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这就发达了?
这一边。
胡老三正在整合手中的牌。
他的目光专注而认真,仿佛在对待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显得格外慎重。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他此刻内心正在思考,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明白,倘若只是自己一个商贾,那在上层圈子里面完全算不得什么,就像一滴水落入大海,掀不起半点波澜,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也不会有人把他放在眼里。
认识到这一点让他的心情有些沉重,胸口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
朱樉、朱棡、朱煐、老朱、朱允熥、张平、方孝孺。
这圈层里面无论是任何一个拿出来都不是自己能够沾边的,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权势与地位,都是他需要仰望的存在,都是他需要小心应对的人物,稍有不慎就可能惹来麻烦。
这些名字在他心中沉甸甸的,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
想要长期和这个圈子扯上关系,光表忠心是不够的,必须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要让那些人觉得他胡老三有用处,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样才能在这个圈子里站稳脚跟,才能真正融入进去。
这个道理他想了很久才想明白,此刻更是深有体会。
一个商贾的力量比较寻常,可要是能够整合一群商贾,代表这一群商贾发声,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的话语权就不是一个普通商贾可以比拟的了,说话的分量也会重很多。
这个想法让他看到了希望,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无论对于商贾群体而言还是对于以朱煐为首的稷下学宫群体而言都是大好事,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他必须好好把握,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要牢牢抓住。
这个念头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就像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
他慢慢将手中的牌理齐,一张一张地叠好,心里盘算着接下来该怎么做。指节轻轻敲打着牌面,发出细微的声响,眼神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脑海中不断盘算着各种可能性,思考着每一步该怎么走。
这个决定可能会改变他的命运,让他既期待又忐忑。
......
而与此同时。
另一边。
朱棣府中。
黄子澄、齐泰此刻正在朱棣府中筹划,三人围坐在一张红木圆桌前,神色凝重,彼此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似乎在传达着什么不便明说的信息。
屋内的气氛显得有些压抑,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朱允炆的身份特殊,他与吕氏在东宫寻常不能离开东宫,否则容易惹人非议,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对他的声誉会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的地位。
这个限制让他们必须小心行事,如履薄冰。
更何况朱棣的身份也敏感,一个是皇子,一个是皇孙,两人的关系本就微妙,需要格外注意分寸,不能太过亲近,也不能太过疏远。
这种微妙的关系让他们必须谨慎对待,步步为营。
一个极有可能是未来储君,一个是北地燕王,这大半夜的未来储君私会燕王,要是被人抓到痛脚可不是小事,轻则受罚,重则影响储位,后果不堪设想,必须小心谨慎。
这个风险他们心知肚明,不敢有丝毫大意。
朱允炆毕竟不比朱允熥,两人的处境截然不同,一个备受关注,一个无人问津,一个如履薄冰,一个随心所欲。
这种差异让他们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不能一概而论。
朱允熥在大家眼里压根就没有半点竞争储君位置的竞争力,所以他做什么压根不会引起其他人的任何反应,就像一阵风吹过,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没有人会在意他的举动,也没有人会去关注他。
这种自由是他们所没有的,令他们羡慕不已。
半夜私会凉国公?
私会朝廷重臣?
你奏了他又能如何?
不过黄子澄和齐泰代表朱允炆夜会朱棣的影响倒是不大,这也是他们敢前来的原因,毕竟他们只是臣子,不会引起太多关注,也不会引起别人的猜疑。
想到这让他们稍微安心,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虽然如今的黄子澄和齐泰隐隐在文官集团中成了中生代的领军人物,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出过人的才干,逐渐在朝中站稳脚跟。
地位的提升让他们有了更多底气,说话也更有分量。
老一辈的有意给后人铺路,新一辈的中又没有能比得上黄子澄和齐泰的,这使得他们的地位越发重要,逐渐成为文官集团的中坚力量,说话也越来越有分量。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两人本身就颇具才干,且又被朱允炆和吕后信任,这更增加了他们在朝中的分量,说话也更有底气,做事也更有把握。
这信任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最大的倚仗。
在文官集团中地位甚高是不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为所欲为,他们依然要遵守朝廷的规矩,依然要谨言慎行。
这让他们始终保持清醒,不敢有丝毫懈怠。
可同样的,两人入朝时间都还不算太长,年龄也不大,所以两人要说论官位,论在朝中的实权,是不大的,还远远比不上那些老臣,在朝中的根基尚浅,需要时间积累。
现实让他们明白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急于求成。
两个在朝中没有实权且官职不高的人,就算是夜会了燕王又能如何?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这也是他们选择这个时间前来的原因,趁着夜色掩护。
这安排显得很是周到,考虑得很是周全。
黄子澄和齐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朱允炆的代言人,替他处理一些不便亲自出面的事务,为他分忧解难,为他出谋划策。
所扮演的这角色让他们感到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马虎。
.....
