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0章 感觉自己强得可怕(5k)
就说嘛,这小子除了那些大框框里的想法,必定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否则他不会那么肯定的说在排在载人航天之前,有更急需的事情要做。
高振东没有说口水话的习惯。
不只是他,其他同志也是很有兴趣。
“还有?能做的事情,应该都被找得差不多了吧。”一位同志对旁边的人低声说道。刚才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了那么多,还能剩下?
“不知道啊,不过他既然这么说,那肯定是有的,他的风格你又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放过空炮来着。”
“倒是从来没有,只是我很难想象,得想得多久、多刁,知识储备多广,才能在大家畅所欲言之后,还能找到应用方向,毕竟能干的事情,差不多都被我们说完了吧。”
“不知道,听听就知道了。”
就在一片好奇中,高振东开口了。
“我考虑的,一个是遥感,一个是通信类,但核心目的不是为了通信。”
这话说得同志们有点懵,遥感这个倒是好理解,不管是什么手段吧,反正都是为了遥感,但是通信类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通信?
这不就跟“来碗牛肉面,不要牛肉不要面”差不多么?
不过同志们都没说话,而是等着高振东往下说。
“遥感类的,我的考虑是搞一种遥感卫星,做到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大幅宽的遥感卫星。”
高振东这十二个字,顿时就把会场给炸了。
主要是这十二个字,每三个字为一组,都是同志们想要渴求而不得的。
全天时,说明不分白天晚上。
全天候,说明不管刮风下雨,云雾雹雪。
高分辨就不用说了,这算是遥感的最基础要求,但是往往很难做到。
而大幅宽同样麻烦,对于光学卫星来说,幅宽和分辨率不可兼得,因为成像单元面积是有限的,都说大底吃八方,但是如果幅宽太大,大底也不好使,容纳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这十二个字,前六个字是可用性,后六个字是基本性能,基本上涵盖了同志们对遥感技术的最基础需求。
可见光遥感有很多优点,但是全天时和全天候就别想了,夜晚、云雾、雨雪,都能给它造成很大麻烦,以国内的某些省份为例,一年365天,能看得见的大概也就1/3,再扣掉光线不足的夜晚什么的,就更少了。
而高分辨率和大幅宽,别说可见光遥感在这两项上成问题,就连红外波段,同样成问题,毕竟这两货不管怎么弄,光学系统摆在那儿呢,以当前的技术条件,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同志们原本以为高振东是想搞红外波段的遥感,毕竟有部分同志知道,在红外成像方面,特别是红外成像材料,高振东是国内妥妥的第一。
“还以为他要搞红外成像,没想到他直接不陪你玩,看不上,自己找了条新路。”
“估计是把红外留给我们吧,毕竟那东西有基础了,虽然基础还是他打下的。”
“这本事,佩服佩服。”
“那他到底是要搞什么东西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
别的同志在想什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在场的部队的同志却是激动起来。
“真能有这个效果?”他盯着高振东,双眼精光四射。
高振东点点头:“有的有的,包有的,不过也不是没缺陷,这种遥感成像,是没有色彩的,不过放心,虽然没有色彩,但是能形成含有一定细节元素的黑白图像,不是纯粹的地形变化。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能探测地形地物轮廓的改变,也就是三维成像。”
他想做的,其实很简单,把SAR雷达上星!
SAR雷达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特性,那就是分辨率不随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只要雷达功率足够,收到的回波信号信噪比达到要求,那分辨率就不会变,20公里是这个分辨率,200公里还是这个分辨率,属于是没有就没有,有了就不变。
实际上,合成孔径雷达的特殊之处还不仅仅如此,理论上,这货的成像分辨率,和波长都没关系。选用不同波段来做SAR,仅仅是因为不同波长的穿透性、后向散射等成像特性不同。
“是什么技术?”部队的同志问出了一句实际上不太适合问出来的话。
不过好在这里都是高级技术人员,而且SAR这东西是早就存在的,并不算什么保密的事情,略有所知的委总工拉住了想要制止的委领导。
“SAR雷达!”高振东道。
“SAR雷达?”这里的同志都是懵的,因为这里就没有一个人是搞雷达的,对SAR不说是一无所知,至少也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就算是少部分搞通信的同志也是这样,虽然都是射频,但是射频和射频还是有区别的,毕竟连专业的雷达所都还在摸索的新技术,非专业的同志不清楚也是正常。
“对,这是一种新型雷达,总之,能达到这种效果,当然,想要放到卫星上去,难度还很大,但是我觉得这个方向值得一试,太多好处了。”高振东笑道。
别人还没反应过来,部队的同志反应却是最快的,毕竟刚才高振东说的“地形”二字,大约是除了火力、情报等少数几个词之外,最能触动他的词了。
“也就是说,如果搞成了,这个卫星能随时透过大气,随时随地生成黑白照片,甚至监视地形的变化,或者说,能随时生成全球范围内的地形图?”
