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麒麟殿的议事槌声刚落定,沉重的宫门尚未完全合拢,将闾已带着一身未散的朝堂硝烟,回到了自己的监国府邸。
灯火迅速被点亮,映照着一张张略显疲惫却又难掩兴奋的脸庞。
“时不我待。”将闾的声音没有丝毫松懈,目光扫过面前的核心团队——杜周、几位格物院的首席匠作,以及匆匆赶来的少府、治粟内史属官。
“父皇既已首肯,我等便要即刻行动,将图纸上的方略,变成关中大地上的实景。”
夜色渐深,监国府邸却如同白昼。
将闾的指令清晰而果断,一条条部署下去,不容置疑:
“格物院,即刻扩大新纸试产,务求工艺稳定,成本可控。同时钢材冶炼,集中力量攻克几个关键节点,先保证小批量优质钢材的稳定出产,优先供应军器监试制兵刃。”
“杜周,”他看向这位得力干将,“水车、曲辕犁的推广,你亲自负责。挑选关中不同水土条件的三个县作为首批试点,官府出面组织,格物院派驻匠人指导。钱粮、物料从少府和治粟内史调拨,要快,要稳!”
“诺!”
杜周与众官员齐声应诺,眼中闪烁着大展拳脚的光芒。
命令一下,整个围绕着新政的体系便高速运转起来。
不过短短十日,关中选定的三个试点县便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在渭水支流旁,数架崭新的水车吱呀转动,清澈的河水被均匀地提升到高处,沿着新修的沟渠汩汩流入原本干渴的农田。
老农们背着手站在田埂上,看着那不知疲倦转动的木轮,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似乎都舒展了许多。
“嘿,老伙计,瞧见没?这玩意儿,比咱俩年轻时那会儿轮流摇轱辘可省劲多了!”
一个皮肤黝黑的农人,用胳膊肘捅了捅身边的老友。
“可不是嘛!以前这几亩旱地,光浇水就得累趴下俩后生。现在好了,水自个儿就上来了,咱就等着伺候庄稼就行。”
另一边,格物院的匠人正手把手地教导农户使用曲辕犁。
那设计精巧的新犁,转弯灵活,深浅可调,耕起地来不仅速度快,而且比老式的直辕犁省力不少。
几个胆大的农户试用之后,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奔走相告,引得更多人围观、学习。
新技术的直观效益,如同春风吹过田野,迅速点燃了农人们的热情。
然而,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最大的难题,是初期物资调配和对参与农户、工匠的及时支付。
大秦的货币体系尚不完善,铜钱笨重,实物发放又效率低下。
“殿下,推广所需木材、铁料以及支付给农户、匠人的酬劳,若全用实物或铜钱,转运、清点极为繁琐,且易出差错。”杜周在一次汇报中提出了这个现实困难。
将闾对此早有准备。他手指敲击着桌面,沉吟片刻:“我有一法,或可一试。”
他取过一张刚试制出的新纸,提笔写下几个字,递给杜周。“以此为凭,由官府仓储的粮食、布匹为担保,在你负责的试点县试行发行一种‘官府信用凭证’。农户可用此凭证,随时向官府设立的兑换点换取等额的粮、布,亦可用于缴纳部分赋税。工匠的酬劳,也可部分用此凭证支付。”
这便是将闾参照后世“交子”理念,结合大秦实际情况,设计出的临时解决方案。
杜周捧着那张写着“官府兑换凭证壹拾斤粟”字样的纸片,眼中充满了惊奇与一丝疑虑。这薄薄一张纸,真能当钱使?
“此法意在便捷流通,打破实物壁垒。”将闾解释道,“关键在于‘信用’二字。官府必须保证随时、足额兑换,百姓才会认可。初期发行量要严格控制,仅限试点区域流通。”
“臣明白了!”杜周一点就透,立刻着手安排。
官府凭证的出现,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立刻激起了涟漪。
便捷性让参与试点的农户、工匠尝到了甜头,但很快,阻力也随之而来。
咸阳城内几家世代经营粮草、垄断农具生意的商号,敏锐地察觉到这小纸片背后潜藏的威胁。
官府直接参与农具推广,还发行了这种近乎货币的东西,这无疑是在动他们的蛋糕。
于是,市面上开始悄然流传起各种流言:
“那官府的纸片,就是糊弄人的玩意儿,指不定哪天就换不成粮食了!”
