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深谈
那场月下的倾诉,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冲刷掉了积压在彼此心头的厚重尘埃,也彻底涤净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雨过天晴后,露出的是一片前所未有的、清澈而通透的天地。凌霜与徐瀚飞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种基于深刻理解与灵魂共鸣的“知己”之情,开始悄然生根、抽枝、发芽。
变化最明显的,是徐瀚飞。他不再是那个将自己紧紧包裹在沉默与冷漠硬壳中的“怪人”。那层用以自我保护、也用以隔绝外界的冰甲,在凌霜真诚的倾听与共鸣中,悄然融化。他紧绷的眉宇舒展了许多,眼底常年凝结的郁色虽未完全散去,却也不再是密不透风的阴霾,偶尔,会有真实的光影流动其间。最重要的是,他紧闭的心扉,终于向凌霜敞开了一道缝隙,允许她窥见其中蕴藏的、丰富而璀璨的瑰宝。
交谈,成了他们相处中最自然、也最核心的部分。不再仅仅是凌霜单方面的讲述,也不再是小心翼翼的试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深入的思想交流。而引领这场交流走向纵深的,往往是徐瀚飞。
夏日的黄昏变得格外悠长。晚饭后,凌霜总会很自然地走向村尾。徐瀚飞有时会在小屋前等她,有时则已坐在老槐树下,膝上放着一本边缘磨损的旧书。见到她来,他会抬起眼,目光不再是疏离的审视,而是一种平静的、带着些许等待意味的接纳。
“今天看报纸,提到省里想在几个县试点推广经济作物,替代部分粮食种植。”凌霜一边在他身旁的石头上坐下,一边自然地开启话题,手里拿着一份皱巴巴的《省农垦报》。
徐瀚飞接过报纸,目光快速扫过那篇报道,眉头微蹙,沉吟片刻道:“想法是好的,但风险不小。”他的声音低沉,却清晰有力。
“风险?”凌霜好奇地追问,“不是说经济作物收益更高吗?”
“收益高,波动也大。”徐瀚飞指着报纸上的数据,“你看,它提到的几种作物,对土壤、气候要求苛刻,而且市场价格受外界影响极大。一旦销路出问题,或者遇到天灾,农民一年的投入就可能血本无归。不像粮食,至少能保证口粮。”他顿了顿,看向凌霜,眼神锐利,“这种转型,需要配套的技术指导、稳定的销售渠道,甚至可能还需要农业保险兜底。仓促上马,只怕是拔苗助长。”
凌霜认真地听着,心中暗暗佩服。她只看出了政策的导向和表面的收益,而徐瀚飞却一眼看到了背后的风险链条和必要条件。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分析能力,是她这个大学生在课本里学不到的。
“那……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她忍不住问道,带着求教的语气。
徐瀚飞似乎有些意外她会这么问,看了她一眼,目光深邃。他思索了一下,才缓缓说道:“如果是我,会先选一两个村做小范围试点。请真正的农业专家下来勘测土壤气候,确定最适合的品种。同时,要提前联系好加工厂或外贸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合同,把销路问题解决在前面。甚至,可以尝试成立合作社,集中资源,共担风险。”他的话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仿佛在脑海中已构建过一个完整的蓝图。
凌霜听得入了神。她仿佛能看到一个不同于眼前破败山村的、充满规划与生机的未来图景。徐瀚飞的话语,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经济学知识如何具体地应用于改变现实,而不是停留在纸面的理论。
“你懂得真多。”她由衷地感叹道,眼神里充满了钦佩,“这些想法,比报纸上说的实在多了。”
徐瀚飞微微怔了一下,似乎不习惯这样的直白赞扬,有些不自然地移开目光,低声道:“只是……以前看过一些书,胡乱想想罢了。”
但凌霜能感觉到,他语气中那细微的波动。她的肯定,对他而言,并非毫无意义。
随着交流的深入,凌霜越发惊叹于徐瀚飞学识的渊博。他不仅对经济、政策有独到见解,对历史、文学甚至一些自然科学也颇有涉猎。有一次,凌霜读到一首古诗,其中用了一个生僻的典故,百思不得其解。她试着向徐瀚飞请教。
他接过那本《唐诗选注》,看了一眼,便轻声解释道:“这个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讲的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意思是见识短浅的人无法理解宏大深邃的事物。”他不仅解释了典故的出处和含义,还简要讲述了《秋水篇》的核心思想,言语简洁,却切中肯綮。
凌霜睁大了眼睛,惊喜地看着他:“你连《庄子》都读过?还记得这么清楚!”
徐瀚飞淡淡一笑,那笑容很浅,却真实地触及了眼底:“家里以前有些旧书,闲着无事翻过。”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凌霜瞬间联想到了他那本笔记里深沉的思考,心中对他曾经的成长环境更多了一份想象与唏嘘。
他们的谈话地点,也不再局限于老槐树下或河边。有时,会是在徐瀚飞那间收拾过后依旧简陋的小屋里。煤油灯下,凌霜做着大学带来的习题,遇到难题时,会自然而然地推到他面前。
“这道微积分的题目,我总觉得我的解法绕了弯路,你看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她指着练习本上密密麻麻的算式。
徐瀚飞会放下手中的书,接过本子,仔细看一会儿。他修长的手指握着铅笔,在草稿纸上写下几行流畅的推导过程,思路清晰,步骤简练。“这里,用这个公式替换,可以省去两步。”他指着关键处,声音平和。
凌霜凑过去看,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怎么就没想到?”她抬头看着他灯下沉静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混合着感激和崇拜的暖流。他就像一座沉默的宝藏,越是挖掘,越是令人惊喜。
星空下的畅谈,则是最令人沉醉的时刻。当暑热退去,银河初现,两人并排坐在河滩的石头上,话题会变得更加天马行空。凌霜会谈起她对未来的憧憬,比如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为家乡修建更坚固的水利设施;或者想研究农业经济,帮助像姜家坳这样的村子找到发展的路子。
徐瀚飞会安静地听着,偶尔会插话,提出一些关键的问题,或者从历史、经济的角度给出他的看法。“修水利,资金和技术是关键。”“农业经济,不仅要考虑生产,还要考虑市场和流通环节。”他的话语,像精准的导航,帮助凌霜将模糊的理想逐渐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而凌霜蓬勃的朝气、对知识的渴求、以及那种“人定胜天”的信念,也像温暖的阳光,持续地照耀着徐瀚飞那片荒芜已久的心田。他看着她因为解开一道难题而雀跃,因为读到一段好文字而眼眸发亮,因为谈及理想而神采飞扬,那颗被苦难冰冻的心,似乎也一点点被焐热,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在这种深入的交流中,一种前所未有的默契与愉悦,在两人之间流淌。他倾囊相授,将她引入一个更广阔的思想殿堂;她如饥似渴,用她的热情与理解,回报以最真诚的共鸣与钦佩。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倾诉与倾听,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碰撞与精神滋养。凌霜感觉这个夏天,她从徐瀚飞这里学到的,远比一个学期在大学里学到的更加深刻和鲜活。而徐瀚飞,则在充当“先生”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了些许自身的价值感,那被现实碾压的自信,正在一点点重新凝聚。
夜幕低垂,星河璀璨。当交谈暂告一段落,两人静静望着星空时,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尴尬的沉默,而是思想激荡后的充实与安宁。他们知道,彼此已成为对方精神世界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这种深谈,如同甘泉,滋养着两颗年轻而渴望成长的心,也让他们的知己之情,在思想的交融中,变得愈发坚不可摧。
(https://www.02shu.com/5040_5040877/5022139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