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山野娇凤逆天改命录 > 第92章:理想的回响

第92章:理想的回响


深入的思想交流,如同精心调制的肥料,让凌霜心中那颗名为“理想”的种子,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抽枝展叶,变得愈发清晰、茁壮。在与徐瀚飞一次次触及灵魂的对话中,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倾听和吸收他那广博的见识,也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内心那些朦胧的、躁动不安的关于未来的构想,小心翼翼地捧出来,放在他们共同构筑的、安全的思维空间里,接受审视、打磨和滋养。

变化是悄然发生的。起初,她只是在他分析某些时事或经济现象后,小心翼翼地附和自己的一些粗略看法。徐瀚飞总是听得很专注,不会轻易打断,偶尔会在她表述不清时,用一个精准的词语帮她点明核心,或者在她思路陷入死胡同时,用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导她转向更开阔的思考路径。

一个微风拂面的傍晚,他们又来到了河边那片熟悉的草地。夕阳将河水染成暖金色,水面波光粼粼。凌霜抱膝坐着,看着对岸连绵的青山,忽然轻声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憧憬:

“徐瀚飞,你说……我们姜家坳,还有这些大山里的村子,以后有没有可能……变得不一样?”

徐瀚飞侧过头看她,夕阳给他的侧脸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他眼神平静,鼓励她继续说下去。

凌霜受到鼓励,眼神亮了起来,比划着说:“我就在想,我在大学学经济,是不是以后……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帮像咱们这样的地方?比如说,怎么能让地里种出来的东西更值钱?怎么能让村里人不用只靠着老天爷吃饭?”  她的想法还很朴素,甚至有些稚嫩,但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却无比真诚。

徐瀚飞没有立刻回答,他沉默了片刻,目光投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仿佛在审视这片土地的脉络。然后,他转回头,看向凌霜,眼神深邃而认真:

“想法很好。但不容易。”  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低沉,却带着一种引导式的冷静,“你想过没有,首要的问题是什么?”

凌霜想了想,试探着回答:“是……缺钱?还是缺技术?”

“是缺路。”徐瀚飞一针见血地指出,他随手捡起一根枯枝,在松软的泥地上划了一条曲折的线,“你看,姜家坳,还有周围很多村子,为什么穷?不是因为地不好,也不是人懒。很大一个原因,是路不通,或者路太难走。山货运不出去,或者运出去成本太高,好东西也卖不上价钱。外面的信息和新技术,也进不来。这叫‘物流成本’和‘信息壁垒’。”

“物流成本……信息壁垒……”凌霜喃喃地重复着这两个对她来说还很新鲜的专业词汇,眼睛却越来越亮。徐瀚飞简单的几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思路的一扇窗。她之前模糊地觉得要“发展经济”,却从未如此具体地思考过瓶颈究竟在哪里。

“对!就是这样!”她激动地差点跳起来,“每次村里卖粮卖猪,都要费好大劲弄到镇上,要是路好走,能直接通到大地方就好了!”

徐瀚飞看着她恍然大悟的兴奋样子,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上扬了一下,继续冷静地分析:“路通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产业选择。不能光种粮食,附加值太低。要因地制宜。比如,这山里气候土壤适合种什么经济作物?药材?果树?还是发展养殖?这需要科学的评估,不能想当然。”

“嗯!要考察!要请专家!”凌霜用力点头,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

“还有,”徐瀚飞继续深入,“即使种出来了,养出来了,怎么卖?卖给谁?价格谁定?是等商贩上门压价,还是自己想办法找销路,甚至尝试搞点简单的加工,提升价值?比如,果子能不能做成果脯?药材能不能进行初步炮制?这就涉及到产业链和市场渠道的问题。”

他层层递进的分析,将一个宏大而模糊的“帮助乡村”的理想,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思考、可努力的方向。凌霜听得入了迷,心中那股朦胧的热情,仿佛找到了可以流淌的河床,方向一下子清晰了许多。她不再是空有热血,而是开始学着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问题。

另一次,是在他那间小屋的煤油灯下。凌霜看到报纸上报道南方某个村庄靠种植柑橘脱贫致富的消息,十分兴奋地拿给徐瀚飞看。

“你看这个!他们能成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试?”

徐瀚飞仔细看完报道,却没有盲目乐观。他指着文章里的几个细节说:“你看,他们成功有几个关键点。一是当地政府引进了优质的品种和技术支持;二是他们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形成了规模;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加重了语气,“他们提前打通了通往省城的销售渠道,甚至签了订单。这叫‘以销定产’,降低了风险。如果我们这里也种柑橘,技术、合作社、销路,这三个条件,目前具备哪个?”

一连串现实的问题,像冷静的溪水,稍稍浇熄了凌霜过于乐观的冲动,却让她思考得更加深入。她意识到,理想不能****的土壤,需要周密的规划和扎实的步骤。

“我明白了,”她若有所思地说,“不能光看别人成功就眼热,得看看自己有什么,缺什么,一步一步来。”

徐瀚飞看着她认真思索的样子,眼神温和了些许。“有这个心是好的。但切忌急功近利。乡村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耐心,也需要对市场规律的尊重。”  他的话,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为即将远航的船只校准方向,既指出风浪的可能,也肯定扬帆的价值。

在他的鼓励和引导下,凌霜的理想不再是飘在空中的楼阁,而是渐渐有了坚实的骨架和清晰的脉络。她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关于农村经济的资料,在与他讨论时,提出的观点也越来越具体,甚至能结合姜家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她发现自己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兴趣空前高涨,因为它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和公式,而是与脚下这片土地、与乡亲们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活生生的学问。

徐瀚飞看着她的变化,心中是欣慰的。在这个女孩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曾经拥有却已被现实碾碎的激情与抱负,也看到了一种更为难得的、扎根于泥土的坚韧与务实。她的理想,像一株迎着风雨顽强生长的树苗,而他的见识和经验,则如同及时的修剪和扶正,帮助她长得更直、更稳。

有时,聊得深入了,凌霜会忍不住问:“徐瀚飞,你懂这么多,以前……是不是也想做些什么?”  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怕触及他的痛处。

徐瀚飞的眼神会瞬间黯淡一下,掠过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但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封闭自己。他只是沉默片刻,然后轻轻摇头,语气带着看透世事的淡然:“想过。但时也,命也。现在说这些,没什么意义了。”  他随即会将话题引回凌霜身上,“你的路,才刚刚开始。按你想的,脚踏实地去做,就好。”

他的话,让凌霜在感到一丝心疼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仿佛承接了某种未尽的理想,有一种使命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这个夏天,在徐瀚飞这座沉默而丰富的“智库”的滋养下,凌霜的理想完成了至关重要的蜕变。从最初模糊的“想为家乡做点事”,变成了更加清晰的“要探索适合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路径”。她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校园,而是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徐瀚飞那些冷静甚至略带锋芒的剖析,那些基于深厚学养和现实洞察的见解,如同一次次精准的叩击,敲打掉她理想主义的外壳,露出了内里更加坚韧、更具生命力的内核。

月光下,当他们结束又一次酣畅淋漓的讨论,沿着静谧的村道往回走时,凌霜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力量感。她知道,前路依然漫长且艰难,但至少,方向已经指明,心中的灯塔已被点亮。而点亮这盏灯的人,正是身边这个看似与世无争、却拥有深邃思想的同行者。理想的回响,在两人思想的碰撞与共鸣中,变得愈发清晰、洪亮,指引着凌霜迈向未来的脚步,也悄然修复着徐瀚飞那颗曾对理想绝望的心。


  (https://www.02shu.com/5040_5040877/5022139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