这有多大好处,都不用多说。
高振东点点头,补充道:“不只是地形图,如果做得好,还能根据回波的不同特征,把水面和陆地、沙漠等不同地貌给区分开来,甚至它能分辨出水面的波浪。”
听到这里,委总工“啊”了一声,想起来了,这不是高振东曾经说过的,用雷达发现潜艇涌上海面的尾流的反潜方法嘛!
“分辨率能到多少?”部队的同志同样想起了很多事情,这东西能干的事情太多了!
“0.5~10米量级吧,更高的理论上也能做,不过现在奔着1~3米的量级级去,是个比较合适的范围。”高振东笑道。
其他同志差点爆出粗口来,现在的光学卫星,都不见得能到1米啊。
“哈哈哈,好好好,这个值得搞!值得搞!”部队的同志高兴不已,这东西和可见光卫星结合起来,简直完美!
高振东笑道:“其实不只是你们能用,国土、灾害、农业等部门都能用,估产、预警、后评估等等,都用得上。”
委总工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还是那么喜欢农林牧渔,灾害应急。
部队的同志倒是不以为意,这样更好,大家都能用,利用率就高了,而大家都能用,就意味着这东西更容易上马。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可是这么远的距离,雷达的作用距离够么?功率和供电是不是供应得上啊?”想到这里,他反倒是有些担心起来,还别说,在这里的同志,对雷达最熟悉的,反倒就是这位来自部队的同志。
高振东笑道:“这就不用担心了,近地轨道最近的也就200~300公里距离,正常大一点的雷达都能起作用。想想办法,还是能把雷达打得上去的。”
只要近地轨道有几吨的发射能力,这东西就有希望,而这个级别的发射能力,本来就是现在正在寻求的方向,不论是军用火箭还是民用火箭。
大推力火箭嘛,刚才分出五条路线的时候就说了,这作为基础技术,本来就要搞的。
“嗨,忘记这事儿了,光想着太空很高很高,忘记了近地轨道也就那么点高度。不过这么远,是不是会造成分辨率的下降?毕竟距离越远,可能就需要选择更长的波长,同时信号强度也会下降。”
2、300公里这个距离,说远不远,但是说近,倒也不近。几乎在当前雷达的极限作用距离上了,特别是卫星上的雷达不可能太大的情况下。
不得不说,能参加这种技术类会议的同志,对技术都相当了解,至少大方向上的问题是清楚的。
高振东笑了:“不用担心,SAR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理论上其分辨率不受波长、距离、飞行高度的影响。”
所有的同志都很吃惊,而且是对雷达越熟悉的越吃惊,还能这样?
“好!那这东西,是不得不搞了!就算不上卫星,也要搞!航天口不愿意上马的话,回头我找部队这边,也要推动它的研究工作。”部队的同志完全忍不住,这么好的东西,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了还能放过?
他是识货的,这东西用处大着呢!就算搞不出上星的,至少也要搞出上机的!
委总工笑着摆摆手,他已经把所有的脉络串起来了:“不用那么麻烦,有单位正在振东同志的带领下,研究这个雷达,就不用你们费脑筋了,航天口的同志,专心考虑怎么把这东西打上天就行。”
说到这里,他都禁不住为高振东在技术体系上的布局拍案叫绝。这个SAR卫星,最难的就是SAR,卫星本身倒是有一定基础,要知道我们从北方交换过来的返回式卫星技术,本来就是一颗重达几吨的载人飞船改的。
而针对SAR的技术难题,高振东早就在张罗,现在已经步入了初步研究阶段。
原来已经在上马了!难怪高委员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部队的同志重重的一挥手:“嗨!太好了!高委员,我们可就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在这之前就开始搞,明显不只是奔着上星去的,或者说反过来,上星是顺带,这事儿稳了啊!肯定能用上这种新型雷达!
当然,能上星就更好,毕竟在现阶段,卫星一般是敌人够不着的,加上这个遥感技术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这在天上随时都有双眼睛!
黑白不黑白的,无所谓,哪怕是振东同志说的3米分辨率乃至10米分辨率也无所谓,只要能大致分得清楚大型船舶,那作用可就大了去了。
不对不对,只要能估产、防灾,作用就很大。
连领导都对高振东这大手笔给搞得充满了期待,忍不住问道:“那你另外一个通信类的卫星,是什么?广播电视卫星?”
