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第319章
李将军闻言朗声大笑,辞别君王后便点齐三军,旌旗猎猎向西而去。此刻他胸中豪情万丈——有了充足的粮秣军械,区区凌霄国何足挂齿?
大军方离咸阳,扶苏便遣辎重营押送粮草紧随其后。这番举措令诸将士气大振,从此再不必担忧箭尽粮绝之苦。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将尤为感慨:当年朝廷拨发的军资,经层层盘剥后,到将士手中竟十不存一。
如今新晋将领们常听前辈唏嘘:"尔等赶上好时候了。"待知晓往事,无不动容立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性命报之。这无心插柳之举,反倒使大秦将士愈发同心。
这日扶苏正在批阅奏章,蒙恬匆匆入殿。未等询问,这位大将军便摇头禀报:"李将军处尚无军报。"
“陛下,李将军离开才七天,您就这么着急,是不是有些不妥?”
蒙恬说完,扶苏略显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挥手示意他退下。蒙恬见状,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待殿内只剩扶苏一人,他便低头继续批阅奏折。
与此同时,李将军已在大秦边境驻守五日,其中两日耗费在行军途中。这五日里,凌霄国始终按兵不动,毫无动静,这让李将军心生疑虑。
他原本计划与凌霄国打一场消耗战,凭借大秦充足的粮草供应,切断敌方的补给线,迫使对方陷入困境。然而,凌霄国的沉寂让他意识到情况并不简单——对方不出兵,显然粮草储备充足,甚至可能也在拖延时间。如此一来,大秦的优势荡然无存。
李将军眉头紧锁,思索破局之策。他清楚,远在咸阳的扶苏必然等得心急,自己必须尽快攻破凌霄国,方能不负君望。
然而,凌霄国内的情形远比李将军想象的更为艰难。他们的粮草并非来自本国,而是依赖外部输送,如今库存即将见底。全军困守城中,人吃马耗,存粮所剩无几,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只盼李将军早日撤军。
过去,李将军因粮草短缺屡次退兵,凌霄国人对此习以为常。可这次,李将军围城五日仍无退意,彻底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无奈之下,凌霄国 与国师密议对策。 疲惫地问道:“国师,我们还能撑多久?”
“国师,扶苏为何突然转变态度,给李将军调拨如此充足的粮草?”
凌霄国国师沉吟片刻,缓缓答道:“陛下,臣近日反复思量,终于想通了其中缘由。”
“先前李将军与我军对峙时,大秦丞相尚未被革职。那时即便扶苏有意支援粮草,也难以顺利送达。朝廷旨意层层下达,途中必遭克扣,最终能送到李将军手中的恐怕只剩零星草料。”
“但如今局势已变。李广兵败身亡,丞相锒铛入狱,朝中再无人敢违逆扶苏的旨意。粮草调度畅通无阻,谁敢伸手贪墨,便是自寻死路。正因如此,李将军的补给才得以恢复充足。”
凌霄国君主听罢豁然开朗,随即眉头紧锁——若真如此,凌霄国将陷入绝境。
国师察言观色,忽然抚掌献计:“陛下,臣有一策。不妨先遣一支精锐与李将军周旋,若胜则一举扭转战局;若败,便倾力救援。即便救援不成,按两军交战的惯例,俘虏通常不会遭屠戮。届时我们以财物赎还士兵,既能暂解眼下困局,又可趁机广征粮草,为长期作战早作准备。”
君主闻言颔首,当即下令由国师全权部署。当夜,一支铁骑在将领率领下直扑李将军大营。
见敌军主动出击,李将军抚掌大笑:“来得正好!”
(军令既出,战鼓震天。
李将军迫切想要生擒敌将,押回大秦向扶苏邀功。
既然扶苏对他如此信任,他绝不能辜负这份期望。
他不再犹豫,当即率军冲向敌阵。
凌霄国将领尚未想出对策,便见李将军已杀至眼前。
那将领惊慌失措,拨马欲逃,却被李将军截住去路。
随着一声令下,大秦士兵如猛虎下山般扑向敌军。
凌霄国士兵虽奋力抵抗,却连一个回合都未能撑住,转眼间便横尸遍野。
侥幸未死的刚想爬起,立刻被补刀毙命。
残存的士兵肝胆俱裂,四散奔逃。
李将军早有部署,大军合围,将敌军困在垓心。
他厉声喝道:“投降不杀!”
凌霄国士兵闻言,纷纷丢下兵器,跪地求饶。
主将见大势已去,黯然下马,弃械受缚。
李将军命人将其捆牢,随即押解俘虏凯旋而归。
消息传回大秦,扶苏欣喜不已。
他急召蒙恬道:“速随朕去迎李将军!”
蒙恬连忙劝阻:“陛下乃万乘之尊,岂可屈驾亲迎将领?此举有违君臣之礼。”
扶苏摇头笑道:“此乃御下之术。李将军立下大功,朕出迎有何不可?
况且诸将若知朕礼遇功臣,必当效死用命,此中深意,你日后自会明白。”
未来若我派遣将士出征,他们必定踊跃争先,
只为赢得这份无上荣耀。
你说,我是否该亲自迎接李将军?
