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也就一般般,算不上多厉害!
几人又随意聊了一会儿,老总再次把目光投向李云龙,问道:“李云龙,我听说你的新一团现在已经有一万多人了?”
李云龙没有隐瞒,如实点头回答:“是的,最近部队扩充速度比较快,所以现在全团人数已经超过一万了!”
我的天,一个团的兵力竟然达到了一万多人!
这实在让人惊叹!
虽然老总在此之前已经听说过这件事,但此刻亲耳听到李云龙亲口确认,还是忍不住露出惊讶的表情,笑着说:“真没想到,李云龙你的新一团居然真有一万多人,干得不错,哈哈哈!”
要知道,一支一万多人的部队,最难解决的问题并非武器装备,而是士兵的吃饭问题。
毕竟,一万多人的队伍,单是一顿饭,就需要消耗大量粮食。
更别说大米了,就算是番薯、玉米这类粗粮,需求量也非常大。
总不能让士兵们靠吃树皮、草根填肚子,然后再去和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吧?
这显然不现实,也根本不可能做到。
而且,这样一支没有充足粮食保障的部队,也不可能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参谋长心中有些疑惑,他看向李云龙,问道:“李云龙,你们团有一万多人,别的先不说,单是每天的吃饭问题就够难办的了,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
抗日部队战斗力比不上日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士兵营养跟不上。
抗日部队的士兵打不过日军士兵,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勇敢、没有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伙食条件实在太差了。
在抗战时期,超过 90%的抗日部队士兵都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这就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远远落后于日军对手。
早在 1935年,军政部就制定了一份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名士兵每天供应 15斤大米、4两罐头肉、2两干菜、2两咸菜、3钱食盐以及 4钱酱油。
但实际上,在抗战期间,只有委员长的嫡系部队以及黄埔军校的学员,才能勉强达到这样的伙食标准。
而大部分地方杂牌军,能每天吃上两顿饭,就已经要满心感激,感谢委员长了。
更何况,在战斗最激烈紧张的时候,抗日部队士兵的伙食只会变得更差。
淞沪会战足足持续了三个月。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交战双方的士兵早就把随身携带的应急口粮消耗光了。
对于抗日部队来说,炊事员必须在后方做好饭菜后,冒着密集的炮火把饭送到前线。
由于日军的炮火格外猛烈,白天根本没法完成送饭任务,只能等到黄昏时分送一次饭。因此,抗日士兵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李云龙开口说:“实在没别的办法,只能靠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总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和日军打仗吧!”
“既然没有物资和粮食了,那我们就从日军那里抢,谁让他们就像我们的运输大队长呢,总不能让日军的军犬吃得比我们还好吧?”
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当时真实的情况。
在抗战时期的战场上,日军成年军犬每天的食物配给里,仅大米就有一定的克数,还搭配着其他几种口粮。如此看来,有些抗日士兵的伙食甚至比不上日军的军犬。
这种情况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又无奈。
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家整体实力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一场全面战争。
与此同时,部分身处高位的官员与将领作风不正。
面对本就短缺的军事经费,他们层层盘剥,致使前线作战部队的军饷时常被拖欠,有些队伍甚至连维持基本需求的军粮都无法足额领取。
“前方战场战事危急,后方人员却肆意贪图享乐、挥霍物资”,这句话正是当时局势的生动写照。
老总面色凝重地对李云龙说:“你这小子确实有能耐,能把部队的吃饭问题解决好,这足以证明你具备带领一支万余人队伍的能力。”
李云龙咧嘴笑了笑,回应道:“也就一般般,算不上多厉害!”
左参谋长笑着打趣:“怎么能说一般呢?你们新一团战斗力这么强,伙食肯定差不了,等有时间,我和老总一定要去你们新一团蹭顿饭!”
李云龙十分爽快,立刻接话:“尽管来,我们热烈欢迎!保证让二位吃个饱、吃个够!”
“哈哈哈!”
