薰在房间的角落里静静地燃烧着,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味,这股若有若无的香气萦绕在整个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久久没有散去,闻起来让人心神安宁,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竹林之中,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在这个安静得有些过分的房间里面。
吕氏、朱允炆、黄子澄还有齐泰四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谁也没有先开口说话,大家都保持着沉默,只有微弱的呼吸声在空气中轻轻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整个房间里陷入了一片深深的寂静之中,静得仿佛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细微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那种安静让人有些不安,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扑通扑通的。
朱允炆微微转过头,将自己的目光落在了坐在旁边的吕氏身上,仔细地观察着她脸上的表情,看到母亲眼中同样充满了震惊和困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他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几天前朱煐在朝堂之上所做的每一桩每一件事情,那些画面此刻依然清晰地印在他的记忆之中,每一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当湖广地区发生严重灾情的消息传到朝堂上时,朱煐在朝堂上向众人提出了要从商贾们的手中弄到足够用来赈济湖广大灾所需的钱粮,当时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让人印象深刻。
那个时候,整个朝堂上的所有人没有一个相信朱煐能够做到这件事情,朱允炆的心里面自然也是对此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觉得他是在异想天开,根本不明白这件事的难度有多大,简直是在痴人说梦。
不过在那时候,朱允炆心里还想着要趁机拉拢朱煐,心里盘算着等到朱煐从商贾们手中筹措钱粮的计划失败之后,在朝堂上要被问罪的时候,自己再站出来为他说几句话,卖个人情,以此来收买人心,让他对自己心存感激。
如此一来说不得将来能为自己所用,这个算盘打得很精。
可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却完全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料,朝着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方向进行,让他措手不及,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应对,整个人都懵了。
在下朝之后,朱煐表现出色得过分,和之前在朝堂上的形象判若两人,让人刮目相看。
.........
朱煐提出了重新开办稷下学宫的名义,在短短一天的时间之内,就以捐助钱粮就能获得入学名额的名义,成功地从那些商贾们的手中筹措到了整整三十六万两白银,这个数字震惊了所有人,让朝野上下都为之震动,议论纷纷。
朱允炆到现在还十分清晰地记得,当初自己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心中涌现出的那种强烈的震惊和不敢相信的感觉,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每每想起都觉得不可思议,仿佛就在眼前。
那可是整整三十六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啊!这么多钱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足够支撑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了,不是个小数目。
这件事情简直太离谱了!完全超出了常理!根本不符合人们对事情的正常认知,打破了所有人对筹措钱粮这件事的固有看法,让人难以置信。
只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这风水轮流转,才过去短短几天的功夫,自己和四叔这边兴办燕王府学宫,只是照着朱煐的样子模仿学习,竟然也在短短一天之间就赚到了五十万两银子!
这个数目比当初自己连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三十六万两银子还要多出整整十四万两!
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让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连想都不敢想。
........
朱允炆此刻的心里头充满了激动万分的情绪,心脏在胸膛里怦怦直跳,跳得又快又响,仿佛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一样,手心也因为兴奋而微微出汗,有些潮湿......
“还不快给你的黄师傅和齐大人沏上一杯热茶?”