蒙恬闻言,心中一震。
他未曾想到,一次简单的迎接竟暗藏如此深意。
与扶苏相比,自己终究思虑不足。
先前他只觉君王不该屈尊迎将,
此刻方知扶苏谋算周密,算无遗策。
自此蒙恬暗下决心:
君王决策,自己当谨遵其命,
以免再生谬误。
他郑重颔首,扶苏会意,
遂命其引路,共赴殿外相迎。
此时李将军正率雄师浩荡而至,
刚要入殿面圣,忽见一道身影——
竟是扶苏亲临!
他慌忙上前抱拳行礼,声如洪钟:
「启禀陛下!末将生擒凌霄国精锐之师,
更俘获敌将一名!
虽未竟全功,假以时日,
必为陛下踏平凌霄!」
831言毕
扶苏展颜,朗声道:
「爱卿平身!此等功臣何须多礼?
速随朕入殿详叙。
此战彪炳千古,封赏之事当从长计议。」
李将军肃然应诺,
随扶苏、蒙恬昂首步入大殿。
2096年
凌霄国的将军及众多被俘士兵,由扶苏的亲卫军“八八七”押送至俘虏营,等候进一步发落。
李将军凯旋时,众将领见扶苏竟亲自出迎,无不震惊。区区一场胜仗竟得君王亲迎,此等殊荣令众人艳羡不已。
诸将暗自立誓,日后若有战事必当主动请缨。若能大败敌军,再得君王相迎,岂非人生快事?
扶苏携李将军入殿,赐座相待。李将军颇感局促,从未受过如此礼遇。
扶苏问道:“李将军此番与凌霄国交战,可曾费力?”
李将军拱手答道:“禀陛下,此战甚是轻松。若再增兵力,末将半月内必能覆灭凌霄国,不必如眼下这般分批俘虏敌军。”言罢肃然望向君王。
扶苏闻言展颜:“不愧我大秦虎将!日后此类战事,便托付于你了。”
李将军正欲谢恩,忽又起身请示:“那些凌霄国俘虏,该当如何处置?”
扶苏挥袖道:“此事交由朕与蒙恬处理。将军且去歇息,接风宴便免了。”
话音方落,李将军会意告退。
李将军心中虽有不满,却不敢表露分毫。他起身向扶苏拱手行礼,随后告退离去。
扶苏与蒙恬目送李将军的背影消失在殿外。待他走后,蒙恬神色凝重,沉声问道:
“陛下,臣有一事不解。您为何要将处置俘虏之事揽下?莫非另有打算?”
扶苏微微颔首,目光坚定:“此事我已思虑周全。这些凌霄国的俘虏,绝不能放归故土。”
蒙恬眉头微皱,疑惑道:“陛下的意思,是要将他们编入我大秦军中?”
扶苏摇头:“你错了。若将两国兵卒混编,必生纷乱,非但无法增强我军战力,反会削弱实力。更何况,这些降卒心怀异志,若临阵倒戈,后果不堪设想。”
他语气转冷,一字一顿道:“因此,我的决定是——尽数处决,一个不留。”
蒙恬闻言,面色骤变。
他万万没想到,扶苏竟会如此决断。七国征战,历来有约:降卒可赎,胜者不得擅杀。而扶苏竟要打破这铁律!
蒙恬急忙劝谏:“陛下,此举是否过于激进?战场规矩,不可轻废啊!”
扶苏抬手打断他,目光如炬:“规矩?强者方为规矩的制定者!我大秦既为当世至强,凌霄国便只能俯首听命。莫说屠其一军,便是灭其国祚,他们又能奈我何?”
2098年
扶苏话音刚落,蒙恬便神色凝重地望向这位年轻统帅。
蒙恬沉默不语,跟随扶苏踏入俘虏营地。亲卫军正严密看守着战俘,见扶苏亲临,首领立即上前行礼,静候指令。
扶苏目光如炬,沉声下令:"即刻集结所有俘虏,就地处决。"
亲卫军首领瞳孔骤缩,惊愕地抬头。见其迟疑,扶苏冷声质问:"你要抗命?"
"末将不敢!"首领慌忙应命,转身指挥士兵执行。刀光闪过,俘虏尽数伏诛。
目睹这一切的扶苏漠然转身,蒙恬紧随其后返回宫殿。
"传令下去,"扶苏负手而立,"昭告天下:我扶苏已斩尽凌霄国战俘。且看那凌霄国君敢不敢兴兵来犯——若来,算他是条汉子;若缩首不前,倒要叫人耻笑。"
蒙恬肃然领命,当日便将消息散布四方。
风声迅疾,很快传入凌霄国君耳中。暴怒的君王拍案而起:"扶苏竟敢破坏规矩!"
国师适时进言:"陛下,此乃公然挑衅。若不立即反击,彼辈必当我凌霄国软弱可欺。今日退让,来日恐遭灭顶之灾啊!"
凌霄听完国师的话,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目光坚定地看向国师,沉声问道:“依国师之见,我们该当如何?”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696/4318088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