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的奋斗! > 第86章 张之极:我要献忠,我要当张献忠(第

第86章 张之极:我要献忠,我要当张献忠(第


二月初三,清华园,挹海堂。

    堂内烧着地龙,暖得让人发燥。可坐在里头的大臣们,却有不少人觉得后脊梁一阵阵发寒。

    吏部尚书黄立极和兵部侍郎李邦华先开了口,把昨日廷议要彻查代藩、整顿京营的事,细细禀报了一遍。

    崇祯皇帝穿着常服,靠在御座上,静静听着,脸上没什么表情。

    等到黄立极说到要严查代王府及其附属的七家郡王府时,崇祯忽然叹了口气,身子往前倾了倾。

    他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悲戚,声音也沉痛起来:“代王谋反,朕心里…真是难过啊。”

    底下大臣们立刻都屏住了呼吸,垂下眼皮,做出感同身受的肃穆样子。

    崇祯抬手,用指尖按了按并无泪水的眼角,继续道:“一想到代王下面的那些小宗,或许也有被牵连进来的,朕这心里,就更难受得不行。”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但朕是皇帝!身系天下安危,不能坐视代王一脉通番谋逆!所以,不得不对有罪的代王和其他郡王施加惩罚。这…这也是《皇明祖制》上规定的!”

    “皇上圣明!”底下立刻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陛下为天下计,忍痛割爱,实乃英主!”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一片颂扬声中,崇祯脸上的悲戚慢慢褪去,换上了一副深思的表情。他又叹了口气,像是自我感动,又像是真的忧心忡忡。

    “可是,”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代王和下面的那七家郡王,乃是大同城内数千宗室的宗主。如今宗主被废黜,下面的人,难免会心怀怨恨吧?”

    堂内瞬间安静了不少。

    崇祯仿佛没察觉,自顾自往下说,手指轻轻敲着扶手:“几千个将军、中尉聚在一处,人人心怀怨望…而大同又是九边重镇,紧贴着蒙古。这要是有什么万一,出了纰漏,可怎么办?”

    这话问出来,挹海堂里彻底没了声响。

    连最铁杆的“帝党”头目黄立极都低下了头,盯着自己的脚尖,死活不接这个话茬。

    搞完了大同城里的八个王爷还不够?还要对下面那些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年到头连禄米都领不到几斛的“将军”、“中尉”下手?

    那可是好几千人!而且个个都姓朱!这恶名,谁担得起?

    文官们,无论是帝党还是东林,此刻都默契地选择了装聋作哑。帝党的人刚交了议罪银,觉得自己已经“无罪一身轻”,不想再沾这浑水;东林的人则觉得自己本就清白,更没必要去当这个恶人。

    场面一时僵住了。

    崇祯的目光慢悠悠地从一张张装糊涂的脸上滑过,也不催促,就这么静静地看着。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有真正的忠臣,才会替自己解决大明朝宗室泛滥的难题

    就在这时,勋贵班列里,有人动了一下。

    定国公徐希皋站起身,冲着御座一躬身,开口道:“陛下圣虑深远!让几千个将军、中尉聚集在大同一城,的确风险极大。万一有宵小之徒从中煽动,勾连外敌,后果不堪设想。毕竟,代王…呃,罪藩朱鼐钧,确实勾结了虎墩兔汗。”

    他顿了一下,声音更清晰了些:“故此,臣以为,将大同的宗室分散一部分到各地安置,避免其聚集生事,乃是稳妥之上策!”

    崇祯脸上没什么表情,眼里却闪过一丝极淡的满意。他轻轻“嗯”了一声,像是自言自语。

    “更封…倒是个好办法。”他沉吟着,“朕的皇权,给他们更封倒也使得。只是,这花费恐怕不小啊。沿途车马、安家置业,都是一笔开销。”

    他抬眼,像是征求众人意见:“而且,那些世代居住在大同的宗室,就愿意背井离乡吗?万一闹出事端来,又该如何是好?”