“今日两位大人为了我们的事情奔波忙碌,想必一定是十分辛苦了。”吕氏轻声对朱允炆说道,语气中带着关切,眼神温柔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充满了慈爱。
朱允炆转头看向坐在旁边的吕氏,而吕氏则用眼神回应了他,示意他按照自己说的去做,眼神中充满了鼓励,还微微点了点头,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
朱允炆听到吕氏的话后立刻就明白了她的意思,连忙快步走到黄子澄的面前,伸手就要拿起放在黄子澄身旁那张小桌子上的茶壶,准备给黄子澄沏茶,动作显得有些匆忙,差点碰倒了桌上的茶杯,幸好及时扶住了。
黄子澄见状慌忙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了既惶恐又感激的表情,连连摆手,身子微微向前倾着,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殿下不可,万万不可啊。”
黄子澄急忙伸出手拦住了朱允炆的动作,不敢让他亲自为自己沏茶,语气中带着惶恐,声音都有些发颤,显得十分不安。
“黄师傅,你就让允炆为你沏一杯茶吧。你们今日为了我们的事情东奔西走,指定也是受了不少累,虽然你们在言语之间从来没有表露过什么,可本宫的心里头都明白得很。”
吕氏温和地说道,语气十分真诚,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慢很清晰,让人感受到她的诚意。
“我们这孤儿寡母的,在这深宫之中能够仰仗的也就只有两位先生和朝中那些支持我们的诸位大人了。”
吕氏说着,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眼眶微微发红,看起来很是动人。
“允炆在东宫里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全都是仰仗两位先生在外辛苦操持,他现在给两位先生沏一杯茶,那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你们就不要再推辞了。”
吕氏说得十分诚恳,言语之间充满了让人信服的力量,让人无法拒绝她的好意。
........
此刻,饶是黄子澄和齐泰这样经历过不少场面、有着一定定力的人,此刻心里头也不由得涌起了一股暖流,感觉心里暖洋洋的,那种感觉很是受用,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消散了,浑身舒畅。
有些时候,哪怕你心里明明知道对方所做的举动是为了收买人心,可是当对方当真那么去做了的时候,你依旧会感到十分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发自内心的,不受理智的控制,很难抵挡。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哪怕是舍生忘死也在所不惜的原因所在,这种情感的力量是强大的,能够让人做出超乎寻常的事情,不顾一切。
听了吕氏这么一番情真意切的话之后,黄子澄和齐泰不由得互相看了一眼对方,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动摇,那种犹豫不决的神情很明显,显然内心正在激烈地斗争着,不知该如何是好.....
而就在两人犹豫不决的那一瞬间的功夫里,朱允炆已经拿起了黄子澄身边的那个茶壶,动作熟练地给黄子澄面前的茶杯中沏满了热茶,茶水的热气袅袅上升,带着淡淡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
........
黄子澄见到这般情形,也知道再推辞下去就不合适了,只好恭敬地弯下身子向朱允炆行礼谢恩,态度十分谦卑,腰弯得很低,几乎成了九十度。
齐泰见到黄子澄已经接受了朱允炆的好意,也就不再继续拦着,同样接过了朱允炆递过来的茶水,仰起头一饮而尽,喝得十分痛快,还轻轻咂了咂嘴,品味着茶水的滋味。
“殿下当真是有着仁德之君的风范,想来太子殿下若是泉下有知的话,看到殿下如今这般懂事,心里一定也能感到十分欣慰了。”
黄子澄不由得发自内心地啧啧称赞起来,语气中充满了赞赏,眼睛微微眯起,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他的眼里看来,朱允炆在处理事情的能力上或许还有一些欠缺的地方,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朱允炆现在还年轻啊,还有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时间,未来的路还很长,有足够的机会来磨练自己,不必着急。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朱允炆愿意听从别人的劝告啊!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很多身处高位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总是自以为是。
这要是日后能够登基成为皇帝,自己心中那些远大的抱负岂不是就能在这位愿意听取劝告的明君手里大展宏图了吗?想到这里,黄子澄的心中就充满了期待,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前途一片大好。
这一点对于黄子澄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他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也是他愿意全力辅佐朱允炆的根本原因,不容忽视。
......
在东宫这一头.....
