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神秘的求学者
送走信使,许墨的心绪却难以真正平静。东南的海上烽烟与京师的权力博弈,如同两片沉重的阴云,压在他本以为可以放下的心头。他在“守拙园”的竹林中漫步,试图让清幽的环境涤荡纷扰,但脚步却不自觉地走向存放书籍和地图的书斋。
三日后如何回复皇帝,需慎之又慎。而比回复更紧迫的,是如何应对“翻海蛟”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俞大猷虽是一员虎将,但面对有备而来、且可能获得内外支持的强敌,能否完全领会并执行他那“示弱诱敌、火攻近战”的方略?海战形势瞬息万变,万一有失……
正当他凝神思索时,许福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书斋门口,脸上带着一丝古怪的神情:“老爷,园外又来了位少年郎,说是慕名前来求学,已经等了半日了。”
“求学?”许墨微微皱眉。他归隐青州后,虽偶有士子前来请教,但他立下规矩,非经引荐或确有真才实学者不见,且从不以师长自居,只是交流学问。这突然冒出的少年,又是何人?
“是何人引荐?可有名帖?”
“回老爷,并无引荐人。名帖倒是有一份,甚是朴素,只写着‘晚学朱载堃顿首’,自称是游学至此,听闻先生大名,特来拜谒请教。”许福将一份名帖呈上。
许墨接过名帖,纸质普通,字迹却端正清劲,隐隐透出一股雍容气度,绝非寻常寒门学子所能有。“朱”乃国姓,这少年姓朱,又自称“载”字辈……许墨心中一动,想起宗室子弟的排辈,当今嘉靖帝是“厚”字辈,其子侄辈正是“载”字辈。难道……
他不动声色地问道:“那少年何等模样?”
“约莫十六七岁年纪,身着青布直身,看似朴素,但举止沉稳,谈吐不俗,身边只跟着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仆,像是护卫。”许福仔细回想着,“老奴观其气度,不似寻常读书人,倒有几分……贵气。”
许墨沉吟片刻。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一位疑似宗室子弟的少年突然到访,是巧合,还是别有深意?是皇帝派来的又一次试探?还是某些宗室势力想借此与他接触?
“请他到东厢茶室吧。”许墨决定见一见。是福是祸,总要看个分明。
在东厢茶室,许墨见到了这位名叫朱载堃的少年。果然如许福所说,面容尚带稚气,但眉宇间一片沉静,眼神明亮而专注,行礼问安不卑不亢,姿态拿捏得恰到好处。
“学生朱载堃,久仰先生大名,冒昧叨扰,还请先生见谅。”少年声音清朗,语气诚恳。
“朱公子不必多礼,请坐。”许墨示意他坐下,亲自斟了杯茶,“不知公子从何处来,欲请教何事?”
“学生自北地游学而来,一路见闻,深感民生多艰,吏治有待澄清。”朱载堃双手接过茶杯,道,“尝闻先生当年治理地方、平定海疆,皆能切中时弊,务实有效。学生不才,心中有许多困惑,譬如,为何朝廷屡屡下令减轻赋税,而百姓负担却未见轻松?为何海禁时松时紧,倭患却屡禁不止?想请先生以过来人之经验,为学生解惑。”
这些问题问得相当有水平,直指朝廷施政的核心矛盾,绝非一般少年能关注和思考的。许墨心中警惕更甚,但面上依旧平和,缓缓道:“赋税之弊,不在税额,而在征收之环节。胥吏层层盘剥,豪强转嫁负担,此其一;海禁与倭患,看似因果,实则不然。倭患根源在于我沿海武备松弛、民生凋敝,给其可乘之机。一味海禁,犹如因噎废食,反使靠海谋生者沦为盗匪,或与倭寇勾结。”
他没有高谈阔论,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点出问题的关键。朱载堃听得极为认真,不时点头,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先生所言,一针见血。”朱载堃叹道,“那依先生之见,若要根除这些积弊,当从何处着手?”
许墨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长地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不到,操之过急,则适得其反。首要在于吏治,选贤任能,肃清贪腐;其次在于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则盗匪自消;再次在于武备,师夷长技以制夷,建立一支真正能守护海疆的水师。然这一切,皆需上位者有坚定之心,有识人之明,有容人之量,更需……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
他说到最后几句,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朱载堃。少年端坐的身姿似乎微微紧绷了一下,但很快恢复自然,沉吟道:“先生说的是。上位者之心,确是根本。只是……这‘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谈何容易。”
两人又就经史典籍、各地风物闲聊了片刻。朱载堃知识渊博,见解不凡,但对自身的来历和家世却讳莫如深,只以“北地游学”含糊带过。许墨也不点破,只是暗中观察。
临别时,朱载堃起身,郑重一礼:“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生受益匪浅,不知日后可否再来请教?”
许墨微微一笑:“老夫山野闲人,朱公子若有疑问,随时可来。只是学问之道,贵在自悟,更贵在践行。”
送走朱载堃,许墨站在茶室门口,眉头微蹙。这个少年,无论是不是宗室子弟,都绝非等闲。他提出的问题,他对时局的关注,都远超其年龄。他的到来,是单纯的求学,还是代表着某种信号?
“许福。”
“老奴在。”
“派人……悄悄跟着,看看他们落脚何处,与什么人接触。记住,远远看着就好,切勿惊动。”许墨低声吩咐。他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判断这位“不速之客”的真正目的。
回到书斋,许墨看着案头那两份尚未送出的、分别给皇帝和杨一清的奏疏草稿,又想到刚刚离去的朱载堃,心中忽然闪过一丝明悟。
或许,回复皇帝的方式,并不需要那么直接。
也许,这个神秘的求学者,会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
他提起笔,在给杨一清的私信草稿上,又添了几句关于“偶遇一朱姓少年,见识不凡,似与宗室有关,其来意颇堪玩味”的话语。
风雨欲来,这看似平静的青州小园,似乎正悄然成为各方目光交汇的焦点。而这位年轻的求学者,他的出现,究竟会是这场风暴中的一颗闲棋,还是一把关键的钥匙?许墨暂时还不得而知。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647/5035580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