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改造
奥托·克朗茨和约翰·施密特的效率极高。
在韦格纳于大会上宣布组建“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团”后,庞大的军事机器便开始在莱茵兰的每一个角落发出轰鸣。
原第79步兵团少尉埃里希·冯·贝格曼,此刻正站在第2步兵师某团的队列前,浑身不自在。
贝格曼曾经引以为傲的军官制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与其他士兵无异的、略显宽大的灰色军大衣,唯一的区别是臂章上那刺眼的红底金星徽记。
冯·贝格曼曾经的勤务兵,如今和他站在同一行列。
“根据士兵委员会决议,并经师部核准,兹任命……埃里希·贝格曼同志,为第三营第七连连长!”
宣读命令的政治委员声音洪亮。
贝格曼愣了一下,才意识到“同志”是在叫自己。
贝格曼下意识地想挺直那属于容克贵族的、略带傲慢的脊梁,却对上了台下士兵们审视的目光。
那目光里,不再是畏惧和服从,而是好奇、怀疑,甚至还有一丝……平等的打量?
“贝格曼同志,”团政治委员,一个开战前的钳工,走到冯·贝格曼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很重,
“我们知道你是个战术好手,在凡尔登带突击队立过功。现在,你的连队里有原先第24团的老兵,也有刚分到土地的农家小子。
把他们拧成一股绳,教会他们怎么在战场上活下来、打胜仗,这就是你的新任务。记住,你的权力来自士兵的信任和委员会的任命,不是上帝也不是皇帝给的。”
冯·贝格曼张了张嘴,想习惯性地用“是,长官!”回应,
最终却生硬地挤出一句:
“……明白了,政委同志。”
贝格曼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压力并非来自上级的威权,而是来自下方那无数双眼睛的期望和监督。他那套旧的带兵方式,在这里彻底行不通了。
而在新兵训练营里,来自奥伯多夫村的年轻农民路德里希,正笨拙地摆弄着一杆毛瑟步枪。他的手更适合握犁耙和草叉,而不是这冰冷的钢铁。
就在几周前,他和家人还在地主冯·特拉普的田地里挣扎求生,如今,他家分到了足足五摩根(约1.25公顷)的土地!
“瞄准!呼吸要稳!想象你瞄准的是想来夺走你土地的容克老爷的走狗!”
教官的吼声在他耳边炸响。路德里希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他不是为了“皇帝和祖国”而战,他是为了家门口那片刚刚属于自己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地而战。革命的理念,对于路德里希而言,就是如此具体而真切。
安娜·舒尔茨,科布伦茨一位小学教师的女儿,如今穿着一身略显宽大的改制军装,臂上戴着政治工作人员的袖标,坐在一群刚刚投诚过来的原帝国士兵中间。她面前没有步枪,只有粉笔和小黑板。
“……所以,战士兄弟们,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啃黑面包,而克虏伯的老板能在柏林开舞会?”
安娜的声音清晰而柔和,与周遭粗犷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不是因为法国人,不是因为英国人,是因为这个!”
安娜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阶级”一词。
起初,这些老兵油子们对这个黄毛丫头的说教嗤之以鼻。
但随着安娜用一个个他们亲身经历的例证——拖欠的军饷、军官的特权、后方家人的饥寒——将“剥削”和“阶级压迫”这些抽象概念具象化时,帐篷里渐渐安静下来。
有人开始低头沉思,有人眼中燃起了愤怒的火焰。
“安娜同志,”
课后,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老兵找到她,有些不好意思地问,
“你上次说的那个……士兵委员会,我们连队什么时候能选?”
安娜看着老兵那双曾经只有麻木和凶狠的眼睛里,此刻闪烁着一丝属于人性的光芒,安娜知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又赢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
像安娜这样的政治军官,正如同毛细血管,将革命的意志和思想,输送到这支新生军队的每一寸肌体。
正是这无数个冯·贝格曼的转型、海因里希的觉醒、安娜的耕耘,汇聚成了摆在韦格纳案头的那份沉甸甸的报告:
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团(下辖):
第1“科布伦茨”步兵师(满编,约7500人)- 核心骨干,由原红色兵团老兵和最早投诚的部队组成,忠诚度最高。
第2“莱茵河”步兵师(满编,约7200人)- 融合了大量像贝格曼这样被留用的旧军官和经过初步改造的战俘,战斗力正在形成。
第3“洪斯吕克”步兵师(正在整编,约6000人)- 以像海因里希这样的新兵和后期投诚部队为主,需要更多时间和训练。
独立炮兵旅(整合了所有重火力,拥有超过40门各型火炮)- 技术兵种,保留了较多原帝国炮兵军官,但配备了强有力的政治委员。
直属侦察团(装备了缴获和自制的装甲汽车、摩托车及骑兵)- 精锐轻装部队,成员多为主动投奔革命的志愿者。
科布伦茨工人赤卫队(扩编至1500人,负责核心区域卫戍)- 最坚定的革命堡垒,由产业工人组成。
总兵力:已膨胀至近两万两千人。这是由两万两千个被革命重塑了命运和思想的个体组成的洪流。
控制区域:以科布伦茨为核心,沿莱茵河向北延伸至安德纳赫,向南触及宾根,并向东深入洪斯吕克山脉。
这片土地上,每一个被分配了土地的农民家庭,都成为了新政权的坚定支持者,也为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粮食。
实际控制面积扩大了近一倍,人口估计超过五十万。
韦格纳放下报告,走到地图前。那上面代表他控制区域的红色,比几周前浓重了许多。他知道,这把“人民之剑”已经初具雏形,但剑锋是否锋利,剑身是否坚韧,还需要战火与鲜血的淬炼。而那一天,似乎并不遥远了。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501/4321905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