黄子澄和齐泰紧赶慢赶地来到东宫,给朱允炆通风报信,告知了今日燕王府学宫在一天之内入账五十万两银子的喜讯,这个消息让他们兴奋不已,走起路来都比平时轻快了许多,脚下生风。
而在另一头。
朱棣在匆匆洗漱完毕之后,立刻就将今日拿到手的那些银钱全部装上了马车,准备趁着夜色送入宫中,动作十分迅速,生怕耽误了时间,错过好时机。
其实这些银钱带不带去都可以,只要拿着记录详细的账本去面见老朱也是一样的,不一定非要带着实实在在的银子,毕竟账本上的数字也能说明问题,一目了然。
面对老朱汇报工作情况,不一定非要将实实在在的银钱摆在老朱的面前才能说清楚,账本上的数字也能说明问题,老朱是个明白人,不会在这些细节上过分计较,会理解情况的。
毕竟面对老朱那样精明的人,又有谁敢在他的面前撒谎呢?那是自找苦吃,老朱的眼睛毒得很,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瞒不过他。
不过朱棣思考了一番之后,还是决定带上所有的银钱一起进宫,这个决定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一时冲动,有着自己的考量。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他单纯就是为了能够在老朱面前好好地装一次逼而已,想要亲眼看到老朱惊讶的表情,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这可是扬眉吐气的大好机会啊!
错过了就太可惜了,以后未必还有这样的机会,必须好好把握。
.........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落在空旷的街道上,给青石板路面铺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光辉,看起来十分美丽,仿佛一条银色的丝带铺展在眼前,熠熠生辉。
此刻的时间距离宵禁开始还有一阵子,不过路上的行人已经逐渐变得稀少起来,只有零星几个人还在匆匆赶路,街道显得很是安静,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朱棣目光灼灼地看着面前那一辆辆装满了金银和契税的大箱子,心里面暗暗感到一阵爽快,那种满足感油然而生,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露出得意的笑容。
看着被月光照亮的前方道路,他只觉得自己未来的道路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前途无限美好,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意气风发。
在隐约之间,他好像已经看到了自己入宫之后会发生的画面,那些画面在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十分清晰。
入宫之后,自己将这短短一天之内就筹措到五十万两银子的好消息详细地汇报给父皇,每一个细节都要说清楚,连最小的数字都不放过,务必让父皇了解全部情况。
父皇脸上会露出那种难以掩饰的震惊表情,那种表情一定很精彩,眼睛会瞪得大大的,嘴巴微微张开,半天合不拢。
紧接着就是一脸的不可思议,完全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消息,可能会反复确认,用手揉揉眼睛,再仔细看看那些银子,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诶!
就是在这个时候,自己再让人将这一个又一个装满了金银珠宝和房契地契的箱子给一一打开,让父皇亲眼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证据,咱就用事实说话,嘿嘿......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父皇面对这铁一般的事实证据,也就不得不相信了,再也无法怀疑,只能接受这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心服口服。
而后父皇一定会频频咂舌,对自己刮目相看,露出赞赏的表情,那种赞赏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表面上的客套话,真诚无比。
“老四啊,咱从小就看出来你是个有本事的孩子,如今来看,你的能力一点都不弱于你大哥当年啊.....”朱棣在隐约之间好像已经听到了老朱对自己说出的夸赞话语,那些话语在他的耳边回荡,那么真实,那么动人,让人陶醉。
这种感觉....真是爽歪歪啊!让人心潮澎湃,浑身的血液都仿佛在沸腾,激动得难以自持。
......
