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四合院:1952,开局继承一座 > 第82章 第82章

第82章 第82章


笃笃笃……

听到敲门声,陈雪茹打开门,顿时一愣:“领导,您怎么来了?快请进,进屋坐。”

大领导带着警卫走进屋,环视一周,没见到杨沐之:“弟妹,沐之去哪儿了?”

陈雪茹答道:“不清楚,他一早就出门了,估计要很晚才回来。要不您先回去,等他回来我让他去找您?”

“不必,我在这儿等他。”

“哎。”

大领导这一等,就是一整天。

夜幕降临,杨沐之仍未归来。

“还没回来吗?”

“没呢,我去门口看看。”

陈雪茹焦急地朝大门口走去。

她心里实在着急。

那么大的领导,等了一整天,怎能不急。

到门口一看,杨沐之还没影。

陈雪茹愁容满面地回来:“领导,这个点要是还没回,估计得十一点以后了,您看……”

“等,多久我都等。”大领导语气坚决。

“好吧。”

陈雪茹不知该说什么好。

她实在想不通,为何这样一位日理万机的领导,宁愿耗费一整天时间也要等杨沐之。

晚上十点半。

杨沐之提着鸟笼,晃晃悠悠地回到四合院。

这段时间,他一直流连于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没让他失望,前后收来的古董已有近千件。

此前所有藏品加起来,也不及这儿收获的多。

倒不是八大胡同藏品格外丰富,而是这里老物件集中,几乎每家都有,且精品频出。

当然,买得多,花得也多。

这一年多,他在八大胡同挥金如土,投进去几十万。

家底大幅缩水,如今手头现金已不足两百万。

这一切,杨沐之做得极为谨慎。

他用了很长时间,悄无声息地将八大胡同“洗劫一空”。

接下来的收藏之路,还有两个重要时机。

第一个时机,是大灾年。

这年代四九城里有藏品的人不少,可很多人知道东西以后会升值,除非遇到急事,否则轻易不会出手。

另外也有些像杨沐之这样私下搞收藏的,但这样的人不多——一般人没那么多钱,手里的东西也有限。

杨沐之做这一行,认识的人多。街面上谁家藏着好东西,基本瞒不过他。

等到闹  大家都饿肚子的时候,他就不信那些人还能死死捂着东西不放。

第二个时机,是等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

这是最大的机会,但要提早布局,在潘家园火起来之前、以及刚开始兴盛的那几年,好好收上一批。

等潘家园假货遍地、所谓专家满天飞的时候,就错过时机了。

……

“沐哥,你可算回来了,领导来了,等你一天了。”

“哪位领导?”杨沐之笑问。

“是陈部长。”

“他来了?走,快进去。”

……

“哎呦,杨老弟,你可回来了!”

“老陈,不知道您来,实在抱歉。”

杨沐之放下鸟笼:“雪茹,快沏茶。”

大领导苦笑:“茶不喝了,今天已经灌了三壶,再喝就要飘起来了。我来是有正事和你谈。”

“您说。”

“你先看看这个。”

大领导把灾情报告递到杨沐之面前。

杨沐之扫了一眼,沉默不语:大  真的要来了。

五八年的旱灾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更严重的。

“老弟,你有什么看法?”大领导问道。

杨沐之叹息:“天灾人祸,世事难料,不是人能左右的。”

“老弟真是神人,几年前就预测到会有旱灾。”大领导竖起拇指。

边上的卫兵和陈雪茹都一脸震惊,没想到杨沐之竟然早就预见到了。

杨沐之摆摆手:“民间的小门道,不值一提。老陈,之前你囤粮了吗?”

“囤了!”大领导点头。

杨沐之:“那就好,这种大灾年,不出错就是功劳。”

“老弟说得对!”

大领导深有同感,要不是当初听了杨沐之的建议提前准备,他这职位恐怕都难保。

“老弟,老哥今天来,还想向你请教个办法。”大领导拱手说道。

杨沐之:“老陈是想问怎么应对灾情?”

“对。”

杨沐之摇头:“天灾人祸,不是我们两人能挡得住的。你如果能向老天借来一瓢水,就能救万民于水火。”

“这……”

大领导沉默下来。

杨沐之的意思很明白——没办法。

杨沐之接着说:“我们这些普通人,不敢说为天下人谋福,大灾之年,能保全自己就不错了。”

独善其身?

大领导陷入沉思。杨沐之这话听起来自私,却也有道理。如果连自己都护不住,还谈什么造福百姓?

这话,分明是对他说的。

身为粮食部部长,在所有部门中,他处在救灾第一线。

稍有不慎,会出人命的。

半晌,大领导眼中一亮:“老弟,你觉得我该怎么独善其身?”

