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参加会议
车子稳稳地停在了一个石库门的巷子口。
黄希德推开车门,刚走几步来到后备箱旁,就被堂弟黄俊良一把拦住。
“哥,你就背着那俩背包就行,这箱子沉,我来提。
”黄俊良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就去拎那两个大箱子,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眼神里满是对兄长的关切。
王科宝也利索地将自己的行李从车上搬了下来,站在巷子口,满怀期待地等着黄希德带路。
此时正值午饭时间,巷子里热闹非凡。
不远处传来小孩的哭闹声,那声音带着几分撒娇与委屈,紧接着,便响起了母亲温柔唤儿的声音,充满了慈爱。
王科宝不经意间仰头望去,只见半空中,五颜六色的洗晒衣服随风轻轻飘荡,像是一幅幅灵动的画卷。
这一幕,莫名地让他心中涌起一股亲切感,仿佛回到了儿时的街巷。
黄希德背上背包,一手提着精致的手提包,缓缓朝着王科宝走来。
他抬头凝视着巷子口的门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喃喃自语道:“这里,和我在照片上看到的一模一样……”那语气,像是在回忆一段遥远而又珍贵的往事。
黄俊良提着两个沉甸甸的箱子,从后面赶了上来,兴致勃勃地喊道:“哥,快走吧,到家啦!”王科宝见状,轻轻扯了扯黄希德的胳膊,笑着说道:“黄老师,别发呆啦,咱们赶紧跟上。”
两人跟在黄俊良身后,踏入了门楼。
一路上,不时遇到几个邻居。
这些邻居们热情得很,扯着嗓子跟黄俊良打招呼,眼神却不时好奇地打量着黄希德和王科宝,话里话外都在打听这两位陌生面孔是谁。
“俊良啊,这俩是你家啥亲戚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笑着问道,脸上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黄俊良一边笑着回应,一边简单介绍着。
黄家的房子位于这条巷子的最深处,是一栋三层小楼。
虽说外墙有些破败,墙皮剥落,露出里面的砖石,但从建筑的格局和一些精致的雕花细节,仍能隐约看出当年的气派。
门口的空地上,两个孩子正在兴高采烈地打闹着,你追我赶,笑声不断。
旁边,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正伸长了脖子,朝着巷子口张望,眼神中满是期盼。
黄希德的身影刚一出现,老人瞬间激动起来,嘴里大声嚷嚷着地道的本地话:“守业啊,是守业回来了!”那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带着无尽的思念。
黄希德听到这话,眼眶瞬间红了,泪水夺眶而出。
走在前面的黄俊良连忙说道:“爷爷,他不是大伯,他是大伯的儿子,您的长孙,黄希德呀。”
这时,门内一个中年男人探出了头,看到黄希德,也是微微一愣,不禁感叹道:“真像!太像大哥了……”
王科宝站在几人中间,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黄希德快步走上前,扔下手中的包,“扑通”一声,跪在了轮椅上的老人面前,接连磕了三个响头,声音哽咽地说道:“爷爷,我替我父亲给您磕头了。”
门口的中年男人,也就是黄希德的小叔,急忙走出来,一把扶起黄希德,说道:“希德啊,咱这儿现在可不兴磕头这一套了。
我是你小叔,快,咱进屋说话。”
两个孩子见此情景,也停下了打闹,乖乖地将祖父的轮椅往屋内推。
王科宝提着箱子,走进了客厅。
他顺手将自己的箱子放在门后,环顾四周,只见这里是典型的申海自建屋风格。
屋内的布置充满了生活气息,家具虽有些陈旧,但摆放得整整齐齐。
从房子的规模和地段来看,黄家在当地应该算是富庶人家,毕竟在这年头,拥有一栋申海的房子,可是相当了不起的。
黄爷爷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他那清瘦得几乎皮包骨头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的视线紧紧盯着黄希德,一刻也不愿移开,垮下来的眼袋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整个人看上去既沧桑又慈祥。
几个人围坐在客厅的圆台前,王科宝跟在黄希德身后,依次向大家打招呼,这才入座。
正在厨房忙碌的嬢嬢,听到客厅的动静,也走了出来。
原来,这栋房子里现在住着黄希德小叔叔一家人,再加上黄爷爷。
小叔叔一家有六口人,那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大的八岁,小的七岁,都是黄俊良的孩子。
黄俊良结婚早,恰好避开了计划生育政策。
他的媳妇在单位上班,要下午才能回家。
此时,不大的客厅里,满满当当地挤了八口人,但却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没一会儿,一桌子丰盛的菜肴就端了上来。
黄家小叔叔端起酒杯,喝了一口黄酒,兴致颇高,开始闲聊起来:“希德啊,你看俊良比你小一岁,孩子都俩了,你也得抓紧呐。”
嬢嬢在一旁笑着附和道:“凭咱希德这一表人才,还怕说不上媳妇?我们单位就有好几个没结婚的小姑娘,长得那叫一个水灵,希德见了肯定喜欢。”
这一番话,说得黄希德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他们在闲聊时,也没忘了王科宝,不一会儿,就把王科宝的家底问了个遍。
从家庭住址到父母职业,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黄希德见此,有心帮王科宝撑撑场面,便把这次王科宝来申海参加会议的事情说了一遍。