此刻的东宫之中。
黄子澄和齐泰已经将今日燕王府学宫在一天之内就筹措到五十万两银子的事情,详详细细地汇报给了朱允炆和吕氏,每一个细节都没有遗漏,连最小的数字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心情激动的母子二人缓了好一阵子,才稍稍平复了一些激动的心情,但脸上的兴奋之色依然可见,眼睛还是亮晶晶的,闪着光。
紧接着黄子澄和齐泰也就开口说明了他们此次入宫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这个目的他们一直记在心上,不敢忘记,必须及时传达。
“娘娘,殿下。”
“这一次我们二人入宫来,一方面是为了向殿下汇报一下这燕王府学宫今日筹措银两之事的详细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希望殿下能够亲自走一趟,尽快去面见陛下。”黄子澄郑重其事地说道,语气十分严肃,表情也很凝重,不像是在开玩笑。
朱允炆听到黄子澄这话先是愣了一下,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眼睛眨了眨,显得有些困惑,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随即他就明白了黄子澄言语之中所包含的深意,明白了对方的良苦用心,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恍然大悟。
这是让自己去和皇爷爷面前表功啊!要让皇爷爷知道自己的功劳,看到自己的能力,留下好印象。
但凡是在官场或者职场里待过的人都知道,在那种环境里,你光是会埋头做事情是没有太大用处的,你得既会做事情,同时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还得想办法让领导看到你做过这些事情,知道你的功劳,这样才能得到赏识,获得重用,步步高升。
无论处在哪个时代,人性都是不会改变的,社会的规则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个道理永远适用,古今皆然,放之四海而皆准。
朱允炆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傻子,黄子澄一说出这话之后,他立刻就明白了对方话里的言外之意,明白了对方的用心,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感激,觉得黄子澄真是为自己着想。
“黄师傅真是费心了。”朱允炆恭敬地给黄子澄躬身行了一个礼,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态度十分诚恳,腰弯得很低,显得很有礼貌。
黄子澄看着朱允炆的反应,脸上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微笑,笑容中带着满意,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很是高兴。
他也听出了朱允炆回话中的言外之意,明白对方已经理解了自己的用意,这让他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没有白费心思。
显然,朱允炆已经完全理解了他言语中的提点和用意,这一点让黄子澄很是高兴,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选择是正确的。
黄子澄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朱允炆的目光中充满了赞赏和认可,那种眼神就像是在看一件珍贵的宝物,充满了珍惜和期待,寄予厚望。
真是一个可教的好孩子啊。黄子澄在心里暗暗想道,心中充满了欣慰,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坐在一旁的吕氏也赶忙向黄子澄和齐泰道谢,脸上写满了感激之情,那种感激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表面上的客套,真诚无比。
“两位先生思虑得如此周全,允炆日后能够有所作为,全都要仰仗两位先生的悉心教导和扶持了,日后允炆必不敢忘记两位先生今日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吕氏郑重其事地说道,语气十分诚恳,每一个字都说得清清楚楚,确保对方能听明白,记在心里。
“太子妃言重了,这本就是我等效忠殿下应做之事,实在当不起太子妃如此夸赞。”
黄子澄和齐泰嘴上虽然是这么谦虚地说着,可是听着吕氏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语,心里头却是感到舒服极了,那种感觉很是受用,仿佛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没有白费。
他们两个人如此尽心尽力地做这些事情为的是什么呢?为的不就是日后允炆皇孙登基之后,能够念着他们这些人一些好吗?这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也是他们全力以赴的动力,不容有失。
从龙之功对于黄子澄和齐泰这样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具诱惑力了,让他们无法拒绝,这种诱惑是难以抵挡的,足以让他们付出一切,在所不惜。
“这件事情宜早不宜迟,燕王想必此刻也已经是在入宫的路上了,殿下,我们得抓紧时间才是,千万不能让燕王抢了先。”
黄子澄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语气中也带上了一丝紧迫感,显得十分焦急,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打着桌面,发出细微的声响。
朱允炆认真地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事情的轻重缓急,脸上也露出了严肃的表情,眉头微微皱起,显得很是重视。
“那孤现在就去换身衣服,立刻就去见皇爷爷!”朱允炆说着就要起身,动作很是迅速,差点碰倒了椅子,幸好及时扶住了。
“如此安排是最好不过的了。”
黄子澄和齐泰互相看了一眼对方,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同,于是齐齐点了点头,表情都很凝重,觉得这个决定很正确。
.......
夜幕笼罩下的皇宫。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宫中长长的宫道上,给这条庄严的道路铺上了一层银白色的轻纱,让整个皇宫显得格外宁静,仿佛沉睡中的巨兽,安详而神秘......
零星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微弱光亮,虽然不如月光明亮,却也在努力地发着光,点缀着漆黑的夜空,像一颗颗散落的钻石,闪闪发光......