杨沐之:“还是那句话,大灾面前,不出错就是功劳。尽力调控,问心无愧就好。”

“不过,光这样还不够。”

“请指教。”

“我有一计,可保老哥平安。”

“老弟请讲。”

杨沐之顿了顿,说:“向上级发出特大旱灾预警。”

“这……”

大领导犹豫了。

他这位置再往上报,可就直达天庭了。

无凭无据发预警,不是小事。

万一预警发出,却什么都没发生,那就是扰乱民心。

轻则丢官,重则入狱。

特大旱灾预警。

陈雪茹心中震撼。

她不是寻常百姓,自然明白这事的严重性。

“老弟,这能行吗?”大领导仍在迟疑。

杨沐之:“无过便是功。”

“如果上头不重视怎么办?”

“上头重不重视不重要,关键是你提前预警了。”

“明白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杨老弟,我还有事,得赶紧回去,就不多留了。”

“陈老哥慢走。”

大领导匆匆离去。

……

“沐哥,你说的旱灾是真的吗?”陈雪茹好奇地问。

杨沐之指了指大领导落在这儿的灾情报告:“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

陈雪茹又问:“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杨沐之:“轻则挨饿,重则……”

后面的话,他并没有说完。

轻则忍饥挨饿,重则饿殍遍地。

陈雪茹听了心惊:光是挨饿就已经够可怕了。

“那我们能怎么办?”她焦急地问。

她自己饿着也就罢了,可还有四个孩子。

没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孩子挨饿更令一个母亲感到恐惧。

“放心,我们有粮食。”杨沐之语气平静。

“嗯。”

陈雪茹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有他在,这种事似乎从来不需要她担忧。

……

另一头。

大领导回去之后,连夜未眠,赶写出一份灾情预警报告。

第二天一早,便将报告递交上去。

然而这份报告,却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

幸好上级并未点名批评他。

只是保持沉默。

其实也就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也没有完全否定。

可其他部门里却议论纷纷。

有人说他动摇民心。

有人说他造谣生事。

更有甚者提出要处罚大领导。

这事在内部闹了一阵,才渐渐平息,并未公开见报。

……

次年,1959年春。

一份灾情报告被送进京城。

1至4月,河北、黑龙江两地发生严重春旱。

自去年入冬以来,降雨稀少,整个冬季未见雨雪。

河北省150万公顷麦田中,有62万公顷受灾,另有20万公顷需挑水补种。

黑龙江省超过150万公顷耕地受旱情影响。

这份报告送达京城后,引发不小的震动。

此时,才有人记起大领导去年提交的那份灾情预警。

那些曾经指责他的人,纷纷沉默下来。

大领导的忧虑一扫而空,政治地位也得以巩固。

7至9月,灾情持续扩大。渭南、黄河中下游以南、南岭及武夷山等广大地区普遍缺雨。

福建、广东连续六十天无雨。

灾情波及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陕西、山西等二十多省。

此时,官方才真正意识到,大领导所预警的特大灾情并非危言耸听。

于是紧急成立救灾小组,并任命大领导为组长。

一系列举措,彻底令那些极端分子哑口无言。

大领导肩负重任,话语权日益增强。

正如杨沐之所说,灾荒之年,无过即是功。

两个季度收成急剧下滑,寻常人家这才发觉,艰难的日子要来了。

四合院里。

“说是今年大旱,粮食收得少了。”

“早上广播也提了,要节约俭省,不准铺张浪费。”

“哎呀,这日子可怎么过,居委会通知下来了,以后每家的粮食配额减掉五分之一。”

“什么?还要减?”

“老天爷,这不是要饿死人嘛!”

各种消息纷至沓来,四合院里头人心惶惶。

深秋之夜。

全院大会在四合院召开。

三位大爷端坐八仙桌旁,气氛肃然。

其他住户或坐或站,个个神情低落。

聋老太太靠墙打着盹。

贰大爷环顾众人,开口道:“居委会的通知已经下来了,因为旱灾,要求大家节约用粮,每人粮食配额减少五分之一。这事儿大家也听说了,我就不多讲。”

“今天要说的是,大灾当前,怎么熬过去这个坎儿。请壹大爷发言。”

壹大爷站起身:“情况大家都清楚,接下来这段时间会很不好过。作为院里的一份子,我希望大家能互相扶持,一起挺过去……”

这话一出,众人纷纷撇嘴。

谁不知道,这时候谁家粮食都不够,哪有余力帮别人。

“沐之啊。”

话到一半,壹大爷转向杨沐之,笑着说:“沐之能弄到计划外的物资,这一点我得表扬。”

表扬?

杨沐之眉头一皱。

壹大爷突然夸他,准没安什么好心。


  (https://www.02shu.com/5041_5041136/4219851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