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皇明 > 第466章 大同局定,九边震服

第466章 大同局定,九边震服


“放!”

    高台上的祖大寿一声令下。

    火炮营的引线“滋滋”作响,随后便是一阵震天的轰鸣。

    炮弹像流星一样,朝着北门的叛军飞来。

    跑在最前面的叛军瞬间被炮弹炸得粉碎,鲜血和碎肉溅了王威一身。

    火铳营的士兵也扣动了扳机,火铳的“砰砰”声此起彼伏,叛军像割麦子一样倒下一片。

    王威的亲卫们吓得魂飞魄散。

    “跑啊!”

    “救命啊!”

    这些兵卒之中。

    有的转身想往城里跑,却被后面的叛军挤在城门口,进退不得。

    有的干脆扔下兵器跪地求饶,却依旧躲不过火铳的射击。

    王威看着眼前的惨状,彻底绝望了。

    他看着远处飘扬的“祖”字大旗,又想起总镇府里那些没来得及带走的金银珠宝,眼泪突然涌了出来。

    他忙活了半天,终究还是一场空。

    造反、抄家、谋逆,最后换来的,不过是阶下囚的结局。

    不过

    他绝不愿意认命,也绝不想束手就擒!

    “谁也不能杀我,审判我!老天爷也不行!”

    他嘶吼着,额头上的青筋暴起,眼神里满是困兽犹斗的疯狂。

    “儿郎们!投降也是死!跟着本镇冲出去,到了陕西,咱们还有活路!”

    残余的几百亲卫本已吓得腿软,见主将这般决绝,也燃起了几分血性。

    他们纷纷捡起地上的兵器,跟着王威朝着官军的拒马阵冲去。

    马蹄踏过同伴的尸体,长矛刺穿弥漫的硝烟,有人刚冲出去几步,就被火铳的铅弹击中,轰然倒地。

    有人侥幸冲到拒马前,却被官军的长枪捅穿腹部,鲜血顺着枪杆流下来,染红了拒马的木刺。

    祖大寿站在高台上,冷冷看着这一幕。

    他手中的令旗一挥,声音洪亮如雷:

    “冥顽不灵!开炮!”

    早已装填好弹药的佛朗机炮瞬间吞吐火舌,十几枚炮弹拖着黑烟,朝着王威的队伍砸去。

    “轰!轰!轰!”

    爆炸声震耳欲聋,地面剧烈震颤,泥土混着碎肉、残甲溅起丈高,连空气都仿佛被撕裂。

    冲在最前面的几十名骑兵瞬间被炮弹吞噬,有的连人带马被炸成肉泥,有的断了胳膊断了腿,躺在地上哀嚎不止。

    王威被气浪掀翻在地,战靴上沾满了手下的鲜血和碎肉。

    他挣扎着爬起来,看着眼前的惨状,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方才还跟着他冲锋的亲卫,此刻只剩下零星几十人,个个面带恐惧,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血性。

    士气,彻底崩了。

    “撤!快撤!”

    王威的声音里没了之前的疯狂,只剩下掩饰不住的胆寒。

    他再也不敢冲向官军的阵地,转身就往大同府城的方向跑。

    “从西门走!去西门!”

    残余的亲卫如蒙大赦,跟着他跌跌撞撞地往回跑。

    沿途的街巷里,到处都是溃散的流民军和叛军残兵,有的蜷缩在墙角发抖,有的互相踩踏争抢逃生的路,还有的干脆扔下兵器,朝着赶来的官军跪地求饶。

    王威顾不上管这些人,他眼里只有西门。

    只要冲出西门,往陕西方向跑,说不定还能保住一条命。

    可当他气喘吁吁地跑到西门时,脚步却猛地顿住,浑身的血液仿佛瞬间冻结。

    西门的城楼上,原本挂着的叛军旗帜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两面鲜红的大旗。

    一面绣着“明”字,一面绣着“熊”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

    城墙上站满了身着明军铠甲的士兵,手中的弓箭、火铳齐齐对准了城下的王威一行人。

    为首的将领正冷冷地看着他,正是之前奉命突袭高山堡的曹文诏。

    “西门……也陷了?”

