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秦:献图监国,始皇求我继承大统 > 150章 科举给寒门子弟带来的希望

150章 科举给寒门子弟带来的希望


京试放榜那天,咸阳城南的告示牌前人山人海。

榜单刚一张贴出来,便有无数目光如饥似渴地搜寻着自己或亲友的名字。

“中了!我中了!”一个身着粗布衣衫的青年猛地跪倒在地,双手合十,泪如雨下,“爹,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周围人群中,欢呼声、祝贺声此起彼伏,与前几日咸阳城内的血腥肃杀形成鲜明对比。

放眼望去,榜单上的名字,大多出身寒微。

那些曾经被视为上等人的世家子弟,如今只有少数真才实学者得以入围。

消息很快传遍了咸阳城的每个角落。

从杂役到商贩,从贫民到工匠,人们议论纷纷,无不为之振奋。

这一次,不是靠着家世背景,而是真正凭借自己的才学,寒门子弟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殿下,名单已经公布,共有一百二十位学子通过了京试。”冯劫手持名册,向将闾禀报,“其中九成出身寒门,也有十二位世家子弟,皆是才学俱佳之士。”

将闾接过名册,随意翻阅着,嘴角微扬:“这次科举,总算没有辜负我们的一番苦心。”

“不过,殿下,”冯劫略显忧虑,“这些学子虽有文采,却多不谙官场规矩,恐怕上任后会遇到诸多困难。”

将闾放下名册,眼中闪过一抹沉思:“冯卿所言极是。为官不易,不仅要有才学,更要懂得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开展工作。”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传令下去,殿试前,本殿要对这些学子进行一番特殊的"培训"。”

“培训?”冯劫一脸讶异。

“没错。既然我们大费周章选拔了他们,就不能让这些好苗子一上任就被那些老狐狸吃得骨头都不剩。”将闾转过身,目光坚定,“本殿要让他们提前了解大秦的政务流程,各地民情,律法税收,让他们上任后能少走弯路,早日施展才能。”

冯劫眼前一亮:“殿下深谋远虑,此举当真前无古人!”

三日后,咸阳城北的一处宽敞学舍内,一百二十位通过京试的学子齐聚一堂,满脸惊讶与期待。

他们本以为只是等待殿试的结果,没想到竟被召集起来,接受特殊培训。

“诸位,”杜周站在学舍前方,手持竹简,神情严肃,“殿下有令,在殿试之前,诸位要先了解大秦的实务。今日老夫要和大家讲的是国家财政与赋税。”

他挥手示意,几名吏员抬上一个大木箱,从中取出一叠叠账册和图表。

“看到这些了吗?这是大秦各郡县的赋税记录,十分详实。”杜周拿起一本厚厚的账册,“你们以为为官就是写策论、发号施令?错了!最基本的,是搞明白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学子们面面相觑,显然没料到培训会如此直接。

“咱们大秦的钱粮,主要来源有农税、盐铁税、商税、关税…”杜周滔滔不绝,不时指着图表,“这些都是真金白银!可不是纸上谈兵!谁要是不懂这些,上任后连最基本的账都理不清,还怎么当官?”

一个学子怯生生地举手:“大人,我…我想问,这些具体数字,我们真的需要记住吗?”

“当然!”杜周拍案而起,“历年的细节数字倒不必死记,但趋势、占比、增减变化,你们必须了然于胸!否则,地方上那些老狐狸三言两语就能把你们绕晕,然后偷天换日!”

学子们这才恍然大悟,纷纷正襟危坐,认真记录。

接下来的日子,培训内容一个接一个。

冯劫讲解大秦律法与政务流程,御史中丞讲解监察制度与官场规矩,太仆讲解交通要道与军需物资,连廷尉也来讲解了司法实务与案例分析。

这些来自朝廷一线的官员们,不讲华丽的辞藻,只讲实打实的经验与教训。

学子们如饥似渴,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看到了真实的官场世界。

一个下着小雨的午后,正当学子们埋头研读廷尉府提供的案例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抬头望去,只见将闾在张洪奎的陪同下,缓步走入学舍。

“殿下驾到!”众人慌忙起身行礼。

“免礼,都坐吧。”将闾挥了挥手,目光扫过众人,“这些天的培训,诸位感觉如何?”

