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春耕新策与暗流涌动
苏明事件的风波悄然平息,如同早春湖面泛起的涟漪,最终归于平静。但它在苏晚心中留下的触动却并未消失。弟弟的走偏让她更坚定了要带领家人走向正道的决心,而陆衍在处理危机时展现出的沉稳、担当以及对她家人不计前嫌的庇护,让她心中的爱意与依赖愈发深厚。两人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次考验,增添了一份类似亲人般的羁绊,更加牢不可破。
春耕的序曲正式奏响。大地解冻,万物复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勃勃生机。苏晚和陆衍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投入到新一年的忙碌中。与往年不同,今年他们的春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大的格局。
大棚里的越冬蔬菜进入了最后采收期,品质依旧上乘,为开春的各项计划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苏晚没有满足于现状,她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土地和更多元的经营。根据去冬今春的经验和市场需求,她制定了详细的春耕计划:
首先,是扩大核心产业。他们决定将现有的大棚面积扩大近一倍,新建的大棚将采用更优化的结构和进一步改良的保温技术,专门用于种植附加值更高的反季果菜,比如黄瓜、西红柿、早春西瓜等。这部分由他们夫妻主导,作为收入和技术的核心保障。
其次,是深化互助合作。互助小组的几户核心成员,如王婶、张嫂家,经过一个冬天的实践,信心和技术都大增。苏晚与他们商议,采取“统分结合”的模式:统一规划品种、统一采购优质种苗和部分农资、统一技术标准和销售渠道;但具体种植管理、收入核算则分户进行,激发各自积极性。苏晚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对接销售,适当收取少量服务费用,实现共赢。这将把小打小闹的互助组,逐步引向更规范的合作化道路。
最后,是开拓新的增长点。苏晚盯上了屋后那片向阳的坡地。她计划开垦出来,不再种费工费时的粮食,而是栽种果树苗。她选择了结果早、效益好的桃树和梨树,虽然前期投入大、见效慢,但一旦成林,便是长期的稳定收益。同时,她还想在林下试种一些喜阴的中草药,或者散养些土鸡,充分利用空间,搞立体生态种植养殖。
这个规划大胆而富有远见,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和前期资金。陆衍在仔细听完苏晚的构想后,没有丝毫犹豫,只说了两个字:“可行。” 他便默默地承担起了最繁重的工作:规划新大棚的场地、带领互助组的劳力开垦坡地、联系购买树苗和建材。
他的支持,是苏晚敢于梦想的最大底气。夫妻二人,一个负责规划引领,一个负责落地执行,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常常在油灯下,对着简陋的地图和技术书籍讨论到深夜,昏黄的光晕将两人专注的身影投在墙上,交织成一幅奋斗的画卷。
然而,就在他们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股不易察觉的暗流,开始在新绿的田野下涌动。他们的成功,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也引来了更隐蔽的嫉妒。
最先显现端倪的,是在种子采购上。苏晚计划为互助小组统一采购一批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式蔬菜种子。她联系了县种子公司,对方起初很热情,但临到交货前,却突然变卦,说这批紧俏种子被县里某个“重点单位”优先调拨了,只能提供一些普通的陈年种子。
苏晚敏锐地感觉到不对劲。这类新种子虽然紧俏,但也不至于一点份额都没有。她托人多方打听,隐约得知,似乎是公社里某个有背景的干部打了招呼,故意卡他们的脖子。这干部好像也沾亲带故地弄了个什么“种植场”,担心苏晚他们规模做大后,抢了自己的生意和市场。
紧接着,在扩建大棚需要申请宅基地边缘一点点荒地时,村里原本爽快的态度也变得暧昧起来,经办人支支吾吾,说要“研究研究”,拖而不决。甚至连互助小组里,也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两户原本积极性很高的成员,突然变得犹豫起来,私下里传言说扩大规模风险大,投入多,不如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安稳。这些话传出来,难免动摇军心。
苏晚意识到,他们遇到了新的挑战。这次的对手,不再是林翠那种明目张胆的破坏,也不是赵磊那种低级的骚扰,而是来自更高层面、更隐形的打压和掣肘。对方利用规则和关系网,给他们设置障碍,目的是延缓甚至阻止他们的发展步伐。
“看来,是有人看我们不顺眼了。”晚饭时,苏晚忧心忡忡地对陆衍说。
陆衍安静地吃着饭,听完苏晚的讲述,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沉静如水。“意料之中。”他放下筷子,语气平淡却带着力量,“树大招风。我们挡了别人的路,或者成了别人眼中的肥肉。”
“那怎么办?种子的事可以想办法从外地找找渠道,但村里宅基地和那些风言风语……”苏晚有些焦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不急。”陆衍给她夹了一筷子菜,“种子,我明天去邻县种子站看看。宅基地,合乎规矩,他们拖不了多久,真不行,去找陈老说句公道话。至于那些话,”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关键看王婶、张嫂她们信不信。只要我们带着她们真正赚到钱,见到实惠,谣言不攻自破。”
他的分析冷静而清晰,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问题的核心,并给出了切实的应对策略。他没有愤怒,没有抱怨,只有一种见惯风浪的沉稳和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
看着这样的陆衍,苏晚焦躁的心渐渐安定下来。是啊,困难总是会有的,但只要有他在身边,一起面对,一起想办法,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他们的根基是扎实的技术、良好的口碑和互助小组实实在在的利益共同体,不是几句谣言和一点行政拖延就能轻易撼动的。
“嗯,听你的。”苏晚点点头,重新拿起筷子,“不管怎么样,地里的活不能停,坡地该开还得开,树苗该订还得订。”
“对。”陆衍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做我们该做的。”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分头行动。陆衍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附近几个县的种子站,最终以稍高的价格,但顺利买回了所需的优质种子,解决了燃眉之急。苏晚则更加频繁地深入互助小组各家各户的地头,现场指导,同时坦诚地将目前遇到的困难和他们的应对办法告诉大家,稳定人心。
王婶、张嫂等核心成员的态度非常明确:“晚丫头,衍子,你们放心!咱们是一个绳上的蚂蚱,你们往哪儿指,咱们就往哪儿奔!那些红眼病的话,咱不听!”
真正的联盟,在压力下反而得到了巩固。
而村里宅基地的事,在拖了十来天后,也终于有了结果。不知道陆衍是否真的去找了陈老,还是村里自己也觉得拖下去没道理,最终批复还是下来了。虽然过程曲折,但结果终究是好的。
春耕在波澜中小步快跑地进行着。新大棚的地基打下了,坡地的树坑挖好了,互助小组的菜苗也在温暖的苗床里破土而出,绽开嫩绿的希望。
夜色中,苏晚和陆衍站在初具雏形的坡地果园上,俯瞰着夜色中静谧的村庄和远处他们倾注心血的大棚方向。
“等这些桃树梨花开了,结果了,这里一定很美。”苏晚憧憬地说。
“嗯。”陆衍应着,伸手揽住了她的肩膀。
苏晚顺势靠在他怀里,感受着晚风吹拂和身边人坚实的依靠。
“陆衍,”她轻声说,“有时候觉得挺累的,总有这样那样的事。”
“嗯。”他收紧了手臂,“但值得。”
“是啊,值得。”苏晚笑了。只要他们在彼此身边,所有的风雨,都不过是让他们的根扎得更深的养料。暗流或许仍在涌动,但他们前行的航向,已然无比清晰。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84/1111111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