朱棣的府邸门口放着两个大石狮子,石狮子的表面已经被岁月磨得光滑,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显得庄严肃穆,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府邸上下处处透露着主人的身份,彰显着皇家的气派。
晚风吹过,卷起落叶,在地上打着旋儿,发出沙沙的声响,为这个夜晚增添了几分萧瑟,也增添了几分凉意。
如此夜晚让人心神不宁,难以安眠。
庭院里,月光洒落,伴着周围通明的灯火,将整个府宅照的亮如白昼,连石阶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院落里的花草也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鲜活,仿佛白昼一般,明亮而温暖。
这般景致让人暂时忘记了烦恼,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
此刻朱棣的脸上满是兴奋,嘴角微微上扬,连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整个人显得容光焕发,与平日里的沉稳判若两人。
如此变化让人不禁好奇发生了什么,迫切想要知道原因。
黄子澄和齐泰此刻也是一脸错愕,站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显然被朱棣异常的热情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这局面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面面相觑。
就在刚刚,两人刚到燕王府,还没来得及通报就被迎了进来,这让他们感到十分意外,也有些受宠若惊。
这般待遇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完全出乎意料。
原本黄子澄和齐泰只是想了解一下今天这燕王府学宫宣传的进度同时想知道朱棣后面的打算,毕竟这事关重大,关系到他们的整体布局,不能有丝毫马虎。
目的很明确,也是他们此行的主要任务。
结果刚入朱棣府中就撞上了兴奋的朱棣,这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让他们一时反应不过来,脑子都有些转不过弯来。
突发状况打乱了他们的计划,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
黄子澄和齐泰互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疑惑,两人的眉头不约而同地皱了起来,心中充满了疑问,都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默契地互视一眼后,他们更加确信事情不简单,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不是,这燕王怎么了?
平日里燕王也不这样啊。
燕王向来不都淡定的吗?该是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才对。
可眼下,燕王这般兴奋,这般急切,完全不像平日里的他,这让他们感到十分意外,也有些不安。
朱棣异常的状态让两人错愕的同时,心里头不约而同地升起了同样的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让他们的心不由得提了起来,开始担心是不是出了什么大事,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消息。
这种担忧让他们的心情变得沉重,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黄子澄看向齐泰,两双眼睛的眼神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了一起,在空中交汇,彼此都读懂了对方眼中的担忧,也都看出了对方的困惑。
这种无声的交流让他们更加确定彼此的猜测,心中更加不安。
四目相对...
双方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意思,那是一种混合着疑惑与担忧的情绪,既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又担心是不好的消息,心情十分复杂。
这种复杂的心情让他们难以平静,坐立难安。
燕王向来淡定,要说定力,见惯了大风大浪的燕王定力十足,不会轻易表露情绪,总是沉稳如山。
这个印象深深印在他们脑海中,难以磨灭。
月旬前刚到京城当街纵马就被朱煐那小子强行给以大明律送进了应天府府衙大牢,结果前几日在朝堂上还唾面自干,替朱煐说话,想要试图拉拢,这份忍耐力非同一般,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这件事让他们对燕王刮目相看,佩服不已。
拉拢不成依旧不急不躁登门拜访,表现得十分大度,丝毫没有记恨的样子。
这种气度让他们深感佩服,自愧不如。
这样的忍耐力,这样的定力,寻常之事岂能让他如此动容?这让他们更加确信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不寻常的事,而且不是小事。
想到这,黄子澄和齐泰更加不安,心跳加速。
既然寻常之事不能让他如此动容,那么...真相只有一个!