    王威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绝望。

    他怎么也没想到,熊廷弼的军队居然来得这么快,连他最后的退路都堵死了。

    “将军,去东门!东门还有张天琳的流民军!”

    身旁的亲卫颤抖着提醒道。

    王威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猛地回过神:

    “对!东门!去东门!”

    一行人又朝着东门的方向狂奔。

    可这一路,早已没了之前的速度。

    他们又累又怕,沿途不断有人掉队、逃跑,还有人被追来的官军士兵斩杀。

    等快到东门时,王威回头一看,身后只剩下不到五十人,个个衣衫褴褛,满身血污,连手中的兵器都快握不住了。

    可还没等他们靠近东门,一阵马蹄声突然从侧面的街巷里传来。

    刘振邦率领着本部骑兵,孙镇、马荣带着步兵,还有宣府总兵马世龙的队伍,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将王威一行人困在中间。

    “王威,别跑了!”

    刘振邦勒住马,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语气里满是嘲讽。

    “你以为东门还在张天琳手里?他如今也是丧家之犬了。”

    王威环顾四周,只见密密麻麻的官军士兵将他团团围住,刀枪剑戟的寒光映在他的脸上。

    完了!

    自己彻底没路可走了。

    南门、西门、北门被官军控制,东门的流民军也不行了,连最后一点希望都破灭了。

    “哈哈哈……”

    王威突然惨笑起来,笑声里满是不甘和悲凉。

    “我王威征战半生,到头来居然落得这般下场!我不甘啊!我不甘!”

    我好好的一个大同总兵。

    我喝兵血,吃空饷,培植个人势力,有什么不对吗?

    其他人不也是这样做的?

    为什么陛下就是不能放过我?

    为什么要逼我死?

    “啊!”

    他猛地举起手中的长刀,眼神里闪过一丝决绝。

    周围的人都以为他要做最后的抵抗,纷纷举起兵器戒备。

    可王威却没有冲向任何人,而是将刀身一转,朝着自己的喉咙狠狠割去。

    “唰!”

    刀光闪过,鲜血瞬间喷涌而出,溅在地上的青石板上。

    王威的身体晃了晃,手中的长刀“哐当”掉在地上,随后便重重地倒在地上,眼睛睁得大大的,里面还残留着无尽的不甘。

    自杀,总比凌迟好。

    随着王威的倒下,他身边仅剩的几十名亲卫彻底没了抵抗的勇气。

    他们纷纷扔下手中的兵器,“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有的甚至忍不住哭了出来:

    “我们投降!我们投降!”

    刘振邦看着王威的尸体,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他翻身下马,走到王威的尸体旁,踢了踢他的身体,确认已经死透,然后对着身边的士兵说道:

    “把他的尸体抬走,交给熊经略处置。”

    王威死后,城中的反抗顿时衰弱了许多。

    唯有东门方向,还偶尔传来几声火炮的闷响,像这场叛乱最后的余音。

    不久之前。

    张天琳在总镇府方向喊杀声渐歇时,便已经准备从东门突围了。

    他手下虽有三万流民,却多是乌合之众,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真要跟官军硬拼,不过是送命。

    但这三万人,却是他最好的“挡箭牌”。

    “打开城门!让流民先冲!”