要说同志们想得到的通信类卫星,但又不是为了通信的,大概就只能想到这个。
高振东摇摇头:“不是,那个还是……我还是不太熟,我想的是别的。”
他好不容易才把“还是留给别的同志去搞”这话给吞回去,但是在场的大部分同志,都多多少少猜到了他吞回去的半句话是什么。
还别说,高委员还挺讲究,把容易的留下,而且还自黑一把将面子也留下。
至于为什么说广播电视卫星比他想说的要容易,同志们都是猜的,但是一个个的都很自信,这事儿没跑!
“那是什么?”
高振东指了指这年头会议室墙上必挂的一幅地图:“导航!”
系统刚升级了的他,感觉现在自己强得可怕!至少这件事情,可以推动起来,什么时候搞成先两说,步子可以大步迈起来。
“导航??!!!”
在座的同志无不震惊,但是细想之下,又觉得这个主意是真的绝妙。
导航定位有多重要,所有的同志都知道,这不只是打仗用得上。测绘什么的,用得也挺勤快的。
“我们现在不是已经有单基站战术导航定位系统了嘛?”
高振东笑道:“可是它没法提供全天候、全地域的导航能力,而且受地形影响比较大,在山区,差不多也就只有天上的飞机能用,地面使用是非常受限制的。卫星就不同了,俗话说得好,高灯下亮嘛。”
这大家都明白,有位同志想起一点什么来:“高委员,你是准备搞类似花旗Transit(子午仪)导航系统那样的导航系统?”
子午仪导航系统,在GPS之前的第一代试验导航系统,一直用了30年,中间有一段时间是和GPS平行使用。
这个导航系统部署完成交付花旗海军使用,是在去年,但是北方的同志搞到并交流了一些情报过来,不是很清晰,但是部分搞航天的同志们还是多少有些耳闻。
实际上,这个系统那边并没有太保密,到67年就部分放开用作民用了。
高振东摇了摇头:“不是,那个导航系统虽然细节没有公开,但是我研究过它的轨道,这套系统有个很大的问题——导航是间隔的,没法提供联系导航,间隔时间短的几十分钟,长的一个多小时,这有时候用起来是很要命的。”
Transit的6颗卫星,轨道大概都在1000公里高的地方,也是绕着地球转,但是因为工作卫星数量只有6颗,属于是试验系统,所以覆盖情况并不好,有时候需要等着卫星绕过来。
“还有这个问题?”同志们都不清楚。
“对,所以我觉得这个还是有些不太适用,我考虑的,是另外两条轨道。”
“另外两条……嘶……该不会是GEO吧?”同志们满脸的惊讶。
GEO,地球同步轨道,好处卫星相对地球,是完全不动的,坏处嘛,就是远……
36000公里,远到通信困难的程度。实际上同志们广播电视卫星一直没搞好,这是最大的原因,即便此时模拟信号通信相对要简单一些。
“对,GEO,还有IGSO!”高振东补充道。
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说得简单一点,这个轨道是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绕“8”字,轨道同样是在差不多36000公里的高度。
“嘶……”同志们再吸一口凉气。
“我的考虑,是先用用两颗GEO提供基本的导航,一颗IGSO后打,提供信号增强。”高振东先没说通信怎么解决的为难题,而是公布了自己的轨道计划。
“为什么要用这个比较复杂的轨道系统?”虽然3颗卫星看起来简单一些,但是就3颗卫星就用了2条轨道,这让同志们有些不解。
“我只考虑提供我们全境和周边部分地区的导航,所以用两颗GEO,就可以提供基本的导航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而那颗IGSO,是利用其8字绕行的轨道,提升在我国高纬度地区的信号覆盖的,有当然好,如果没有,暂时也不影响提供基本服务。”
GEO的另外一个缺陷,就是位于赤道上空,对高纬度的信号覆盖不是太好。
高振东站起身,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个球,以及大致的区域,然后打了几个点,画了个小蜜蜂跳舞时的“8”字。
这个卫星和轨道组合方案,实际上是高振东结合了我们后来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代和二代,并将服务区域只限制在我们周边的结果。
两颗GEO星,是一代的基本盘,而一颗IGSO,则是来自二代的内容,这几乎是高振东能想出来的最省钱最合理的方式,有源定位。虽然和三代的无源定位相比还差点意思,但是有源定位这年头也基本够用。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1_1331/1110970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