“听说监国公子要用这纸片子把大家的粮食都收走!”
甚至有人暗地里找到持有凭证的农户,用极低的价格收购,试图制造恐慌,扼杀这新生事物于萌芽。
“殿下,果然不出您所料,有人在背后捣鬼。”杜周收到消息,立刻向将闾汇报,言语间带着几分气愤。
将闾面色平静:“意料之中。新旧交替,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按预案行事。”
杜周领命,立刻展开反击。一方面,他在各试点县的官府兑换点,堆出小山般的粮食和布匹,保证所有前来兑换的凭证(初期以小额为主)都能立刻兑付,用实打实的行动粉碎谣言,稳定人心。
另一方面,廷尉府的吏员悄然出动,顺藤摸瓜,迅速抓捕了几个散布谣言最凶、暗中低价收购凭证的典型人物,游街示众,杀鸡儆猴。
双管齐下,效果显著。凭证的信用得以稳固,暗流被暂时压制。
这段时间,长公子扶苏遵照嬴政的旨意,一直随行观察新政试点。亲眼目睹水车之利、曲辕犁之便,他由衷赞叹将闾的智慧与务实。
然而,当看到官府发行“凭证”,甚至动用吏员打击那些商贾时,他温厚的眉头再次蹙起。
一日,他找到将闾,私下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九弟,水车、新犁确是利民之举,为兄亦深感钦佩。然这‘官府凭证’,以官府信用代替钱帛,直接干预市易流通,更有打压商贾之嫌,此举……是否过于激进?恐有‘与民争利’之虞,失却商贾之心,非长久之道啊。”
将闾停下手中的笔,看向这位宅心仁厚的兄长,语气平和:“兄长所言之‘民’,是指何人?”
扶苏一愣:“自然是指天下万民,包括士农工商。”
“然也。”将闾点头,“但兄长可知,当下之利,被谁所占?是囤积居奇、操控物价的豪商大贾,还是那些辛勤耕作、却常年受盘剥的底层农工?”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田野:“我发行凭证,并非要与所有商贾为敌,而是要打破少数人对粮食、农具等基础物资的垄断,稳定物价,让利于最广大的农人、匠人。官府掌控部分流通,是为了防止奸商趁机盘剥百姓,是为了让新政的红利,真正落到实处。”
“短期内,或许会引起部分商贾不满,看似‘与民争利’,实则是与‘豪强争利’,而让利于庶民。此中阵痛是为了大秦更长远的稳固与繁荣。若一味纵容豪强兼并,贫富悬殊,纵有仁政,亦难长久。”
将闾的一番话,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扶苏心中某些固有的认知盲区。
他开始重新思考“民”的定义,思考仁政与铁腕之间的平衡。虽然仍有疑虑,但他看向将闾的眼神,多了几分理解与深思。
他这个九弟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似乎总是与众不同。
试点区域的初步成果很快被汇总起来。杜周将详细的数据——灌溉效率提升了多少,耕作时间缩短了几何,农人对新工具和凭证的反馈,以及遇到的阻力与应对措施,全部整理成一份简洁明了的简报。
将闾亲自将这份简报呈送给嬴政。嬴政仔细翻阅,看到效率提升的数字时,满意地点点头。当看到关于官府凭证及其引发的风波时,他沉吟片刻,最终在简报上批复了八个字:“谨慎试之,观其后效。”
帝王的认可,无疑给新政注入了强心剂。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试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之际,咸阳城内几家最大的粮商,联合了数家与旧楚、旧魏贵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商号,突然集体行动。
他们并未直接对抗官府,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合规”的路径——联名向丞相李斯递交了一份措辞恳切、声泪俱下的陈情书。
书中历数官府凭证如何扰乱市场秩序,指责监国公子干预经济乃是“违背先贤古法”,痛陈此举将导致商路断绝,百业凋敝的可怕后果,恳请始皇帝陛下明察秋毫,废止此弊政,以安商贾之心,维系大秦经济命脉。
李斯拿着这份分量沉甸甸的陈情书,眉头紧锁。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几家商号的抱怨,其背后牵扯的势力盘根错节。
一场围绕着经济控制权,新政与旧规的激烈交锋,已然正式拉开了序幕。
咸阳城,刚刚平息的波澜,又将再起风云。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47/1111110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