    张天琳对着身边的亲卫低喝。

    城门栓“嘎吱”作响地被拉开,流民们像没头的苍蝇般涌了出去,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抱着抢来的包裹,哭嚎声、呼喊声混在一起,瞬间填满了东门的开阔地。

    东门外围堵的官军见状,当即点燃火炮,“轰”的一声,炮弹落在流民群中,炸开一片血雾。

    火铳手也齐齐扣动扳机,铅弹呼啸着穿透人体,流民们成片倒下,却依旧被后面的人推着往前冲。

    张天琳则带着数百精锐,贴着城墙根快速移动。

    这些人都是他从流民里挑出的悍匪,个个腰挎弯刀、手持短铳,脸上还沾着干涸的血渍。

    趁着官军火炮重新装填、火铳手忙着清理枪管的间隙,张天琳突然挥手:

    “冲!”

    精锐们像离弦的箭般窜出,刀光闪过,几名来不及反应的官军火铳手当场被砍倒。

    他们避开官军的拒马阵,朝着西侧的山谷方向猛冲。

    那里是官军包围圈的薄弱处,也是通往陕西的必经之路。

    负责东门防务的千总见状,急忙下令追击,却被涌来的流民缠住。

    等驱散流民、重新整队时,张天琳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暮色里,只留下满地散乱的包裹和流民的尸体。

    千总气得一拳砸在城墙上:

    “追!就算追到陕西,也要把这反贼抓回来!”

    可这场追击终究慢了一步。

    次日清晨。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同府城的青砖上时,东门的战火已彻底熄灭。

    城内外安静得有些不真实,只有官军清理战场的脚步声、抬伤员的担架吱呀声,偶尔还能听到百姓从门缝里探出头的轻响。

    街角的粥棚前,几名火头军正往大锅里添米,袅袅炊烟升起,给这座刚经历过战乱的城池添了几分生气。

    大同府城,终于彻底静了下来。

    城北。

    原总镇府此刻已换了模样。

    门前的血迹被冲刷干净,却依旧能看到青砖上残留的暗红印记。

    府内原本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几个空木箱歪在角落。

    正堂里搭起了临时的军帐,案上摊着大同府的舆图,旁边堆着几册账簿,这里成了熊廷弼的临时经略府。

    幕僚周文焕捧着一本厚厚的文册,轻步走进正堂。

    他身着青色儒衫,袖口沾着些许墨渍,见熊廷弼正俯身看着舆图,便站在案前躬身道:

    “明公,总镇府内遗留的财货已清点完毕。”

    熊廷弼直起身,指了指案旁的椅子:

    “说吧,多少?”

    “白银一百五十万两,田契八十七张,涉及良田三千余亩,商铺四十二间。

    另有翡翠、玛瑙、字画等珍宝若干,折算下来,合计约三百万两银子。”

    “比当初代王府抄出的四百万两少了一百万两,想来是昨夜混乱时,双方兵卒趁机私藏了些。

    方才清理府院时,还在廊柱后、假山石缝里找到不少散落的银锭。”

    熊廷弼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却没多说什么。

    战乱之中,兵卒私藏些财物本是常事,只要大局已定,这点损失无关紧要。

    他也不可能为了这一百万两,而去引得士卒哗变。

    他端起案上的茶盏,抿了一口凉茶,又问:

    “伤亡和俘虏呢?统计得如何了?”

    “具体人数还在核对,但大致数目已出。”

    周文焕的语气沉了些。

    “俘虏叛军两万一千余人,其中多王威的嫡系。

    流民俘虏三万四千余人,大多是被张天琳裹挟的百姓。

    不过……”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几分遗憾。

    “张天琳带着数百精锐突围了,往陕西方向逃了。

    属下已让人通知曹文诏参将,他今早天未亮便率骑兵追击,想来用不了多久便有消息。”

    “你做的不错。”

    熊廷弼点了点头,目光重新落回舆图上,轻声感慨:

    “此番平叛,倒比预想中顺利得多。”

    宣府的王国樑,那人虽也谋逆,却还懂得收拢人心、加固城防,可王威呢?