老总与参谋长听了这话,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上官于飞曾在新一团待过一段时间,她很清楚新一团的伙食确实不错。
其实新一团的伙食里并没有多少珍贵的鱼肉和肉类,关键在于能让士兵们填饱肚子。
目前,新一团的伙食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第一个渠道是周边老百姓的支援。
作为一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部队,新一团负责防守的区域相对安全,日军根本不敢到这里进行扫荡,所以防区的老百姓会主动送来粮食、米面、杂粮等物资,支援部队。
第二个渠道,自然是从日军那里抢夺物资。
日军一直充当着“运输大队长”的角色,这个“职责”可得让他们“认真履行”。每当部队缺少物资和粮食时,就会去夺取日军的补给。
当然,还有一部分粮食是通过购买获得的。
现在的新一团其实并不缺钱,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战士都主动提出不领军饷,另一方面,经过几场战役,部队缴获了不少黄金、大洋等财物,所以新一团有着充足的军费。
手里有了钱,就能顺利买到粮食。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中,有钱确实能办成很多事,即便看起来很难解决的问题,也能找到办法处理。
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粮食是后勤部队自己种植的。
但在乱世里,想要依靠自己种植实现粮食自给自足,难度非常大。
主要原因是部队需要经常行军、转移阵地,没有稳定的环境来开展农业生产。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如今新一团的一万多人不仅能吃饱饭,部队还会尽力让大家吃得更好一些。
只有这样,士兵们的营养才能跟得上,才有足够的战斗力和日军对抗。
大家又随意聊了一会儿,老总看向李云龙和上官于飞,开口说道:“上官于飞同志,李云龙,你们这次立下了大功劳,说说看,你们想要什么样的奖励?只要是合理的要求,我都会满足你们!”
立了功,按照惯例肯定要给予奖励!
只是老总一时间还没想好,给李云龙和上官于飞什么样的奖励才合适。
尤其是李云龙,他接连立下两次大功,这次一定要好好奖励他一番。
李云龙笑眯眯地看着老总,问道:“老总,不管我想要什么样的奖励,您都能满足我吗?”
老总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回答道:“可以,但前提是你的要求必须在合理范围之内!”
看到李云龙脸上的笑容,老总就知道他心里肯定又在打什么主意了。
李云龙说:“老总,您是部队的总指挥,说话向来一言九鼎,既然您都这么说了,那我可就提出我的要求了!”
在说奖励要求之前,李云龙先把老总的退路给堵住了。
老总催促道:“赶紧说,别慢吞吞的!”
上官于飞也十分好奇,不知道李云龙会提出什么样的奖励要求。
李云龙看了一眼身边的上官于飞,然后对老总说:“老总,我也不要什么特别隆重的奖励,我只希望能让上官于飞同志留在我们这儿!”
“啊?”上官于飞听到这话,瞬间愣住了,惊讶地脱口而出:“让我留下来?”
参谋长看了看李云龙,又看了看上官于飞,笑着问道:“怎么?李云龙,你这是打算要结婚了吗?”
参谋长这话一说完,上官于飞更不好意思了,脸颊都泛起了红晕。
即便是平时脸皮比较厚的李云龙,此刻也显得有些尴尬。
李云龙连忙解释:“参谋长,您误会了,我想让上官于飞同志留下来,是希望她能到我们新一团帮忙做事。”
参谋长听了这话,立刻明白了过来,说道:“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老总听后,却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要知道,上官于飞可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她之前还曾前往德国的慕尼黑军校学习过密码和电码破译技术。
慕尼黑军校是一所专门培养高级军官的学校,它在 1810年于柏林创立,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参谋人员的军事院校。
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在该校担任教官,并且担任校长一职长达数年。
在慕尼黑军校的众多专业里,除了特种作战专业名气很大之外,密码破译和电码破译等专业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可以说,上官于飞是红军中极为稀缺的电码破译人才。
老总看了一眼上官于飞,然后对李云龙说:“李云龙,你可知道,上官于飞同志是我们部队里难得的破译人才,在电码破译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你的眼光可真准啊,一下子就看中了我手下的得力干将。”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91/4322707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