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章 格物兴商,奇思妙想
三日后,将闾轻车简从,在一队便衣禁卫的护卫下,出现在了格物院新辟的一处院落。
与格物院其他区域那种刀枪剑戟、铁甲森然的景象不同,这里没有呛人的硝烟味,反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木香和泥土气息。
院内摆放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瓶瓶罐罐,几台结构复杂的木制器械,还有一堆烧制了一半的陶器、瓦当样品。
“陛下,此地便是新设的民用技研司。”
格物院院令跟在将闾身侧,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指着院中各物介绍道,“臣等遵旨,已将部分精力转向民用器物之改良与创制。”
他引着将闾来到一台半人高的木制器械前:“陛下请看,此乃‘多锭飞梭纺车’。寻常纺车,一次只出一纱,此纺车可同时纺出八股纱线,工效至少是旧式纺车的五倍以上!若能推广,我大秦布匹之产量,必能大幅提升!”
将闾看着那纺车上数个纱锭同时转动,微微颔首。
这东西若真能普及,对于解决军民衣着问题,乃至形成出口商品,都有极大裨益。
院令又引着将闾到几张案几前,上面摆放着一些新烧制出来的器皿。
“陛下,此乃臣等尝试的新法琉璃。”
他拿起一只小巧的琉璃盏,在阳光下,那琉璃盏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感,虽仍有些微瑕疵,却远非市面上那些浑浊的琉璃可比。
“臣等调整了配方,改进了火候,烧出的琉璃更为纯净。若能再精进,必能制出晶莹剔透之器。”
将闾接过琉璃盏,指尖触摸到微凉而光滑的表面,眼中闪过一丝异彩。
琉璃,在前世可是不值钱的东西,但是现在能卖出天价的奢侈品。
“此物甚好。”将闾赞许道,“还有何物?”
“陛下,这边!”院令献宝似的将将闾引到另一张案几旁,上面摆着几个陶碗,碗中盛着些白色粉末状的东西。“此乃臣等用甘蔗榨汁,效仿古法熬糖,又加以精炼提纯,制出的雪糖。”
院令用小木勺取了一点,递给将闾,“陛下请看,此糖色白如雪,细腻无杂,甜度远胜寻常饴糖、蜜糖。”
将闾用指尖蘸了一点放入口中,那股纯粹而浓郁的甜味瞬间在舌尖化开。
这不就是白砂糖么!
这东西若能量产,利润之丰厚,简直难以想象。
“琉璃与雪糖,这两样东西,给朕重点投入,不惜成本,尽快制作出像样的样品来!”
将闾当即下令,“同时,评估其大规模生产所需的人力、物料及可行性,三日内给朕一份详细报告!”
“臣,遵旨!”院令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回到宫中,治粟内史杜周已等候多时。
他颤巍巍地捧着一卷厚厚的竹简,呈给将闾:“陛下,老臣已将国库现有各项资产,悉数清点造册,请陛下御览。”
将闾接过报告,仔细翻阅。
除了已知的盐铁矿山、官营作坊,大秦的家底还包括数处因战乱或管理不善而荒废的铜矿,遍布各郡的大片未开垦官田,以及南方诸郡每年进贡的一些珍稀木材,如奇楠、紫檀等。
看着这份清单,将闾心中已开始盘算。
这些沉睡的资源,若能与格物院的新技术相结合,或许能打造出几个利润丰厚的皇家产业,成为国库新的活水之源。
消息如风一般在咸阳城内传开。
当朝臣们得知陛下不仅要格物院搞民用器物,似乎还有意让朝廷亲自下场经商时,整个朝堂都炸开了锅。
早朝之上,御史大夫冯劫第一个站了出来,神色激愤:“陛下!《礼记》有云:‘天子不言利,诸侯不言利。’士农工商,商乃末业,自古皆然。朝廷乃万民表率,岂能与民争利,自降身份,投身商贾之事?此举若开,必将动摇国本,遗祸无穷啊!”
冯劫身后,立刻有不少官员出声附和,纷纷引经据典,痛陈此举之不妥。
右丞相冯去疾也面带忧色,出列劝谏道:“陛下,重农抑商,乃我大秦立国之基石。若朝廷过于扶持商事,甚至亲自参与,恐致人心浮动,趋利轻义,农事荒废,长此以往,于国不利啊。请陛下三思!”
将闾端坐御座,静静听着群臣的谏言,脸上看不出喜怒。
待殿内稍安,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诸位爱卿之言,朕都听到了。然,国不富,则兵不强;兵不强,则民不安。此乃浅显之理。商,果真是末业吗?
朕以为,商贾流通,互通有无,亦是国之血脉。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活!”
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朕非是要与民争利,而是要开辟新利!利用格物院的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出前所未有之财富,以此充盈国库,最终惠及万民!譬如那琉璃、雪糖,若能量产,不仅可供国用,亦可远销异域,换回金银牛马,何乐而不为?”
将闾顿了顿,抛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朕以为,或可尝试一种‘官督商办’之法。由朝廷提供技术、资源,乃至部分启动资金和政策支持,再招募那些有经验、有能力的商人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
所得利润,朝廷与商人按比例分成。如此,既可确保朝廷之利,又能激发商人之积极性,岂非两全其美?”
此言一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
治粟内史杜周听得是双眼放光,那张胖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
官督商办?
利润分成?
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的金银珠宝正源源不断地流进那空空如也的国库。
陛下圣明啊!
这法子,高!
实在是高!
而以冯劫为首的保守派官员们,则是痛心疾首,捶胸顿足。
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有违祖宗法度,将大秦引向一条不可预测的邪路。
一时间,殿内争论之声再起,唾沫横飞。
就在朝堂为此事争论不休之际,罗网统领张洪奎悄然递上了一份密报。
“陛下,臣已遵旨查访。咸阳城内,有一巨贾沈氏,家资豪富,其幼子沈福,年方弱冠,平日不显山不露水,然据暗查,此子颇具经商天赋,心思活络,常有惊人之举,只是其家族向来行事低调,故名声不彰。”张洪奎低声道。
将闾接过密报,嘴角微微上扬。“沈福……好名字。”
他心中一动,“此人,朕要亲自考较一番。若真是可造之材,或可成为朕推行新政的一枚重要棋子。”
他看向张洪奎:“你去安排一下。朕要以一个对新奇生意感兴趣的富家公子身份,与这位沈公子,来一场‘偶遇’。”
“喏。”张洪奎领命退下。
数日后,夜。格物院的工匠们不负圣望,日夜赶工,终于将第一批样品秘密送到了将闾的御案之上。
灯光下,几只晶莹剔透的琉璃杯盏,线条流畅,光彩照人,远非市面上那些粗劣货色可比。
旁边的小玉碟里,盛放着一堆洁白细腻的粉末,正是那雪糖,在烛光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宛如初雪。
将闾拿起一只琉璃杯,入手温润,对着灯光细看,几乎看不到什么杂质。
他又用小银勺舀起一撮雪糖,放入口中,那纯粹的甜香,比之前在格物院尝到的样品更胜一筹。
“好!好啊!”将闾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期待。
有了这些东西,大秦的富强之路,又多了几分底气。
他仿佛已经看到,这些精美的琉璃器皿和甘甜的雪糖,正通过一条条商路,流向四面八方,换回堆积如山的财富,支撑起一个更加强大的大秦帝国。
一场悄无声息的经济变革,已在酝酿之中。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47/1111091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