星光和月光交织在一起,映照在宫道上那些光滑的金砖上,让原本漆黑的夜色中多出了些许微凉的光亮,勉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为行人指引方向,不至于迷失在黑暗中,找不到路。
四周的蝉鸣和蛙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就像是在演奏着一首夏夜的交响乐一般,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让夜晚不那么寂寞,反而多了几分热闹,充满活力。
在距离东宫不远的御书房里。
此刻依然是灯火通明,亮如白昼,灯光从窗户中透出来,照亮了周围的一片地方,在黑暗中显得格外醒目,引人注意。
老朱坐在堆满了各种奏章的宽大案头后面,在明亮的灯光下拿着朱笔,一份接一份地批阅着那些堆积如山的奏章,神情十分专注,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很是投入。
放置在房间四周的檀香静静地燃烧着,袅袅飘起的青烟在空气中缓缓上升,散发出一股凝神静气的淡淡香气,让人心神安宁,思绪清晰,便于思考。
“咚咚咚。”
忽然之间,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响了起来,打破了御书房里的宁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让老朱不由得一惊,抬起了头.......
老朱正在专注批阅奏章的思绪被打断了,不由得抬起了头,望向了门口的方向,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手中的朱笔也停了下来,不知是谁来了.....
他并没有因为思绪被打断而感到烦躁或者不高兴,心情依然平静,甚至有些好奇是谁在这个时候来找他,有什么要紧事。
要是换做是以前的时候,以老朱那暴躁的脾气,要是有人突然打断他的思绪和工作状态,他的心情指定会变得很差,更不可能给来人什么好脸色看,说不定还会大发雷霆,把来人骂个狗血淋头,毫不留情。
只是这段时间以来,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让老朱得到了不少的宽慰,心情一直保持着不错的状态,整个人都显得温和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动怒,变得宽容了些。
先是朱煐这个流落在外整整十年的皇孙终于失而复得,重新回到了他的视线之中......这让他感到无比欣慰,老怀大慰.....
虽然眼下除了自己和蒋瓛之外,老朱还不敢让其他任何人知晓朱煐的真实身份,可是老朱的心里始终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自己真心实意地对待自己的这个大孙子,日后等到自己和大孙子摊牌相认的时候,一定也能得到自己这大孙子的谅解和接纳,这一点他坚信不疑,从不动摇,很有信心......
老朱最近睡觉的时候,就经常梦到日后自己和大孙子朱煐摊牌真实身份的场景,那些梦境十分真实,连细节都清清楚楚,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在梦里,朱煐脸上露出错愕不已的表情,在短暂的懵逼之后激动地抱住自己,和自己相认团聚,那种场面十分感人,让人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啧啧啧,那感人的场面....
每次想到这些,老朱的心中就充满了期待,恨不得这一天早点到来,早日享受天伦之乐。
每次在脑海中想到这场面,老朱就是心痒难耐,恨不得当场就把朱煐叫到自己的面前,将他的真实身份点破,立刻爷孙相认,享受天伦之乐,那种渴望十分强烈,几乎要按捺不住,蠢蠢欲动。
可老朱毕竟是老朱,哪怕是心中再怎样迫切,他依然能够保持住自己大脑的清醒和冷静,不会轻易冲动,不会被感情冲昏头脑,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想到朱煐那刚正不可的暴脾气,老朱就有些犹豫,担心贸然相认会适得其反,把事情搞砸了,反而不好收场......
.........
老朱每次冲动的时候想到这一点,就会立刻退缩了,强行压下相认的冲动,告诫自己要耐心等待,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时机还不到啊,眼下还不是爷孙相认的最佳时机,贸然相认可能会适得其反,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收拾。
必须要等到咱大孙真正从心里认可自己这个爷爷,甚至可以等到自己垂垂老矣、即将离世的时候,再利用咱大孙的同情心让咱大孙顺利接班.....
这个计划在老朱的心中已经酝酿了许久,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思考过,很是周密......
老朱的心够狠,他连自己的性命都给算计进去了,作为说服朱煐的筹码,这种决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体现了他对大明江山的深厚感情和重视......
他所做的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的未来着想,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用心良苦。
朱煐这个大孙子,实在是太太太出众了!
