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海疆告急
许墨在书房中对东南海图的凝视,并非杞人忧天。几乎就在黄锦离开青州的同时,一封沾着海腥气、印着火漆密印的急报,由俞大猷的亲兵统领日夜兼程,送到了守拙园。
彼时,许墨刚送走儿子安平去学堂,正与苏婉商议着三日后该如何回复皇帝。老管家许福几乎是踉跄着冲进内院,手里高举着一封皱巴巴、边角已被汗水浸湿的信函。
“老爷!夫人!俞将军……八百里加急!”
许墨心头猛地一沉,接过信函,入手沉重。火漆上是俞大猷独特的虎头印鉴。他迅速拆开,只看了几行,脸色便彻底阴沉下来。
信是俞大猷亲笔所书,字迹因急促而略显潦草,但字里行间透出的焦灼与凝重几乎要透纸而出:
“恩师许公钧鉴:学生无能,东南海疆恐有巨变,特冒死急禀!”
“月前,福建外海突现大股海匪,其船坚炮利,远非往日倭寇可比。匪首自称‘翻海蛟’,麾下战船数十,其中竟有三艘仿西夷制式之大舰,侧舷炮火凶猛。此股匪徒战术刁钻,不似寻常劫掠,专攻我水师巡逻船队及重要商路节点。”
“学生初时以为乃朱逆(朱翊钧)残部,然交手数次,发现其组织严密,号令统一,且拥有大量精良火器,绝非乌合之众。更可疑者,其似乎对我水师布防、商船航线了如指掌!”
“三日前,我一支巡防分舰队于台山洋面遭其伏击,苦战不敌,两艘战船沉没,一员裨将殉国,士卒伤亡百余,被俘者亦数十人。匪徒气焰嚣张,竟将俘虏……尽数斩首,抛尸海上示威!”
“学生判断,此‘翻海蛟’绝非寻常海匪,其背后必有强大势力支持,或为西夷代理人,或为……境内某些不甘势力与海外勾结所扶持之新患!其志不在小掠,而在控我海道,断我财路,甚至图谋不轨!”
“学生已严令各部收缩防线,加强戒备,然敌势浩大,水师新创,战舰炮械皆不如人,恐难久持。若被其切断南北海运,则东南财赋重地危矣!”
“恩师明见万里,洞察秋毫,学生恳请恩师指点迷津,救我东南水师,护我海疆安宁!临书仓促,悲愤交加,学生大猷顿首再拜!”
许墨缓缓放下信纸,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衬得气氛愈发压抑。
苏婉接过信仔细看完,亦是花容失色:“三艘西夷大舰?专攻水师和商路?这……这分明是冲着朝廷命脉来的!俞将军处境危矣!”
许墨走到那张东南海图前,目光死死盯住台山洋面的位置。“翻海蛟……”他低声咀嚼着这个匪号,眼中寒光闪烁,“朱翊钧刚死不过年余,余孽未尽,新的‘蛟龙’就又迫不及待要翻海倒浪了。而且,时机掐得如此之准……”
他猛地想到黄锦的来访,想到皇帝正在推动的、触及无数人利益的清查庄田之策。朝中反对声浪巨大,会不会有人……为了阻挠改革,甚至为了更险恶的目的,不惜引狼入室,勾结外寇,制造边患,以此来牵制皇帝,甚至嫁祸于支持改革的势力?
这个念头让他不寒而栗。若真如此,那这“翻海蛟”之患,就绝非简单的海盗问题,而是与朝堂斗争紧密相连的一步毒棋!
“夫君,你想到什么了?”苏婉见他神色变幻,担忧地问道。
许墨将自已的推测低声说出,苏婉听得心惊肉跳:“若真如此,那……那俞将军面对的,就不只是海匪,而是朝中某些人的刀了!这……这该如何是好?”
许墨沉默良久,目光再次落回俞大猷的求救信上。信中提到“对我水师布防、商船航线了如指掌”,这印证了他的猜测——必有内鬼!而且级别不低!
“回复皇帝之事,暂且押后。”许墨决然道,“海疆危若累卵,若东南有失,则清查田亩、朝堂改革皆成空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他立刻走到书案前,铺开信纸,奋笔疾书。
这封信是写给俞大猷的。他没有在信中空谈战略,而是给出了极其具体、甚至有些违背常规的战术指令:
第一, “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命俞大猷立刻放弃外围一些不易防守的岛屿和巡逻线,故意做出兵力不支、收缩防御的姿态。将主力隐蔽于预设的伏击海域,如舟山群岛的复杂水道或闽浙交界的礁石区。
第二, “扬长避短,火攻近战”:敌军船大炮利,不可与之正面炮战。要充分发挥我方中小船只灵活、熟悉地形的优势。大量准备火船、火药筏,招募敢死之士,待敌舰被诱入狭窄水域后,利用夜间或雾天,发动火攻。主力则紧随其后,贴身近战,使敌舰重炮失去用武之地。
第三, “发动百姓,海陆联防”:以官府名义,晓谕沿海渔民、商贾,悬赏缉拿海盗眼线,鼓励提供情报。同时,令沿海卫所陆军于关键隘口设伏,若海盗胆敢登陆,则予以迎头痛击。
第四, 也是最关键的一条:“清查内鬼,断敌耳目”。许墨在信中暗示俞大猷,危机可能源于内部,命他暗中排查近期接触过核心布防图、商船调度计划的官员及将领,尤其注意与闽、粤等地豪商巨贾过从甚密者。
写完给俞大猷的信,他用火漆封好,唤来张屠户(已退役,留在许墨身边做护卫头领)的一名绝对可靠的旧部,令其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速度送往福建俞大猷军中。
随后,他再次提笔,这一次,是写给嘉靖皇帝的密奏。在这份奏疏中,他并未直接答应“经筵侍讲”之请,而是以“ former 兵部尚书、忧心国事之老臣”的身份,紧急奏报东南海疆出现的重大威胁。他详细分析了“翻海蛟”匪帮的异常之处及其可能对朝廷财政、东南稳定的毁灭性打击,并隐晦地提示了“内外勾结”的可能性。最后,他恳请皇帝立即下旨,命东南各省督抚全力配合俞大猷剿匪,并严查可能存在的通敌内应。
“婉娘,”许墨写完最后一笔,长长吐出一口气,“将这封奏疏,用我们商会最隐秘的渠道,直送通政司,务必尽快呈至御前。”
苏婉郑重接过:“我明白。”
做完这一切,许墨走到院中,望着南方天空。之前的闲适心情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面对挑战时的凝重与锐利。
树欲静而风不止。
他本想守着这一方小院的安宁,但大海的怒涛,却已拍到了门前。皇帝伸出的橄榄枝尚可斟酌,但来自海上的刀剑,却已不容他回避。
“看来,这三日的清静,是没有了。”他低声自语,眼神却逐渐坚定起来。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647/5035856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