一听这话,桌上的几位顿时对王科宝恭维起来。
“哟,小伙子年纪轻轻就这么有出息,将来肯定不得了。”
“就是就是,能参加这么重要的会议,厉害啊。
”王科宝心里清楚,这不过是饭局上的客套话,大家给他面子,也是看在黄希德的份上。
但他还是在饭桌上巧妙应对,谈笑风生,把饭桌的气氛烘托得热热闹闹。
一餐饭吃到一半,王科宝终于从大家的闲聊中,了解到了黄希德的父亲黄守业当初离开申海的缘由,以及他们家曾经遭受的牵连。
原来,当年黄守业为了生计和理想,远渡重洋去了美丽国,却因此让家里受到了不少波折。
这些过往,大概就是远在异国他乡的黄守业,心中一直深感内疚的根源。
午饭结束后,黄希德蹲在地上,打开行李箱,开始把父亲从国外买的东西一一取出来。
两个孩子看到这么多新奇的玩意儿,兴奋得欢呼雀跃,现场热闹非凡。
王科宝见此情景,觉得自己再留下来就有些不合适了,便赶紧起身告辞。
黄家的人客气地挽留了几句,但见王科宝去意已决,也就不再勉强,送他出了门。
王科宝提着箱子,背着双肩包,走到巷子口。
他停下脚步,从包里取出地图册,仔细查看起来。
原来,这里距离瑞金路有两公里的路程,估算一下,走路大概需要半个小时。
他出了巷子口,便朝南走去。
这一带都是老城厢,街道两旁的建筑充满了年代感。
王科宝刚吃饱饭,浑身充满了力气,一边走,一边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的一切。
冬日的阳光并不炽热,洒在身上,带着丝丝凉意。
街道两侧的梧桐树上,叶子已经所剩无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整个街道,除了那些色彩鲜艳的店招,几乎都是以灰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古朴而又宁静的感觉。
王科宝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里的空气清冷而清新,和老家的感觉颇为相似。
比起南方那暖烘烘的冬日,他其实更喜欢这种四季分明的城市,每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走着走着,王科宝的额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终于,他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出版社招待所”。
招待所的门口布置得十分雅致,门口两侧摆放着几盆绿植,给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生机。
他推开门走了进去,里面和外面的冷清截然不同,大厅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墙上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上面写着庆祝这次会议的标语。
王科宝见状,心中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自己找对了地方。
他快步走到前台,放下箱子,从背包里翻出自己的介绍信和主办方的邀请函。
前台的工作人员接过证件,仔细查看后,很快就为他办理好了入住手续,将房间钥匙递给了他,他的房间在312室。
王科宝来到三楼,312室靠近马路,位于走廊的后半部分。
他打开门,只见这是一间两人标间。
靠窗口的床上已经放了一些东西,地上还有一个打开一半的行李箱,显然,另一位室友已经提前入住了。
王科宝提着箱子走进房间,开始整理行李。
整理完后,他取出毛巾,来到走廊尽头的水房洗了把脸。
等他回来时,发现自己的室友已经回来了。
两人四目相对,王科宝这才看清,对方是一位年近中年的微胖男人。
男人刚刚脱下大衣,里面穿着一件得体的中山装,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看上去颇有几分儒雅的气度。
“小同志,你也是来参加会议的吗?”男人微微一愣,率先开口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好奇。
“嗯,大叔,您也是来参加会议的呀?”王科宝礼貌地回应道。
男人微微皱了皱眉头,问道:“你今年多大了?”
王科宝走到墙角,把毛巾挂好,然后坐到自己的床沿上,回答道:“我18岁了,我叫王科宝。
大叔,您怎么称呼?”
男人倒也没有因为王科宝的称呼而生气,他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我叫韩礼德,来自中科院。
看你这年纪,应该还是学生吧?”
“韩叔叔,您是科学家呀,太了不起了!我是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的一名学生。
”王科宝一脸敬佩地说道。
韩礼德听了,点了点头,又问道:“你这专业不错,你的老师是谁?”他上下打量了王科宝一番,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
他猜测,这个学生大概是跟着老师来参加会议的,有些学院为了培养学生,会在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带上学生,让他们开开眼界,增长见识。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44/1111078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