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章 麒麟殿内殿考
殿试日,云淡风轻。
咸阳城里,无数目光都投向了那座宏伟的麒麟殿。
与往日的肃穆不同,今日的殿前多了一份凝重与期待。
卫尉府的甲士在四周严阵以待,衣甲锃亮,目光如炬。
章邯亲自带队检查了三遍,确保万无一失。
“章大人,”一名近卫低声问道,“今日殿试,为何戒备如此森严?”
章邯瞥了他一眼:“这不是普通的考试,这是大秦的新生!殿下将亲自主持此次殿试,意义非同寻常。”
殿内,一百二十名考生整齐列队,面色紧张。
他们身着统一的青色袍服,在朝阳映照下,如同一片希望的麦田。
“殿下驾到!”
随着内侍的高声通报,将闾大步而入,一身玄色龙纹朝服,头戴监国冠冕,神情肃穆而威严。
百官与考生齐齐下拜。
“都起来吧。”将闾在龙椅上落座,目光如电,扫过每一位考生的面庞,“今日殿试,乃大秦选拔栋梁之关键一步,诸位不必过于紧张,尽展所学即可。”
言毕,他对下方的冯劫点了点头。
冯劫会意,高声宣布:“殿试开始!今日考题,共三道。一为律法案例分析,二为税赋算学推演,三为国策利弊论述。限时一个时辰,请诸位考生各就座位,奋力而为!”
众考生闻言,不由面面相觑。
这哪里是传统的试题?
全然不是什么四书五经或八股文章!
冯劫手一挥,侍从们便捧上考题竹简,分发至每位考生手中。
那个出身寒门的瘦削青年——宋元,双手接过竹简,迅速浏览。
第一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民事纠纷案例,涉及田产继承与赋税问题;
第二题要求根据多省粮产数据推算最优运输路线与储备方案;
第三题则是论述大秦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并提出完善建议。
这些题目,若是在一个月前,恐怕会让他们无从下手。
但经过那场特殊的“培训”,众人心中竟都有了思路。
宋元深吸一口气,研墨展纸,提笔而书。
殿内顿时只剩下沙沙的笔声和轻微的呼吸声。
将闾坐在高处,目光在众人间游移,不时停留在某个考生身上。
有人行笔如风,眉头却紧锁;
有人虽慢条斯理,眼神却坚定自信;
更有人一脸迷茫,手中的笔停了又停。
将闾注意到宋元的动作——这个年轻人在第二题的计算中略作停顿,似乎在权衡多种方案。
随后,他并非直接写出答案,而是先在纸角上粗略画了几幅地形草图,标注出各主要城市间的距离与粮仓分布。
有意思。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冯劫在殿中来回巡视,确保无人舞弊或交流。张洪奎则立于殿角阴影处,目光锐利如鹰。
半个时辰过去,已有人完成答卷,搁笔静候。
又过了一刻,大多数人都已完成。
只剩几个考生还在奋笔疾书,其中就包括宋元。
“时间到!”冯劫一声令下,侍从们上前收卷。
考生们纷纷起身,面色各异。
有人如释重负,有人忐忑不安,还有人悄悄擦着额头的汗珠。
将闾对众考生道:“诸位辛苦了。答卷即刻进行糊名处理,三日后公布结果。你们且回去好好休整,等待佳音。”
众人躬身行礼,缓缓退出大殿。
待考生散去,将闾令人将所有答卷收至内室,亲自主持糊名程序。
在每份卷子上加盖特制的蜡印,遮住考生姓名,只留答案内容。
然后由专人誊录成统一字迹,确保阅卷者无法通过笔迹辨认考生身份。
“真是麻烦。”杜周站在一旁,看着繁琐的程序,忍不住嘀咕,“若让殿下直接点将,不是省事多了?”