    空有野心,却被钱帛迷了双眼,既不犒赏士卒,也不安抚百姓,反而纵容流民劫掠,到最后众叛亲离,落得自刎的下场。

    他的根基,比王国樑浅,智商更是远不如。

    “这也是明公调度得当,刘振邦、孙镇、马荣及时反正,才没让战乱迁延太久。”

    周文焕适时恭维道。

    熊廷弼摆了摆手,不敢居功,反而是朝着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

    “全仰赖陛下洪福,大同平叛才能如此顺利。”

    “不过,大局虽定,可百姓遭的罪,不能不管。”

    周文焕心中一凛,立刻明白他的意思。

    此番王威叛乱,大同府城内外遭劫最甚,尤其是左云、右玉两县,流民军过境时烧杀劫掠,村落多成焦土。

    前些日子斥候回报,右玉县外的官道旁,常有饿殍横卧,有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

    府城内的粮铺被流民抢空,不少人家已断粮三日,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

    “明公所言极是。”

    周文焕躬身应道:“属下已让人查过,府城府库虽有损耗,但仍存粮五千石、布匹三千匹,足够先赈济城中灾民。

    只是左云、右玉两县路途较远,粮车运输需时日,恐需派军护送。

    如今流民刚散,怕有残余乱匪趁机劫粮。”

    “派马世龙麾下一千骑兵护送粮队,明日便出发。”

    熊廷弼当即拍板。

    “另外,让孙镇、马荣率部协助地方官搭建赈济棚,每棚配两名医官,防治疫病。

    凡登记在册的灾民,每日发米一升。

    乱世之中,保住百姓的命,才算真的稳住了大同。”

    他目光扫过案上的俘虏名册,又道:

    “那些俘虏,也不能闲着。”

    三万四千名流民俘虏中,除了老弱妇孺,尚有两万余青壮,此前多是被张天琳裹挟的农民、工匠。

    “清点户籍时,让地方官登记他们的原籍与技艺。

    会种田的,分到城郊荒地开垦。

    会打铁、挖矿的,编入官窑与煤窑。

    懂木工、泥瓦匠的,派去修补大同堡寨体系与城防。”

    周文焕连忙提笔记录,问道:

    “明公是想以俘虏充作劳力?”

    “既是劳力,也是安抚。”

    熊廷弼点头,语气里带着几分考量。

    “给他们记工分,一日劳作换半升米,若能如期完成开垦、筑城的差事,一年后便许他们返乡。

    这样既解了劳力短缺之困,也能让他们断了再随乱匪作乱的心思。”

    他看向舆图上标注的“云冈煤窑”与“阳和铁矿”,补充道:

    “煤铁是边军打造兵器、取暖的要紧物事,让俘虏们加紧开采,既能充盈军饷,也能让大同的根基扎得更稳。”

    正说着,周文焕想起一事,捧着名册上前一步,语气谨慎:

    “明公,尚有一事需定夺。

    刘振邦、孙镇、马荣三位反正的军将,该如何安置?”

    这话让正端茶的熊廷弼动作一顿。

    孙镇与马荣本是大同边军旧将,被王威裹挟造反时,虽未主动作恶,却也听任流民劫掠。

    刘振邦更不必说,此前追击张炜时,亲手斩杀了许多大同府吏,手上沾着官民的血。

    可若无这三人反正。

    孙镇控制流民、马荣夺南门、刘振邦追剿王威。

    大同平叛绝不会如此顺遂,恐怕还要多折损数千官军。

    “孙镇、马荣暂留原职,仍管各自麾下边军。”

    熊廷弼放下茶盏,缓缓说道:

    “大同边军刚经战乱,人心浮动,用旧将管旧部,最是稳妥。

    但要派监军随行,若有私吞军饷、纵容士卒扰民之事,立刻革职拿问。”

    至于刘振邦.