出事了!
而且这件事情必定与燕王有关,让燕王为之动容!
黄子澄心中思绪纷飞,各种可能性在脑海中闪过,快速分析着可能的情况,试图找出真相。这个思考过程让他倍感压力,额头渗出冷汗。
继续思考。
看着朱棣,眼眸攒动,脑海里已然大致明白,心中的猜测渐渐成型,想到了最有可能的原因,觉得应该就是这件事。这个猜测让他稍微松了口气,但并未完全放松。
眼下能让燕王如此动容的事情,无非就是与燕王府学宫有关,这是他们最近最重要的谋划,也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两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学宫上,心中有了方向。
那么也就是....
黄子澄脸上露出笑容,抬头看向朱棣,试图从朱棣的表情中读出更多信息,判断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想从朱棣的反应中得到确认。
"燕王可是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我们?"
此言一出,朱棣脸上表情一滞,随即又舒展开来,眼中的笑意更浓,显然被说中了心事,觉得黄子澄猜得很准。
这反应证实了他们的猜测,让他们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哦?本王表现的这么明显吗?"
朱棣摸了摸自己的脸,哑然失笑,似乎对自己的失态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没想到自己的情绪这么容易就被看穿了,觉得有些意外。
"哈哈哈哈,既然如此,本王也就直说了。"
"今日燕王府学宫将开的消息传扬出去,暗地里已经有商贾让人来与本王联系,黄大人,齐大人,你们不妨猜猜今天这一天时间,商贾送来多少银钱?"
朱棣似笑非笑的看着黄子澄和齐泰,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显得胸有成竹,似乎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
这番反应让他们更加好奇,迫切想要知道答案。
黄子澄和齐泰互视一眼,两人的眼中都闪过一丝惊讶,没想到燕王府学宫的消息传播得如此之快,效果如此显著,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两人心中俱是震惊,没想到事情进展得这么顺利,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原本以为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这个结果让他们喜出望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果然是燕王府学宫之事!而且看样子还是个大的好消息!这让他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不再那么紧张。
了解缘由后黄子澄和齐泰不由长舒一口气,心情顿时轻松不少。
黄子澄看着有些得意,嘴角已经藏不住笑的朱棣,心中思绪万千,开始快速盘算起来,思考着这个好消息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后续的安排。
这个好消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燕王府学宫的重开流程是完全照搬朱煐当初说要重开稷下学宫时的流程,每一步都精心设计过,确保万无一失,不会出什么差错。
祭酒同样是找了陛下,以陛下的名头足以给学宫背书,这给了学宫足够的权威性,让商贾们更加放心,觉得这个学宫可靠。
这个安排增加了学宫的公信力,也让商贾们更有信心。
稷下学宫的副祭酒当初是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两位王爷作为副祭酒,也让商贾有了充足的信心,觉得这个学宫可靠,值得投资,不会有什么风险。
这个先例给了他们很大信心,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
而燕王府学宫也效仿了这一点,燕王朱棣亲自出任这学宫副祭酒,同时允炆殿下也同样担任副祭酒一职,这个阵容可谓豪华,不输给稷下学宫,甚至更有吸引力。
如此阵容让他们信心倍增,觉得成功在望。
就光从高层的纸面实力上而言,燕王府学宫和稷下学宫几乎没有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一筹,这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觉得这个学宫一定能办成。
不少商贾们充满期待,跃跃欲试。
而宣传也是同样模仿着稷下学宫的宣传,目标也是商贾,希望能吸引他们的投资,为学宫筹集足够的资金,确保学宫能够顺利开办。
这个策略显得很是明智。
不过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是赚的最多的,所以燕王府学宫的收益,应该是不如稷下学宫,这是黄子澄最初的判断,觉得能够达到稷下学宫的一半就不错了,不能期望太高。
稷下学宫第一天胡老三带着整整三十六万两银子上门,买下第一个名额,这个数字令人震惊,也让他们对燕王府学宫的期望值提高了不少,觉得应该也不会太差。
稷下学宫的先例让他们有了参考,心中有了底。
按照这个来比较的话....
