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功成身退,初心不改
杭州的捷报和随之而来的封赏,并未让许墨有丝毫轻松。兵部尚书的头衔如同烫手的山芋,太子太保的荣耀下是无数双忌惮的眼睛。朝中的暗流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因他声望的如日中天而更加汹涌。弹劾他“擅启边衅”、“尾大不掉”、“结交武将(指俞大猷等)”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向皇帝的案头,虽被杨一清尽力压下,但风声鹤唳,已是人尽皆知。
许墨深知,自己已站在了风口浪尖。功高震主,古来如是。更何况当今天子并非雄才大略之主,猜忌之心日重。继续留在朝堂,要么同流合污,消磨壮志,要么迟早成为党争的牺牲品,甚至累及家人。朱翊钧临死前那疯狂的话语,虽属叛逆之言,却也不无道理,这帝国的沉疴痼疾,绝非杀一两个逆贼就能根除。
这一日,他收到杨一清从京城发出的最后一封密信。信中风烛残年的老首辅笔迹颤抖,言词恳切又充满无奈:“慎之吾弟:东南已靖,海波暂平,汝之功业,彪炳史册。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朝中攻讦日甚,陛下虽未明言,然圣心已疑。老夫病骨支离,恐不久于人世,再难护你周全。为汝计,为天下计,当思急流勇退之道。归隐林泉,或可保全功名与家人,以待将来。切切!”
握着这封近乎遗言的信,许墨在书房中静坐了一夜。窗外月色如水,映照着他复杂的面容。从青州那个欠债百万的落魄县丞,到位极人臣的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一路走来,几经生死,历尽风波。他扳倒了贪官,剿灭了匪患,击退了外侮,似乎做了很多,却又感觉远远不够。
天蒙蒙亮时,他做出了决定。
翌日,他上了一道言辞恳切、姿态极低的《乞骸骨疏》。奏疏中,他极力淡化自己的功劳,将东南平定归功于“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自称“才疏学浅”、“体弱多病”,且“久离乡土,思念亲人”,恳请陛下准许他辞去本兼各职,告老还乡,回青州颐养天年。
这道奏疏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泼了一瓢冷水,瞬间在朝野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惋惜,认为国家失一栋梁;有人嘲讽,觉得他终究是怕了,识时务;但更多暗中忌惮他的人,则是大大松了一口气,纷纷上表,称赞许墨“知进退”、“明大义”,劝皇帝“成全民臣之心”。
病榻上的小皇帝看到奏疏,沉默良久。他虽对许墨有所猜忌,但也知此人能力超群,骤然离去,东南海防难免空虚。然而,朝中压力巨大,加之他自身精力不济,最终还是在司礼监拟好的准奏旨意上用了印。
圣旨抵达杭州时,许墨正与俞大猷、张屠户等人巡视海防。
听完圣旨,俞大猷虎目含泪,单膝跪地:“大人!何至于此!东南离不开您啊!”
张屠户更是梗着脖子:“皇帝老儿糊涂!咱们找他说理去!”
许墨扶起俞大猷,拍了拍张屠户的肩膀,平静地笑了笑:“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意已决,不必多言。俞将军,东南海防,日后就托付给你了。务必牢记,海疆之患,在于外,更在于内。强兵利器固不可少,但吏治清明、百姓富足,方是根本。”
他又看向张屠户:“老张,你性子烈,以后要多听俞将军的。替我…看好这片海。”
二人知他去意已决,只能重重点头,心中充满悲凉与不舍。
交割印信,处理完公务,许墨只带了少数亲随和多年积累的书籍文稿,乘坐一艘普通的官船,沿运河北上,返回青州。
没有盛大的送行仪式,只有俞大猷、张屠户等寥寥数人送至码头,一切从简,如同他当年悄然赴任一般。
船离杭州,两岸景物依旧,许墨站在船头,回望这座繁华依旧的城市,心中并无多少失落,反而有一种卸下千斤重担的轻松。
回到青州,苏婉早已带着孩子在城外等候。
见到风尘仆仆却眼神清亮的丈夫,苏婉眼中泪光闪动,却只是温柔地上前,替他拂去衣襟上的尘土:“回来了就好。”
年幼的儿子咿呀着扑向父亲。
抱着妻儿,看着青州熟悉的山水,许墨恍如隔世。这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最终选择的归宿。
他婉拒了所有官场的邀请和地方的拜谒,真正过起了隐居生活。将大部分积蓄用于资助青州和周边州县的学堂、医馆、修桥铺路,自己则在一处依山傍水的庄园里,读书、写字、教导孩儿,偶尔与苏婉回忆往昔,日子平淡而充实。
然而,他并未真正忘却天下事。通过苏婉那已遍布海内外的商会网络,他依然能敏锐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朝廷的动向、沿海的局势、乃至遥远西洋的新闻。俞大猷和张屠户也时常派人送来书信,汇报海防情况,请教方略。许墨总是认真回复,倾囊相授。
数年后,正德皇帝因丹药中毒驾崩,因其无子,堂弟嘉靖帝继位,朝局经历一番动荡。新帝试图革新,却阻力重重。有人想起许墨,欲重新起用,却被他以“年老体衰,不堪驱策”为由坚决推辞。他深知,帝国的痼疾非一日之寒,亦非一人之力可挽回。
又是一个春日,许墨在庄园的凉亭里,为一批慕名而来的年轻士子讲述经世致用之学。他不再讲权谋争斗,而是讲水利农桑、讲海贸商道、讲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
课后,一名年轻学子鼓起勇气问道:“先生当年位极人臣,为何甘心在此隐居授徒?”
许墨看着远处嬉戏的孙儿,和正在指挥仆人修剪花枝、笑容温婉的苏婉,淡然一笑:“位极人臣,是为天下;隐居授徒,亦是为天下。形式不同,初心未改。这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天下。”
是夜,他坐在灯下,开始将自己一生的经历、感悟,尤其是关于经济民生、海防外交的思考,整理著述,命名为《守拙录》。他希望这些用鲜血和经验换来的智慧,能对后人有所启迪。
窗外,月华如水,星河璀璨。
海疆或许还有风波,朝堂或许依旧纷争。
但对许墨而言,他已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价值。
从寒门县丞到国之柱石,再到布衣学者,他用自己的方式,走完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无愧于心,亦无愧于这个时代。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647/5036022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