    熊廷弼眼神闪烁。

    此前承诺过保其性命,断无食言之理,可其人血债未清,若仍留军中,恐难服众。

    “刘振邦解除参将之职,赏银五千两,允其携家眷还乡。”

    熊廷弼的声音冷了几分。

    “但要传下话去,他回乡后若敢再涉足军政,或与乱匪勾结,定诛其满门。”

    周文焕心中了然,这已是对刘振邦最大的宽宥。

    既守了承诺,也断了他再兴风作浪的可能。

    他刚要应声,却听熊廷弼话锋一转,语气骤然凌厉:

    “至于其余参与叛乱者,不管是王威的嫡系,还是流民军的小头头,都要一一清查罪证。

    凡亲手杀人、劫掠百姓、主动附逆者,按《大明律》谋逆条处置,凌迟或斩首,绝不姑息!”

    正堂内的空气瞬间凝滞。

    周文焕抬头望去,熊廷弼的目光如寒刃般锐利,没有半分犹豫。

    这位九边经略使并非嗜杀,而是深知大同作为九边要地,若不将叛乱的根须彻底斩断,若不让那些心存侥幸者“杀透杀怕”,今日平了王威,明日或许还会有李威、赵威冒出来。

    唯有以铁腕立威,才能换大同数十年的安稳。

    “属下明白。”

    周文焕躬身领命。

    他看着案上那册俘虏名册,已看到那些罪大恶极者伏法时,百姓拍手称快的场景。

    这不是残暴,而是乱世里最实在的长治久安之策。

    而在总镇府外的大同府城。

    百姓也在默默的舔舐伤口。

    不远处的空地上,俘虏们正被编伍,虽面有菜色,却已没了此前的慌乱。

    新的秩序,正在这些细微的举动里,一点点重建。

    “大同是九边的门户。”

    熊廷弼轻声说道,似在自语。

    “安抚百姓、整肃边军、开垦土地……这些事,一件都不能慢。

    只有把根基扎牢了,将来蒙古人南下,咱们才能守得住,陛下才能睡得安稳。”

    好在,戡乱与建设,熊廷弼在辽东与宣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大同,他更显得心应手。

    自王威自刎后的五日里,熊廷弼的指令如流水般下发。

    三千京营骑兵分赴阳和卫、高山卫、天成卫,每到一处,先接管卫所军械库,再核查军籍名册,凡有与王威叛乱牵扯者,当即拿下。

    卫所的老卒们看着身披玄甲的官军,大多垂首顺从。

    王威的嫡系已死,流民军已散,没人再敢拿身家性命赌一场必输的反抗。

    清查罪证的吏员们则捧着账册,逐户核对,从总镇府的幕僚到卫所的小旗,但凡牵涉贪腐、附逆者,名录都一一标注,堆在经略府的案上,像一座沉甸甸的“罪山”。

    变故发生在第四日的午后。

    曹文诏派来的斥候快马奔入府城,带来了牛心山的捷报。

    张天琳带着数百精锐逃到牛心山山涧时,被预先绕路的京营骑兵堵住了去路。

    那处山涧只有一条窄道,骑兵们下马结阵,火铳齐发,流民精锐瞬间倒下一片。

    张天琳想拔剑自刎,却被一名校尉扑倒在地,绳索捆得像个粽子。

    当他被押回大同府时,头发散乱,衣袍沾满泥污,往日里“流民大帅”的威风,早已被恐惧啃得一干二净。

    第五日清晨,大同城外的校场上,三座高大的行刑台拔地而起。

    木台旁插着数十杆明旗,旗下是肃立的官军,刀光在朝阳下泛着冷光。

    城内外的百姓被通知“观刑”,起初还有人怯生生地躲在街角,可当看到被押上台的张天琳时,人群里渐渐响起了骂声。

    这人麾下的流民曾洗劫右玉县,多少人家破人亡。

    午时三刻一到,监斩官掷下令牌,“凌迟”二字刚落,刽子手的小刀便划开了张天琳的衣襟。

    百姓们有的别过脸去,有的却攥紧拳头,直到第一片肉落下时,人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王威虽死,但他尚有子嗣。

