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秦:献图监国,始皇求我继承大统 > 024章 第二道政令:唯才是举

024章 第二道政令:唯才是举


眼看着将闾的两项怪异工程都渐渐步入正轨,民间的怨言也在减少,一个月的时间,养好伤的赵高终于坐不住了。

明面上他不敢再有任何动作,但暗地里的绊子,却是少不了的。

很快,渭水工地上便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紧接着,便发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摩擦和事端:

或是因为一点口角引发斗殴,或是有人故意怠工,甚至还有人试图聚众冲击粮仓。

这些伎俩,自然瞒不过将闾安插在工地的眼线。

消息很快传回咸阳宫。

“又是赵高这阉竖在背后搞鬼!”

将闾听完汇报,眼中寒光一闪。他本想让赵高安分养伤一段时间,没想到对方如此不识抬举。

这一次,将闾没有丝毫犹豫。

他直接调遣了一支禁军卫队,由心腹将领带领,星夜赶往渭水工地。

雷霆手段,骤然降临。

那些散布谣言、煽动闹事的首要分子,在经过快速审讯,查明确实是受人指使后,被毫不留情地当众斩首,以儆效尤。

一时间,血腥气震慑了整个工地,所有心怀不轨之徒都噤若寒蝉。

然而,光有威慑是不够的。

将闾深谙恩威并施之道。

在严惩了闹事者的同时,他也当众宣布,即日起,所有参与河渠工程的民夫,每日加餐,并额外发放一笔慰劳金。

同时,他还亲自巡视了几个工段,慰问民夫,询问疾苦,并当场解决了几个监工克扣、欺压民夫的问题。

一手是雷霆万钧的镇压,一手是雪中送炭的安抚。

双管齐下,迅速稳定了工地的人心。

做完这一切,将闾的目光投向了咸阳城内赵高的府邸,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

他没有直接派人去赵府问罪,只是让人给赵高送去了一份“慰问品”——几颗被斩下的闹事者的头颅,以及一句口信:

“赵府令好生养伤,咸阳内外尚有禁军十万,可保府令安寝无忧。若再有宵小之辈,欲扰乱国事,本殿不介意亲自登门探查,届时恐血光加身,污了府令清净。”

这几乎是赤裸裸的威胁。

赵高收到这份“厚礼”时,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

他知道将闾这是在警告他,也是在展示肌肉。

赵高阴谋接连被挫败,但他并未善罢甘休,反而更加警惕和忌惮将闾。

在始皇帝明确表态支持将闾,且自己手中可用力量大减的情况下,再轻举妄动,恐怕真的会引来杀身之祸。

咸阳城,暂时又恢复了表面的平静。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平静只是暂时的,暗流汹涌始终没有停下。

监国殿下那看似荒诞的政令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那神秘的作坊,又在打造着何种利器?

无人知晓。

而将闾,只是按部就班地推进着他的计划,目光早已越过了渭水河畔,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

渭水工地的风波,以几颗人头落地和一笔抚慰金暂时平息。

赵高府邸送去的“慰问品”,也成功让这位中车府令老实了许多,至少表面上,咸阳城恢复了平静。

但这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仅仅三日后。

监国殿下将闾再次颁布了一道足以让整个咸阳,乃至整个大秦为之侧目的政令。

“布告天下:凡有一技之长者,不论出身贵贱,皆可前来咸阳应募。精通算术之小吏、善察天时之地农、手艺精湛之工匠、通晓机关之巧匠……但凡有一能,经核实可用者,皆量才录用,授予官职,赐予厚禄!”

此令一出,犹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

咸阳城门内外,一时间人头攒动,车马喧嚣。

从关中各地,甚至更远的地方,闻讯赶来的人络绎不绝。

有穿着体面的士子,也有粗布麻衣的农夫,有背着工具箱的匠人,也有眼神闪烁、一看便知是想来碰运气的游手好闲之徒。

负责登记的官署门口,队伍排出了几里地,场面混乱不堪。

各种口音混杂,推搡争吵时有发生。

“让开让开!我乃三代木匠世家,咸阳宫的梁柱都有我祖上参与修造!”

“你会算术吗?我可是我们县里数一数二的账房先生,算盘打得噼啪响!”

“我……我会种地!我种的粟米,比别人家的高半头!”

“俺……俺力气大!能扛八百斤!”一个憨厚大汉拍着胸脯。

旁边一个尖嘴猴腮的瘦子嗤笑:“力气大有屁用,工地那边多的是力气大的,殿下要的是有‘技’之人!”

各种奇奇怪怪的“才能”也冒了出来。

有人声称能与鸟兽对话,有人献上祖传的“长生不老丹”,还有人表演胸口碎大石,引得围观者阵阵哄笑。

这般鱼龙混杂的景象,让负责初步筛选的官员们头疼不已,效率低下,也难以辨别真伪。

消息传到将闾耳中,他并不意外。

“意料之中。”

他放下手中的关于渭水工程进度的报告,对身旁的蒙毅道,“大海捞针,虽费工夫,却也总能捞到几颗遗珠。”

次日,将闾下令,在城外开辟一片专门的场地,设立临时考场。

他没有沿用传统的策问、经义考核,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应募者,设置了截然不同的考核方式。

想当算术小吏的,当场发放账目,限时核算;

自荐懂农事的,拉到田边,辨认农时,讲解耕种技巧;

声称是巧匠的,提供材料工具,现场制作指定物件;

懂工程的,给出难题,要求绘制简易图纸或提出解决方案。

将闾甚至亲自来到考场巡视。

他换上便服,带着蒙毅和几名侍卫,混在人群中默默观察。

他看到一名老农,对着几株不同的作物侃侃而谈,从土壤墒情讲到病虫防治,条理清晰,经验老道。

他看到一名铁匠,挥舞着大锤,叮叮当当地将一块生铁锻打成型,火候掌握精准,技艺娴熟。

他也看到不少滥竽充数之辈,在实际操作面前,很快便原形毕露,灰溜溜地离去。

在一个考核算术的棚子前,将闾停下了脚步。

一名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吏袍、约莫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正跪坐在席上,面前摆着一堆散乱的竹简账目。

他眉头微蹙,手指快速地在算筹上拨动,速度快得惊人,发出的“啪嗒”声清脆而富有节奏。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他便将那堆看似繁复的账目整理完毕,核算出了准确的结果,甚至还指出了其中几处不易察觉的错漏。

负责考核的官员验看后,面露惊讶之色,连连点头。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47/1111112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