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的奋斗! > 第87章 都不肯“背锅献忠”是吧?那就先考试

第87章 都不肯“背锅献忠”是吧?那就先考试


挹海堂里,静得能听见地龙火道呼呼的声响。

    崇祯的话,像块千斤巨石,砸进了每个人心里。

    大臣们都低垂着眼皮,心里跟明镜似的。

    皇上这话,没错!

    老朱家那些宗室,人太多了,真的养不起了!

    当年太祖高皇帝分封儿子们,那是去当“塞王”守国门的,不是当猪圈起来养的!可二百多年下来,塞王的勇武没传下来多少,生孩子的本事倒是一个比一个强。

    这生的多了,要吃要喝,就成了压垮地方的巨石。

    光看陕西一省,肩上就压着五个藩王!秦王、庆王、韩王、瑞王,还有肃王(虽驻兰州,但当时没有甘肃省,所以属陕西布政使司辖地且消耗资源)。这还不算底下那些数不清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这还没完。九边十三镇,陕西肩膀上就扛了五个!延绥、宁夏、甘肃、固原,还有个榆林镇。

    养王要禄米,养兵要军饷粮草。

    陕西那地方,本来就不是什么鱼米之乡,这几年还年年闹灾,怎么扛得住?

    再看隔壁山西。

    代王刚倒台,还剩晋王、沈王两个。可边镇也有三个!大同、太原、宣府(一部分粮饷也吃山西的)。一样被压得喘不过气。

    代王一系查抄后能缓口气,但底下那些郡王、宗室还是张着嘴要饭吃。

    旁边的河南呢?倒是没边镇,可封了七个藩王!周王、赵王、郑王、崇王、潞王、福王、唐王。除了那个肥得流油的福王,个个都是开枝散叶多年的老牌王爷,子孙多得数不清。河南再富庶,也经不起这么啃,根本别想有余力接济山陕。

    这账,谁都算得明白。

    山陕两省,扛着八个藩王和八个边镇的惊天重负,底下还有无数宗室张嘴。这两个穷省,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一旦陕西那边的流民和边军因为没饭吃彻底炸开,山西再跟着一起乱……大明立刻就是东西两线烽火连天的绝境!

    到那时,他崇祯皇帝,就得成亡国之君,成为大明的“代价”!

    崇祯绝不想当这个代价。

    所以,必须有人先成为代价。

    陕西、山西、河南那八个藩王,和他们底下那一大群郡王、将军、中尉,那成千上万的朱家子孙,就得来当这个“朱献忠”,把自个儿献了,给大明续命。

    让他们自己去谋生路,朝廷停了那几乎发不出的禄米,就是唯一的活路。

    理,是这个理。

    但没人敢接这个话茬。

    为啥?

    《皇明祖训》在那儿摆着呢!那是老朱家的家法,也是国法!让宗室自谋生路,去从事士农工商,甚至参加科举?这简直是刨祖坟!

    谁提这个头,谁就是违背祖制。万一将来出了乱子,成千上万的宗室闹将起来,这泼天的罪过,谁扛得起?这口硕大无朋的黑锅,谁背得上?

    挹海堂里这些精得跟猴似的大臣,个个低头看地,仿佛金砖上能开出花来。就连最铁杆的“帝党”黄立极、孙承宗,也只是沉默。

    这锅,太沉,会压死人的。

    崇祯看着底下这群“忠臣”,心里门清。

    他知道这事难,阻力大。但他更知道,这事必须办!不办,大家一起玩完。

    但他不能逼着臣子去背这口锅,得换个法子。

    忽然,崇祯话锋一转,仿佛刚才那沉重的话题从未被提起过。

    “今年是科举大比之年吧?”他声音平和,听不出情绪。

    礼部尚书来宗道一愣,赶紧出班躬身:“回陛下,今年正是戊辰科大比之年。各地举子早已汇聚京师,只是……只因先帝驾崩,国丧期间,加之插汉部入寇,军务倥偬,朝廷一时无暇组织考试,故而拖延至今。”

    崇祯点点头:“嗯,国丧已过,插汉亦已败退。不能让天下的举子们等太久了。二月份,就把会试办了吧。”

    他目光转向内阁首辅黄立极:“黄先生,会试主考的人选,定了吗?”