    徐希皋一时语塞,这细节他还没来得及细想。

    但他开了这个头,就够了。

    另一边的英国公世子张之极猛地反应过来,心里暗骂一声“让徐家这老小子抢了先”,身子却毫不迟疑地站了起来。

    “陛下!”张之极的声音比徐希皋还响亮几分,“臣以为,大同宗室当中,定然有不少人曾为代王府效力,参与过诸多不法之事!即便不曾直接涉及谋逆,但替代王府搜刮民脂、欺压百姓,那也是在为逆藩张目,其罪亦不容轻恕!”

    他偷眼瞧了瞧崇祯,见皇上听得专注,便更来了精神,语气也愈发慷慨:“对此辈,朝廷正当严查严办!岂能因其人数众多便畏缩不前?臣,愿为陛下前驱!”

    他心里想的明白,勋贵的价值在哪?就在这“忠”字上!皇上现在需要人当恶人,需要人“献忠”,那他英国公府就得当这个“张献忠”!

    崇祯看着张之极,点了点头,心里嘀咕:“这张之极,倒是很会‘献忠’…嗯,以后就叫你‘张献忠’?不妥不妥,这外号听着就不吉利…”

    他心里转着念头,嘴上却道:“英国公世子所言,也有理。不过,大兴诏狱,牵连过广,也非国家之福。”

    他停顿片刻,似乎有了决断,声音清晰起来:“不如这样吧。朕也不让田尔耕、许显纯去一一查问那些将军、中尉了。朕,给他们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

    所有大臣都竖起了耳朵。

    “只要他们自己主动上奏,提出更封之请,并言明自愿承担迁移之费用,朕就法外开恩,准他们离开大同,另迁他处安置。”

    崇祯语速不快,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味道:“当然,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去。就让他们去南京、扬州、南昌、苏州、杭州这几处富庶安宁之地吧。”

    底下几个大臣闻言,脸色稍缓。皇上选的这几个地方倒真是不错,是给条活路,不是往死里逼。

    可还没等他们这口气松完,崇祯又接着道:“若是其中有人家无余财,实在困顿,朕…可以从内帑中支借一些银两给他们,帮他们安家。”

    几位阁老下意识地点点头,觉得皇上到底还是仁厚。

    但崇祯的下一句话,就让所有人瞬间明白了天子的真正意图。

    “这借支的银两,也不必他们还了。回头,就从他们今后的禄米里,逐年抵扣便是。”

    堂内鸦雀无声。

    停了他们的禄米!

    皇上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最终的目的,竟是要甩掉大同宗室这数千人的禄米包袱!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眼睛猛地亮了。他管着国库,最清楚宗室禄米是个多么巨大的无底洞,几乎拖垮了山西和中央的财政。

    他立刻抓住机会,站起身奏道:“陛下圣心仁厚,体恤宗亲,臣等感佩!然,若停了…若以禄米抵扣安家之费,则迁移至各地的宗室子弟,日后以何为生?南京、扬州等地虽好,无米下锅,亦恐生事端啊!”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没了禄米,这帮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宗室老爷,到了新地方怎么活?难道真要活活饿死他们?那还不如留在大同呢。

    所有目光都再次聚焦到崇祯身上。

    崇祯似乎早就等着这个问题。他脸上看不出丝毫为难,语气平静地吐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朱家人,有手有脚,怎么就活不下去了?”

    他目光扫过全场震惊的面孔,缓缓地,一字一句地说道:“朕,可以准许所有自愿离开大同的宗室子弟,从事士农工商各业,并可…参加科举!”

    “嗡……”

    尽管极力克制,堂下还是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骚动。

    疯了!

    皇上这是要捅破《皇明祖训》的天啊!

    允许宗室从事四民之业?参加科举?

    这…这简直…

    所有大臣都一时无言,目瞪口呆地望着御座上的年轻皇帝。

    连“张献忠”都不敢继续“献忠”了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5033_5033081/1111106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