    两个儿子被押到邢台之上,替父受刑。

    这两人年纪尚轻,此刻吓得腿软如泥,哭喊着“饶命”,却只换来刽子手的冷眼。

    凌迟的惨叫声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台下的百姓从最初的震动,渐渐变成了沉默的敬畏。

    紧接着,近千名未反正的叛军被分批押上台,斩首的刀光此起彼伏,鲜血顺着木台的缝隙往下淌,染红了台下的土地。

    这一日,大同镇队正以上的将领,几乎被斩尽。

    那些曾依附王威、克扣军饷、纵容劫掠的人,没一个逃过清算。

    当然,杀了人,空出来的位置,自然是要有人去填补的。

    血祭的校场尚未清理,熊廷弼的提拔令已传遍大同。

    从辽东来的百户李进,因在北门伏击战中斩杀三名叛军小头头,被升为阳和卫指挥佥事。

    宣府的骑兵校尉赵山,因追剿张天琳有功,破格提拔为高山卫同知。

    就连大同本地反正的小兵,只要在平叛中带伤作战,都被编入新的军伍,授了小旗、总旗的职位。

    熊廷弼的影响力,或者说皇帝的影响力,正渗透至大同每一条血管里面。

    与此同时。

    抄家的成果也让经略府的幕僚们咋舌。

    除了总镇府最初清点的三百万两,后续从大同卫指挥使、各所千户家里抄出的白银,竟又凑出两百万两,合计五百万两!

    阳和卫指挥的府邸里,抄出了十箱金砖,还有从蒙古人手里买来的狐裘。

    天成卫千户的田契,足足堆了半间屋子,涉及良田五万余亩。

    就连大同府的税吏,家里都藏着三万两私银。

    这些财物被一一登记造册,一部分充作军饷,一部分留作赈济灾民,剩下的则封存入库,以备后续整顿边军之用。

    正当熊廷弼看着账册,思索如何恢复大同民生之时,周文焕捧着一封牛皮封缄的信,快步走进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惊喜:

    “明公,延绥镇总兵杜文焕的信!是请罪信!”

    熊廷弼接过信,摩挲着封蜡上的“杜”字,拆开一看,里面的措辞十分谦卑。

    杜文焕在信中直言延绥镇“积弊已久,军饷克扣、士卒逃亡之事屡禁不止”。

    承认自己“治军无方”,恳请熊廷弼派专员前往延绥,“厘清积弊,整肃军纪”。

    甚至主动提出“愿将延绥镇军籍、粮册尽数上交经略府核查”。

    看完信,熊廷弼嘴角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笑容不是平叛后的轻松,而是一种战略目标渐次达成的开怀。

    宣府的王国樑被诛,大同的王威自刎,两处边镇的整顿杀鸡儆猴,如今连延绥镇的杜文焕都主动服软,其余山西、甘肃等边镇,哪里还敢有半分抗拒?

    九边震服的局面,终于初步形成。

    “好!好一个杜文焕!”

    熊廷弼将信放在案上,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振奋。

    “立刻让人将张天琳被擒、叛党伏诛、收缴财货的详报,再加上这封请罪信,一并快马送往京师,呈给陛下报捷!”

    周文焕躬身应道:“属下这就去办!”

    熊廷弼走到窗前,心中振奋。

    当初他接下“九边经略”之职时,陛下曾密信问他“何时能整顿完毕”,他当时答“五年为期”。

    可如今看来,宣府、大同已定,延绥主动归附,剩下的边镇不过是顺水推舟。

    “三年。”

    熊廷弼轻声自语,眼神里满是信心。

    “只要按此节奏推进,三年之内,定能让九边焕然一新,再无叛乱之虞!”

    九边若定,天下兵权大半将亲掌于陛下之手。

    届时。

    陛下要清除什么魑魅魍魉,要推行什么政策,便无人能挡了!

    PS:

    7300字大章!

    另外

    今晚应有加更。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5033_5033072/1111068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