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再赴县城
年三十的鞭炮声,终究没能彻底驱散笼罩在清河村上空的那层薄冰。但这个年,苏晚和陆衍过得比往年任何一年都要忙碌和充实。心里的那块石头虽然还在,却因为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底气,不再压得人喘不过气。
正月初六一过,年味儿尚未完全散去,冰雪却已开始悄然消融。屋檐下挂起了细长的冰凌,滴滴答答地敲打着青石板,奏响了春天的序曲。
苏晚伏在工作室的案头,面前铺着的不再仅仅是设计图和订单,还有一张她亲手绘制的、简陋却清晰的扩建草图。东边那片空地,被她用铅笔勾勒出两间宽敞瓦房的轮廓,标注了尺寸和功能分区。旁边列着所需的材料清单:青砖、檩木、瓦片、水泥……以及最关键的,两台崭新的“蜜蜂牌”缝纫机的价格。陆衍拿出的那笔钱是基石,但距离完成整个蓝图,还差一截。
她揉了揉眉心,将目光投向窗外。院子里,陆衍正和请来的两个泥瓦匠师傅蹲在一起,对着地面划出的白线比划着,讨论地基的深度和墙体的厚度。他的侧脸在初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专注,偶尔抬手比划时,手臂的线条结实而充满力量。
“晚晚姐,”春妮轻手轻脚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电报,“省城方经理又来电报了,问咱们第二批设计稿的进度,还说……如果可能,希望咱们能先提供几件‘青瓷’系列的样衣,他那边有重要客户想看实物。”
机遇与压力再次并存。苏晚接过电报,指尖微微用力。方经理的催促证明了“晚衍”的价值,但也意味着,他们必须更快地提升产能和稳定性。
“回复方经理,设计稿月底前一定寄出。样衣……”苏晚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工作间里正在赶制开春常规订单的几人,咬了咬牙,“告诉他,二十天后,我们寄出三套‘青瓷’样衣。”
“二十天?可是我们手里的活儿……”春妮有些担忧。
“常规订单,妈和秋菊、冬梅多辛苦点,能赶出来。‘青瓷’系列工艺复杂,主要部分我来做,你和妈帮我打下手,负责一些基础的刺绣和盘扣。”苏晚思路清晰,迅速做出安排,“这是打开省城乃至海外市场的关键,我们必须拿下!”
她的果断感染了春妮,小姑娘用力点头:“好!晚晚姐,我一定尽全力!”
挑战让人成长。苏晚看着春妮眼中燃起的斗志,心里稍感安慰。她将扩建草图仔细收好,现在,等待县里的文件和陈老的消息,成了最关键的一环。
正月十五,元宵节。村里组织了简单的灯会,孩子们提着简陋的纸灯笼在巷子里穿梭,笑声清脆。苏晚和陆衍没有去凑热闹,两人坐在点着油灯的堂屋里,面前摊开着更加详尽的汇报材料。这是苏晚根据陈老的指点,重新梳理的,不仅包含了章程和订单记录,还加入了每个互助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收入变化,以及坡地养殖场带来的额外收益和未来规划。数据详实,案例生动,力求全方位展示“晚衍”模式带来的积极变化。
“这里,”陆衍指着其中一段关于养殖场效益的分析,“可以再加一句,预计开春扩大牧草种植和鸡群规模后,年底可为村里提供至少五百只肉鸡和稳定蛋源,能进一步平抑集市物价,惠及更多村民。”
他总是能在她专注于服装主业时,敏锐地补充上农业副业带来的联动效应。苏晚点头,拿起笔认真添上。夫妻二人互补的身影,在灯下显得格外和谐。
“文件,应该快下来了吧。”苏晚放下笔,轻声说。等待的滋味并不好受。
“嗯。”陆衍应了一声,目光沉静,“做好准备就行。”
他的沉稳像定心丸,让苏晚焦灼的心稍稍平复。
正月十八,清晨。料峭的春寒尚未褪尽,村口的大喇叭突然响了起来,通知各生产队队长和党员去大队部开会。
王婶作为党员,急匆匆地去了。回来时,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像是松了口气,又带着隐忧。
“文件下来了,”她一进苏晚家院门就压低声音说,“就是那个《关于规范农村个体工商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会上念了,条条框框不少,确实强调了要‘加强引导’、‘防止盲目发展’。”
苏晚的心提了一下。
“不过,”王婶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支书念完文件,特意补充了一句,说上级也强调了,要‘区别对待’,‘保护真正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典型’。他还……还特意看了我一眼。”
苏晚和陆衍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和一丝明悟。陈老的话,起作用了。这看似不经意的“补充”,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看来,我们可以准备去县里了。”苏晚深吸一口气,说道。
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地准备县里之行的当口,一个意想不到的“春讯”,率先叩响了“晚衍”的门扉。
来人是镇上新成立的“红星服装社”的负责人,一个姓胡的中年男人。这家服装社苏晚听说过,是由镇上几家零散的裁缝铺合并而成的,算是响应“规范管理”的产物,挂着集体的牌子,但经营模式似乎还是老样子。
胡负责人穿着半新的中山装,脸上带着生意人惯有的笑容,一进门就热情地跟苏晚握手:“苏晚同志,久仰大名啊!你们‘晚衍’可是咱们这片的标杆!”