黄子澄心中稍稍思量后抬头看向朱棣,开始在心里重新估算可能的数字,觉得应该不会太低,但也不会太高。
估算过程让他很是专注,眉头微皱。
此刻朱棣正笑呵呵地看着黄子澄,眼神中带着几分期待,似乎在等待一个有趣的答案,想看看他们能猜到多少,觉得这个游戏很有意思。
"燕王,今日我猜商贾送来十五万两银子左右,可对?"
黄子澄说完目光就死死盯着朱棣,试图想要从朱棣的表情里看出什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想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判断自己猜得对不对。
这个举动显示了他的急切,也显示出他的认真。
十五万两,是黄子澄在心中盘算过好几遍之后得出来的数据,他觉得这个数字比较合理,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应该差不多。
这个数字在他看来很稳妥,不会太离谱。
稷下学宫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在第一天的宣传之后胡老三主动上门送上整整三十六万两银子,其中六万两是代表所有商贾上门拜访朱煐送的礼金,剩下三十万两是用来购买稷下学宫入学名额的钱。
这先例是他们重要的参考,也是他们判断的依据。
燕王府学宫作为后来者,收费应该是不如稷下学宫,那么原本三十万两一个的名额打个对折,这总差不多了吧?
黄子澄觉得这个推断很合理,应该不会错。
这个推断显得很有道理,也符合常理。
黄子澄心中是这般想的,他觉得这个推断合情合理,应该不会差太多,十五万两是个很稳妥的数字。
这个想法让他对自己的猜测很有信心,觉得八九不离十。
所以他才猜了个十五万两,觉得这个数字应该八九不离十,不会相差太大,朱棣应该会点头认可。这个期待让他心跳加速,手心微微出汗。
齐泰也不由看向了朱棣,眉头微微皱起,显然也在心里做着同样的计算,得出的结论和黄子澄差不多,觉得十五万两是个合理的数字。
他们更加确信,相视一笑。
他心里头的想法和黄子澄差不多,所猜测的数字也是十五万左右,两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判断基本一致,都觉得这个数字比较靠谱,不会太离谱。
毕竟有稷下学宫这么个参考物在么,这个对比很直观,让他们有了一个清晰的参照标准,不会盲目猜测。
这个参照物给了他们很大帮助,让他们有了判断的依据。
......
"哈哈哈哈。"
"慢说,走走走,我们去书房议事。"
朱棣大笑着带路前往书房,衣袖随风摆动,步伐轻快,显得心情极好,似乎有什么大喜事。
朱棣的反应让他们更加好奇,迫切想要知道真相。
黄子澄和齐泰互视一眼,看着朱棣的背影,眼睛不由一瞪,隐约的,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了脑海里,这个想法让他们不由得心跳加速,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是不是太保守了,是不是低估了实际情况。
这个想法让他们既期待又忐忑,心情复杂。
倘若当真是十五万两,朱棣在这里估摸着就直接点头说了,何必到书房?这个举动让他们觉得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可能比他们想的要好得多。
要从这庭院换成书房,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这个数字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需要在一个更私密的环境下讨论,不能在外面随便说。
黄子澄不敢继续往下想去了,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大胆,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好的结果,觉得不太可能。
这个念头让他摇了摇头,觉得自己想多了。
太离谱了!
难不成这第一天燕王府学宫开办收到的钱能与稷下学宫当日第一日收到的钱一样?这简直不可思议,完全超出常理。这个想法让他觉得太过夸张,不切实际。
不可能啊。
这稷下学宫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哪怕燕王府学宫的高层阵容不弱于对方,手段用的也是和对方一般无二,也绝没有超越对方的道理!
黄子澄在心里反复思考着,觉得自己的猜测可能太过乐观了。
......