一片寂静后,一个瘦削的青年鼓起勇气:“回殿下,受益匪浅!我等从未想过,为官竟有这么多学问,不仅要懂经义策论,更要懂实务。”

将闾满意地点头:“正是。科举选才,不是为了让你们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是要你们真正为国为民办实事。”

他在学舍中央站定,目光炯炯:“本殿今日来,是想与诸位好好谈谈。”

气氛顿时变得更加紧张。学子们屏息凝神,不敢错过将闾的每一个字。

“你,”将闾指向一个身形魁梧的青年,“说说,你为何要参加科举?”

那青年略显紧张:“回殿下,臣…臣家贫寒,村中无人识字。臣自幼好学,盼能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也为乡亲们谋福祉。”

将闾又指向另一人:“你呢?”

“回殿下,臣虽出身世家,但向来不屑依靠家族势力。臣读书是为了实践先贤之道,匡扶社稷。”

将闾点了点头,突然话锋一转:“那么,如果本殿要你们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做选择,你们会如何抉择?”

学舍内一片寂静,学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不必着急回答。”将闾淡然一笑,“为官之路漫长,你们会不断面临各种诱惑与抉择。本殿希望你们记住,做一个清正廉洁、忠君爱民的官员,比做一个富可敌国的贪官要幸福得多。”

他环视众人:“大秦需要的是能够高效工作的官员。什么是高效?就是将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为此,本殿要向你们介绍一个概念——标准化。”

学子们一脸茫然,这个词他们从未听说过。

“标准化,就是将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固定的规范和流程,让每个人都能按照相同的标准去执行。”将闾解释道,“比如,同样是修一条路,有的官员让百姓随意施工,最终歪歪扭扭;有的则先设计图纸,规定宽度、坡度,最终又快又好。这就是标准化的力量。”

学子们若有所思,有人已经开始奋笔疾书,记录这些新奇的理念。

“你们即将走上各自的岗位,但要记住,你们不是孤军奋战。”将闾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罕见的温和,“大秦的未来,就掌握在你们手中。本殿希望,多年后回首,你们能问心无愧地说:我为大秦的强盛,贡献了一份力量。”

学舍内,一百二十颗心为之震动。

这些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感动与决心。

将闾离开后,张洪奎悄无声息地留下,混入学子之中,暗中观察每个人的反应与交流。

而在咸阳城的各个角落,罗网的眼线也在密切关注那些幸存的世家动向,发现他们虽然表面安分,却在暗中搜集这些新晋官员的一切信息,试图找到弱点。

监国府书房内,将闾研读着张洪奎带回的情报,眉头微皱:“看来,这些世家还不死心啊。”

“殿下,他们虽然不敢明面反对,但私下却在精心准备,等这些新官上任后,再予以打击。”张洪奎低声道。

将闾放下竹简,目光如炬:“告诉罗网,加强对这些学子的保护,尤其是他们上任后的第一个月。同时,继续监视那些世家的一举一动。”

他走到挂在墙上的大秦舆图前,目光扫过那些即将迎来新官的郡县:“科举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新人在错综复杂的官场中站稳脚跟,才是真正的考验。”

将闾的手指在舆图上轻轻滑过:“本殿要的,不仅是换一批官员,更是要彻底改变大秦的官场生态。”

张洪奎恭敬地站在一旁,看着将闾那沉思的侧脸,心中涌起一阵敬佩。

这位年轻的监国公子,眼光之远,手段之果决,远非常人可比。

咸阳城的夜色渐浓,星辰闪烁。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47/1111100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