他的优秀让老朱感到无比自豪,每每想起都觉得欣慰,觉得大明后继有人了......
且不说他那刚正不不可、谁也无法摆弄的倔强性格,这种性格在帝王身上是难得的品质,能够坚持原则,不为外力所动,很有主见。
朱煐还有着无比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老练的处理政务的出色能力,这些能力让老朱十分欣赏,觉得他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无人能及。
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让老朱感到兴奋不已的地方,觉得朱煐是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无人能及,是最合适的人选。
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允熥,在老朱看来,都并不符合他心里头对未来大明接班人的要求和期望,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无法担当重任,不够格.....
........
倘若是当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只能在矮子里面拔高个的话,那也就只能选择朱允炆作为皇储,当日后的大明接班人了,这是无奈之举,不是最理想的选择,只能将就。
可是眼下,有了朱煐这么个绝佳的选择出现在面前,老朱当即就一门心思全都扑到了朱煐的身上,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觉得大明江山后继有人了,可以放心了。
而不久之前,朱煐更是在短短数日之间就借着重新开办稷下学宫的名义,让那些商贾们在湖广大灾赈灾的事情上,足足捐出了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让人震惊,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难以置信。
短短数日时间就聚拢了四百六十三万两银子!
这样的成绩简直是前无古人,后人也难以超越,创造了奇迹。
这样惊人的成绩,放眼古今都是极为少有的!老朱对此感到十分自豪,觉得朱煐简直就是上天赐给大明的礼物,是国之瑰宝。
老朱直到现在都还在细细回味当时的震撼和喜悦,那种感觉让他久久不能平静,每每想起都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置信。
正是因为有了朱煐这个出色大孙子的存在,才让老朱最近的心情一直都处于相当不错的状态之中,整个人都显得精神了许多,连走路都带着风,很有干劲。
标儿虽然不幸早早离开了人世,可老天爷却还给了咱一个如此出色的大孙子....这样看来,老天爷对咱也不算太过残忍啊。老朱在心中暗暗想道,感到一丝欣慰,觉得命运还是公平的,有所补偿。
老朱将心里头对朱标那深厚的爱意,几乎全部都转移到了朱煐的身上,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希望他能继承大统,开创盛世,不负所托。
.....
“陛下,皇孙殿下在外求见。”门外,蒋瓛那恭敬的声音响了起来,传入了老朱的耳中,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在安静的御书房里回荡,格外响亮。
老朱听到后豁然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显得十分兴奋,眼睛都亮了起来,充满期待。
难道是咱大孙来看咱了....老朱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心跳都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有些迫不及待。
老朱刚激动了没一会儿,转瞬间却立刻冷静了下来,意识到事情可能不是自己想的那样,表情渐渐恢复了平静,不再兴奋。
不对,不可能是咱大孙。老朱摇了摇头,否定了自己的想法,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有些落寞。
咱都还没有和大孙摊牌他的真实身份呢,更没有和他正式相认,他怎么可能主动来见自己,这不符合常理,不太可能。
老朱对朱煐实在是太过想念了,以至于听到“皇孙”两个字的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朱煐,这种思念之情十分强烈,几乎成了他的心结,难以释怀。
直到他站起身之后才突然反应过来,又默默地给坐了回去,脸上露出了失望的表情,轻轻叹了口气,有些无奈。
不是咱大孙,允熥那孩子又一直住在咱大孙的府上,那也就是说....老朱在心中细细思量,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得出了结论。
显然蒋瓛口中所说的皇孙,就只剩下朱允炆这一个可能了,没有其他人选,这让他感到有些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
老朱言语之间顿时就没有了刚才的激动,语气平淡地开口说道,显得有些不以为然,重新拿起了朱笔,准备继续工作。
“是允炆来了啊?行吧,让他进来见咱吧。”
老朱说着揉了揉手腕,准备继续批阅奏章.....
老朱当即不再多想,继续专注于眼前的公务......
(https://www.02shu.com/5035_5035188/4383567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