苏晚客气地将他请进堂屋,心中警惕,不知此人来意为何。
寒暄几句后,胡负责人切入正题:“苏晚同志,我就不绕弯子了。我们‘红星服装社’呢,刚成立不久,底子薄,技术也参差不齐。听说你们‘晚衍’手艺好,管理也规范,特别是那个互助小组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啊!”
他顿了顿,观察着苏晚的神色,继续说道:“你看,我们现在也算是‘正规军’了,上面也有任务指标。但光靠我们那几下子,完成指标都困难,更别说发展了。所以,我们社里经过研究,想跟你们‘晚衍’合作。”
“合作?”苏晚不动声色,“怎么个合作法?”
“我们这边呢,可以负责接订单,特别是公社、镇上下达的那些集体订单,我们有渠道。”胡负责人脸上堆笑,“你们‘晚衍’呢,就负责生产,技术把关。利润嘛,好商量,肯定不会让你们吃亏!这岂不是两全其美?你们解决了订单问题,我们解决了技术和产能问题,还能共同完成上级的任务,这叫……强强联合!”
他说得天花乱坠,看似条件优厚。但苏晚几乎立刻就嗅到了其中隐藏的陷阱。这所谓的“合作”,本质上和之前县轻工局提议的与国营厂合作类似,都是想将“晚衍”置于从属地位,利用他们的技术和人力,去完成别人的指标。一旦答应,“晚衍”就将失去自主权,沦为别人的加工车间,她辛苦创立的口碑和品牌也将不复存在。
苏晚没有立刻拒绝,只是微笑道:“感谢胡主任看重。不过,‘晚衍’目前规模小,订单也排得满,恐怕暂时没有精力承接额外的合作。而且,我们的发展模式比较特殊,更侧重于带动本村妇女和手艺传承,恐怕跟贵社的发展规划不太一致。”
她的话委婉,但态度明确。
胡负责人的笑容淡了些:“苏晚同志,别急着拒绝嘛。现在政策风向你也知道,单打独斗不容易。背靠大树好乘凉啊!跟我们合作,就是跟集体合作,名正言顺,以后发展空间也更大。”
他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施压。
“谢谢胡主任提醒。”苏晚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晚衍’还是想按照自己的节奏,踏踏实实地走。集体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我们相信,找准自己的定位,把产品和信誉做好,同样能在政策框架内找到发展之路。”
胡负责人见她态度坚决,知道再说无益,脸上最后一点笑容也挂不住了,敷衍几句便起身告辞。
送走这位不速之客,王婶从里屋走出来,忧心道:“这刚消停没几天,又来了个打主意的。看来盯着咱们的人不少啊。”
苏晚看着院外胡负责人离开的背影,眼神清亮:“这说明我们‘晚衍’有价值。越是有人想吞并我们,我们越要站稳脚跟,做大做强。”
她转身看向陆衍:“县里,我们必须尽快去一趟了。”
陆衍点头:“材料都准备好了。明天一早,我们就出发。”
第二天,天光未亮,苏晚和陆衍再次踏上了前往县城的道路。与上次的忐忑不同,这一次,他们目标明确,准备充分,怀揣着详实的材料和坚定的信念。
春寒料峭,晨风扑面,却吹不灭他们眼中灼灼的光芒。政策的冰雪正在消融,属于“晚衍”的春天,需要他们自己去争取,去破土。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84/1111108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