冯劫闻言,轻轻摇头:“科举为国选才,必须公平公正。若有半点偏颇,便会失了民心,动摇根基。”
“冯大人所言极是。”将闾点头,“况且,科举不仅是选才,也是对选拔制度本身的一次检验。本殿要的是能真正为大秦效力的栋梁,而非唯唯诺诺的应声虫。”
......
三天后,麒麟殿内。
“殿下,阅卷已全部完成。”冯劫手捧一份薄薄的竹简,恭敬呈上,“这是各考题得分前列者名单,请殿下圈点。”
将闾接过,仔细阅览。
每道题的评分极为详细,除了主考官的评语外,还有几位辅考的补充意见。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第二十八号考生——他在三道题中竟均名列前三,且在税赋算学一题上独树一帜,提出了“分区管理,轮调储备”的创新方案。
将闾眼前一亮,又翻看了几页,确认无误后,取出朱笔,在第二十八号考生名字上郑重画了一圈。
“他便是状元。”
冯劫悄然揭开糊名,看清后不禁面露讶色:“殿下慧眼如炬!此人正是宋元,那位在培训中表现突出的寒门子弟。”
将闾点头,又圈出了榜眼、探花及后续名次。
待全部圈定完毕,他拿起那份状元卷仔细品读,越看越是赞叹。
这宋元不仅文采斐然,更难得的是思路清晰,见解独到。
尤其在第三题中,他不仅分析了科举的利弊,还大胆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其中就包括扩大选拔范围、增设专业科目和建立官员考核制度等超前想法。
“此子可堪大用。”将闾轻声道,“还有谁的表现特别突出?”
冯劫又呈上几份卷子:“第十四号、第五十六号和第八十三号考生,虽未能列前三甲,但各有所长。十四号在律法案例上见解精到;五十六号对税赋运算极为精通;八十三号则思维敏捷,对国策有独到见解。”
将闾逐一翻阅,不时颔首。他放下卷子,对张洪奎道:“今晚,秘密将这几人召至书房,本殿要亲自与他们深谈。”
“遵命。”
夜色渐深,监国府书房内烛火摇曳。
宋元等四人忐忑地站在将闾面前,不明白为何被秘密召见。
“不必紧张。”将闾放下手中竹简,面容和缓,“你们的表现很出色,本殿有意重用,故先与你们私下交流,了解你们的真实想法。”
“多谢殿下厚爱。”宋元躬身行礼,“微臣愿为大秦效犬马之劳。”
将闾走到舆图前,指着那幅描绘大秦疆域的巨幅地图:“诸位看看,这是何物?”
“大秦疆域图。”众人不解其意。
“错。”将闾摇头,“这是大秦的血脉与未来。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城池,都是大秦的一部分。而你们,即将成为这血脉中流动的新鲜血液。”
他转身面对四人:“本殿问你们,为何参加科举?”
四人面面相觑,随后各自回答。
有人为了光宗耀祖,有人为了施展抱负,有人为了改变命运……
将闾静静听完,然后道:“都是好理由,但不够。本殿要告诉你们大秦的真正图谋——我们要建立一个千秋万代,繁荣昌盛的帝国!”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大秦的未来,不该只是秦二世而亡的悲剧。科举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推行新政,变革吏治,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完善法律……大秦需要你们这样的新血液,与旧势力决战到底!”
宋元等人听得心潮澎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你们愿意加入这场变革吗?”将闾问道。
“愿意!”四人异口同声。
将闾满意地点头:“很好。三日后公布殿试成绩,随后便是授官任职。你们要记住,无论身处何地,都是大秦的眼睛和耳朵,是本殿的左膀右臂。大秦的未来,就掌握在你们手中!”
烛光映照下,年轻的面孔上满是决心与憧憬。
这一夜的交谈,将永远铭刻在他们心中,成为照亮前路的明灯。
离开时,宋元悄声问道:“不知殿下对殿试结果,可有定论?”
将闾微微一笑:“明日你们就知道了。不过,有一点可以告诉你——本殿最欣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宋元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躬身告退。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47/1111100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