    黄立极心头一紧,知道肉戏来了。他上前一步,谨慎地回答:“回陛下,主考、同考人选,内阁尚未最终议定。此乃国家抡才大典,关乎国本,臣等不敢轻忽,正欲详加斟酌后,再请圣裁。”

    挹海堂内的气氛,瞬间又紧张了起来。

    如今朝堂是个什么局面?阉党残余、东林清流、还有帝党新贵,几方势力暗流涌动。

    谁会试主考,谁就能在这一科进士中大量录取“自己人”,形成未来的朝堂班底。这是关乎未来十几年朝局走向的大事!

    崇祯仿佛没感觉到这紧张气氛,只是淡淡地说:“这一次是朕登极以来的第一次科举,意义非凡。这会试考官选谁……朕,能自个儿定吗?”

    黄立极立刻深深一揖:“陛下乃天下之主,九五之尊!科举取士,为陛下取人才,主考人选,自然唯圣意是从!陛下欲点何人,便可点何人!”

    这话说得漂亮,也确实是实情。皇帝亲自指定会试主考,谁也说不出个不字。

    崇祯要的就是这句话。

    他脸上露出一丝看不出深浅的笑意,目光扫过堂下的阁臣和礼部堂官。

    “这样吧,”崇祯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朕也不知道诸位的学问究竟谁高谁低。光看官衔资历,难免有遗珠之憾。”

    他顿了顿,说出了石破天惊的决定。

    “回头朕出几道题。让五位阁老,加上礼部的来尚书、两位侍郎,一共八位爱卿,一起到朕这清华园里来,做一做文章。”

    “文章做得好的,”崇祯语气轻松,仿佛在说一件寻常小事,“朕就点他当这一科会试的主考!如何?”

    话音落下,挹海堂内,落针可闻。

    所有大臣都惊呆了。

    让内阁大学士和礼部尚书、侍郎……来考试?

    考得好才能当主考?

    这……这自古未闻啊!

    皇上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二月初五,天刚蒙蒙亮。挹海堂里头地龙烧得暖烘烘的,和外头刺骨的春寒完全是两个世界。五位阁老——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孙承宗,加上礼部尚书来宗道和两位侍郎钱谦益、徐光启,一共八位大明朝廷的核心文臣,全都奉旨来“考试”了。

    堂里早就摆好了八张单独的书案,按着官位高低排开,每张桌子都隔得老远。上好的宣纸、徽墨、湖笔、端砚一样不少,边上还备着润笔的清水和吸墨的宣石。

    徐光启是昨天才赶到京城上任的,一路风尘还没洗尽就接到这么个意想不到的旨意,这会儿跟众人行礼时眉宇间还带着倦色和困惑。钱谦益倒是面色平静,这位东林领袖的目光在堂里慢慢扫过,和孙承宗眼神对上时,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诸位先生都到了。”一个清朗的声音从屏风后传来,只见崇祯皇帝一身素白便袍,不紧不慢地走进堂内。他手里没拿任何文稿,径直在主位坐下,目光平和地扫过下面垂手站着的众臣。“今天请诸位来,没别的事。朕常想,治国安邦的道理,首要在于得人;而得人的关键,在于明察。所以朕有个不情之请,想看看我大明栋梁之臣的真才实学。”

    众人屏住呼吸,心里都在嘀咕:来了。

    太监躬身捧上一个紫檀木匣子。崇祯亲手打开,取出一卷明黄绫面的题册,却不展开,只是放在案上。

    “今天就考一道策论。”皇帝声音不大,却在安静的堂里听得清清楚楚,“题目待会公布。不限体裁,不限字数,只求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日落为限。”

    他顿了顿,目光在八位大臣脸上慢慢扫过,这才缓缓展开题卷,朗声念道:

    “《问宗禄浩繁、秦晋民困、中原力竭,时艰若此,当何以处之策》。”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5033_5033081/1111106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