带着疑惑,黄子澄和齐泰还是跟上了朱棣的脚步,三人穿过庭院向书房走去,各怀心事,都在想着接下来会听到什么消息。
这个等待的过程让他们倍感煎熬,时间仿佛过得特别慢。
朱棣已经回京月旬,对这座临时府邸也已经熟悉,不再像刚来时那样陌生,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他们稍微放松了些,不再那么紧张。
这府宅原本不是燕王府,只是一座普通的官员府邸,规模不算太大,但也不算小。
真正的燕王府在北平,在朱棣的封地,那才是他真正的家,那里的王府更加气派,更加宏伟。
每一个王爷就藩之后才会在其封地上修筑一个王府,这个才是真正崭新的独属于王爷的王府,是身份的象征,代表着王爷的权势,不容小觑。
而至于京城的所谓王府,其实就是选一个原本就有的大宅院,换个牌匾而已,规格和规制都远不如封地的王府,只是临时居所,不必太过讲究。
朱棣刚回京的时候如今的这挂着燕王府牌匾的宅院已经有阵子没有住人了,杂草丛生,灌木、杂草和藤蔓几乎将府宅里的小道给覆盖,显得十分荒凉,需要大力修缮,才能住人。
找人一番修剪打扫之后这燕王府才清朗起来,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变得整洁有序,不再那么破败。
而这书房也是如此,朱棣住进来一个月了,书房里的异味自然早就散去,里面空置的书架也都换成了朱棣平日里要看的书籍,显得很有生活气息,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冷清,有了人气。
书房里早就已经点亮了灯火,檀香也早就点燃,青烟袅袅,整个书房都充斥着一股子檀香的香味,书案上还摊着几本翻开的书册,显得很有文人气息,看得出朱棣平日经常在这里读书,是个勤学之人。
朱棣关上门窗之后,看向黄子澄和齐泰,脸上的笑容更盛,几难以掩饰,连说话的声音都带着几分雀跃,显然心情极好,有什么好消息要分享。
"看王爷的这意思,今日收获,远超想象?"
黄子澄看着朱棣,再也忍不住了,这个问题在他心里憋了一路,现在终于问了出来,不想再等待。
路上的时候他的心里头就已经百爪挠心,十分难耐,恨不得立刻知道答案,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他心头,让他坐立不安。
这一到书房之后,当即问出了心中怀揣了一路的疑惑,语气中带着急切,想要立刻解开这个谜团,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齐泰的目光也落在朱棣的身上,手指不自觉地握紧了,显示出他内心的紧张,同样很想知道答案,不想再猜测下去。
紧张让他的掌心微微出汗,心跳加快。
黄子澄和齐泰都是朱允炆的心腹,眼下更是代表朱允炆和朱棣合作,这件事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朱允炆的未来,不能有丝毫马虎。
燕王府学宫可不仅仅是朱棣的,还是朱允炆的,倘若真如猜测一般,收获远超想象,那对于朱允炆而言,也是一桩大好事!能大大增强他的实力,让他在朝中更有话语权,地位更加稳固。
是以黄子澄和齐泰此刻都目光灼灼地盯着朱棣,等待着那个令人期待的答案,心情既紧张又期待,既怕失望又盼着好消息。
复杂的心情让他们难以平静,坐立不安。
......
夜晚并不宁静。
书房外,蝉鸣蛙叫声不绝于耳,更显得室内格外安静,这种反差让人更加专注,不会被外界干扰,可以专心思考。
这环境让他们更加投入,全神贯注。
月光洒在门外的小道上,夜风吹过,透过门窗的缝隙吹进书房,引得烛火也不由随着进来的风左右微微摇摆,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为这个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让人心神不宁,难以平静。
这氛围让他们更加紧张,心跳如鼓。
朱棣迎着黄子澄和齐泰的目光微笑着点了点头,这个动作虽然简单,却包含了很多信息,让他们更加确信有了好消息,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
这个确认让他们长舒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而后他从怀中掏出了一个崭新的账本,纸张还带着体温,显然是一直贴身保管,十分重视,不会轻易示人。
"这是今天刚入的账,你们看看。"
朱棣没有回答具体今天收到了多少钱,而是直接将早就准备好的账本交给了黄子澄和齐泰,这个举动更增加了悬念,让他们更加好奇,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结果。这个举动让他们更加急切,心跳加速。
而此时的黄子澄和齐泰已经迫不及待了,赶忙拿过账本翻看,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呼吸都有些急促。
这种激动的心情让他们难以自持,几乎要叫出声来。
账本是今天刚做的,燕王府学宫也是今天刚开,账册很是简单,只有一个进项,一目了然,不会产生任何歧义,让人一眼就能看懂,不会有什么误会。
这个简洁的账本反而增加了悬念,让他们更加好奇。
显然这个进项就是今天从商贾手里弄到的钱了,这个数字将决定他们接下来的计划,关系到他们的整体布局,不能有丝毫差错。
两人更加紧张,手心全是汗。
黄子澄翻开账本,只是一看就当场愣在了原地,手指微微发抖,连呼吸都停滞了一瞬,完全被眼前的数字震惊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如此反应显示出数字的巨大冲击力,让他一时反应不过来。
他猛地抬头看向朱棣,眼中满是不可置信,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觉得这不可能是真的。
震惊让他一时说不出话来,嘴唇微微颤抖。
一旁的齐泰也瞬间注意到了黄子澄此刻的异常,从黄子澄手上拿过账本,只看了一眼,顿时变成了和黄子澄一般,当场怔在了原地,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整个人都僵住了,仿佛被施了定身法,动弹不得。
齐泰同样的震惊,让他也一时难以接受。
"这..."
齐泰抬头看向朱棣,一脸震惊,声音都有些变调,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反应显示出他内心的震撼,让他几乎要晕过去。
"五...五十万两?"
良久之后,黄子澄才结结巴巴地吐出了一句话,声音都有些发颤,这个数字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让他一时难以接受,觉得像是在做梦。
这个数字让他们难以置信,仿佛天方夜谭一般。
齐泰此刻整个人也已经呆住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仿佛变成了一尊雕像,完全被这个数字震撼到了,脑子一片空白。这
朱棣脸上再也难以压抑住笑意,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这个结果显然让他非常满意,完全达到了他的预期,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
"怎么...怎么会?"
黄子澄看向朱棣,满脸的困惑,眉头紧紧皱起,他完全无法理解这个数字,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意料之外吧?"朱棣微微一笑,而后坐下,神态从容,显然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并不觉得意外。这
桌上放着的是一本春秋,朱棣将摊开的春秋收起归置到一旁,而后抬头冲黄子澄道:"既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这个解释显示出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显示出他的智慧。
朱棣的这话让黄子澄一愣,旋即也就明白了朱棣言语中的意思,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仔细分析这个结果的原因,觉得朱棣说得有道理。
也对,当初朱煐重开稷下学宫的时候一日之内从胡老三手中收了三十六万两银子,固然是第一个吃螃蟹不假,可第一个吃螃蟹也就意味着这些商贾都在观望,都不敢出手,担心有风险,不敢轻易尝试。
而眼下有稷下学宫珠玉在前,燕王府学宫一开,虽然有不少大商贾在胡老三的拉拢下坚定站在朱煐一方,可天下商贾何其多?不可能全部被拉拢,总有一些商贾会选择不同的方向,不会全都跟着朱煐走。
终究是有不少商贾觉得是个机会,一听到风声立刻就上门拜见,生怕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想要抢占先机,不愿意落在人后。
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燕王府学宫入学名额的定价!
为了能够尽快弄到钱,朱棣将燕王府学宫入学的一个名额价格设定在了五万。
他想的很简单,用最快的速度拿到成绩,这样一来就能和老朱那边交代,证明自己的能力,让老朱看到他的价值,认可他的努力。
再者,稷下学宫已经将应天府最顶尖的一些商贾绑定在了战车上,不是每个商贾都能掏出几十万两银子的,为了避免放出名额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朱棣将名额定在了五万两,这个价格相对亲民,让更多的商贾有能力参与,不会望而却步。
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短短一天的时间居然就直接卖了十个名额!
这个结果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让他喜出望外,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https://www.02shu.com/5035_5035188/4387766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